對於君王來說,一統中原從不意味着天下太平。

  因爲上千年來,中國的歷朝歷代都面臨着來自國境的威脅。尤其是北方,遊牧外民的入侵就像是一把懸在太平盛世頂上的利劍,讓人時刻都不得安寧。而突厥正是這股勢力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一個,該民族長期在中原以北生活,有着古老的歷史和強悍的戰鬥力。

  在南北朝時期,突厥甚至一度建立起了人數多達幾十萬的軍隊。不過,遊牧民族多好勇鬥狠之輩,長期的遊牧生活,也讓軍隊的紀律越發鬆散。及至隋朝初年,突厥的統治集團便分崩離析,一東一西,以阿爾泰山爲界分成了兩部。

  建國初期的隋朝部隊勇猛善戰,很快便一掃東突厥,平定了中原以北的大部分地區,而西突厥內亂不斷,日漸式微。但是,悠久的民族歷史讓突厥族早就適應了起起落落的變化,於是,在隋朝末年,天下大亂之際,他們再一次集結,二部合一,將漠北、西域全數掌握在手中。

  之後,這支虎狼之師再次對中原亮出了尖牙利爪。與此同時,自隋煬帝大業七年開始,爲了反抗殘暴的統治階級,農民起義軍如雨後春筍般,競相登上了歷史舞臺,前前後後不下一百餘支,人數更是多達數百萬,楊廣的殿上奏摺也隨之越積越厚。

  如果說,這時的隋朝還只算是風雨飄搖的話,那麼,到了大業十三年,這個建國僅僅三十餘年的王朝,便徹底註定了滅亡的結局。七年來連續與各路起義軍作戰,疲於奔命的隋朝部隊早已被消耗殆盡,但同時,多而不精的起義軍也遭受了嚴重的創傷。

  這年的夏天,一支在晉陽蟄伏等待時機的李淵、李世民父子終於找到了最好的機會,率軍三萬軍隊誓師起義。在他們眼中,無論是奄奄一息的隋朝,還是無力還擊的農民起義軍,都不足爲慮。唯一讓他們瞻前顧後的,只有那隻來自北方的猛虎——突厥人。

  李淵父子自然是聰明人,想手握天下,背後之事必須要先處理好。而若想平定突厥,靠自己這三萬人馬,無疑是以卵擊石,於是,他便派心腹謀士劉文靜,帶着自己親筆所寫的卑辭與一份重禮出使突厥。

  對於突厥人來說,這點蠅頭小利必然是不看在眼裏的,李淵也心知肚明,於是,在劉文靜與突厥首領始畢可汗的對話中,他拋出了一個巨大的誘惑。

  劉文靜先是歷數隋朝的千瘡百孔,將李淵捧成了解民於倒懸的天下明主。而後,他便進入主題,告訴始畢可汗,雙方若互爲盟友,等唐軍進駐京師之後,人丁土地屬於唐公,金銀財寶皆入可汗之手。

  不得不說,李淵的決策是高明的,對於突厥這樣一個唯利是圖又戰力強大的民族來說,以財物拉攏是最爲划算高效的做法。及時打通與突厥之間的聯繫,對於剛剛起步的李氏集團來說,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是,李淵此舉也爲以後埋下了禍患,那便是對突厥歲歲納貢,俯首稱臣。

  不久,沒有了後顧之憂的唐軍如羣狼入羊羣,利刃入竹林,摧枯拉朽,一路高歌猛進。不過,隨着李氏集團的發展壯大,突厥人的貪慾也在不斷增長,每年納貢不斷的同時,始畢可汗還隔三差五地索要財帛。派使者前來長安時更是飛揚跋扈,姿態囂張。

  李淵父子自是不豫,但胸懷天下之人,在時機尚未成熟之前,不會意氣用事。於是,李淵勤勤懇懇地秉持了“君臣之禮”,無論是始畢可汗死時,還是他的繼任者,處羅可汗的亡故,李淵都舉國哀鳴,廢朝三日,還召集文武百官到突厥使者處弔唁。

  要知道,這在歷朝歷代中,只有國君長甍纔會舉行的隆重禮節。

  一年後,李淵終於一統中原,建立唐朝,君臨天下。突厥人雖然唯利是圖,也知道養虎爲患的道理,今時今日,想再從李淵的手中輕輕鬆鬆地搶走好處沒那麼容易了。因此,趁着李淵立國未穩,突厥人連番發動侵略戰爭。

  據記載,十年間突厥先後派出二十五萬人進攻幷州、朔州以及太原等地,掠奪男女、財物不計其數。更是在六二六年兵髮長安,二十萬大軍在距長安城四十里外的渭水便橋駐紮。當時,唐太宗李世民剛剛繼位,唐軍無力與突厥正面抗衡,但是李世民釜底抽薪,使了一招疑兵之計。

  他親自率領大臣隔着渭水與頡利可汗對話,並且,再許以金帛財物,頡利可汗見唐軍軍容肅穆,又兼有財利可圖,便表示臣服,領兵退去。讓番邦異族領兵直逼都城,自家的君王親自前往談判約勸,相信對於中國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朝代來說都是奇恥大辱。

  好在李世民是個不同凡響的皇帝,甚至,是上千年的中國歷史中最爲出色的皇帝之一,他勵精圖治,知人善用,及至六二九年,即貞觀三年,大唐終於實現了經濟軍事兩方面實力的巨大飛躍。與此同時,突厥下屬的小國開始反抗,統治階級再次分裂。

  之後,綜合當時形勢,李世民決定派李靖出兵直擊突厥。李靖出奇制勝,在定襄大敗突厥,頡利逃竄,李在白道截擊,降其部衆五萬餘人。唐軍兩將又督兵疾進,大破突厥軍,頡利西逃吐谷渾,途中被俘。時值當年三月,東突厥滅亡。

  李家隱忍一十二年,忍辱負重,對其俯首稱臣,終於在這一刻等到了“時機”,一舉擊敗突厥,結束了對其臣服的歷史,正式開啓了唐朝近三百年的長盛之世。並且,懾於大唐天威,“四夷君長詣闕請上(唐太宗)爲天可汗”。

  參考資料:

  【《資治通鑑》、《新唐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