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没如果,但若能够出击日本,东亚政治格局可能翻天覆地。

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富国强兵同时也对外扩张,侵略主要对象首选当时日益腐朽的清朝。当时中国土地上的有识之士,能看穿日本人野心的并不多,当中的有让曾国藩都自愧不如的刘长佑。刘长佑向清廷提出一项计划,更表示若能实施,必定会击溃日本。但为何最终泡汤?

明治维新时期的横滨 (网上图片)

刘长佑为湖南新宁县人,于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考取拔贡。他自幼熟读兵书,异常痴迷军事。太平军起事后,刘长佑响应清廷号召,与同县好友江忠源创办团练「楚勇」,日后成为湘军的重要分支。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刘长佑与江忠源率军入桂,镇压当地太平军和天地会。太平军主力北上后,刘长佑、江忠源尾随扫荡。

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十二月,江忠源在庐州被太平军包围击溃,随即投水自尽。刘长佑继续率领楚勇与太平军交战,多次转战,并参与围剿石达开、扑灭两广天地会创办的「大成国」政权的战事。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因战功卓著晋升广西巡抚。

两广总督时期的刘长佑 (网上图片)

此后20余年,刘长佑相继担任两广、直隶总督、广东、广西巡抚、云贵总督等,期间曾镇压鲁西北农民起义、沧州盐民张六起义,其与「清末黄忠」冯子材一起肃清中越边境多股土匪势力,并支持刘永福的「黑旗军」在越南的抗法斗争,贡献良多。

作为湘军名将,刘长佑擅长用兵,据学者朱孔彰撰《中兴将帅别传》中载,曾国藩常常自叹不如:「此老胸中甲兵,吾不复能窥测矣」。长期担任封疆大吏、备受朝廷倚重的刘长佑,为人谦和、勤勉廉洁,更难能可贵。

「黑旗军」首领刘永福 (网上图片)

刘长佑作为「洋务运动」积极倡导者之一,对国内外形势了如指掌,尤其法、日动态。刘长佑认为日本「明治维新」后,早早摆脱积贫积弱、荒蛮落后,经济军事实力大增,扩张势头日益咄咄逼人,对外侵略头号目标,只有饱受战乱和外患的中国。

于是,他长期研究、拟定对付日本对策,并在日本正式吞并中国属国琉球后,时任云贵总督的他在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九月,向朝廷递上《熟审边情疏》奏折,主张趁日本羽翼未丰,果断开战,消灭「心腹大患」。在奏折中,刘长佑指出日本狼子野心、贪得无厌,若默视它吞并琉球,接下来还会失去朝鲜、台湾及东北等地。为今之计只能「先发制人」,倾尽全力击灭日本,舍此之外再没有其他办法。

洋务运动中,金陵机器制造局自制的格林砲 (网上图片)

奏折中,刘长佑还给切实可行的作战方案:首先向全世界揭露日本违反国际法、非法吞并琉球的罪状,吁欧美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派名将从中国东北地区出兵,顺松花江出海,兵临库页岛,从北面袭击日本;驻军朝鲜南部,从西面遏制、威胁日本;派水师由宁波、定海出发,从南面进攻日本的长崎等地,以此来形成三面夹击之势-「倭人离贰已久,必当自溃,即负隅抗拒,而我朝师武臣力必无挠败之虞」-刘长佑深信,只要计划付诸实施,日本必土崩瓦解,就算负隅顽抗也终究失败。

刘长佑还指出,若能击败日本,不仅可恢复琉球王国,还可保全越南、朝鲜、暹罗、缅甸等属国,有助于维护清朝「天朝上国」形象。另一方面,自洋务以来「习水师、修砲台、购铁船、造枪砲,费帑藏以百万计。」出兵也可以了解自身兵力「果精与否」。

中法战争时的清军 (网上图片)

刘长佑提出计划颇前瞻且切实可行,然而慈禧却考虑到国家大乱初定,正需要休养生息。更何况大部分满清权贵,日本不过是个「蕞尔小国」,不足以撼动中国,反指刘长佑奏折夸大其词。清廷拒绝提议,错失削弱日本良机。

次年,刘长佑因病开缺回籍,家中依旧牵挂边疆防务,待听闻中法之战中,清廷取得谅山大捷,却签订卖国条约,刘长佑不禁痛心疾首,气得咯血数升。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刘长佑在老家病逝,终年69岁。7年后,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朝完败于日本,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