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虽然像改良,其实,是一场革命。倒幕战争击败了幕府,将保守力量消灭

而洋务运动,则是真的改良,还是不彻底的改良。

明智维新是全方面的改革,包括军事、政治、外交、教育文化等等。甚至,连饮食

都试图改:吃面包,喝牛奶。

甲午战争爆发的时候,日本已经是一个近代化的国家。

而洋务运动呢?

只专注在军事工业,打造了少量的军工厂,还有一支近代化的舰队。试图用近代化的军事,维持一个封建王朝。

这里举一个例子:甲午战争爆发后,日本的外交官,开始在欧洲各个报纸,用英文发表文章,解释这场战争,自诩正义的一方。

可清朝的那些少量的外交官,恐怕连英文都不懂。事事依靠翻译,因循守旧。

由此,对外舆论战,日本彻底胜利。欧洲一度认为,日本的确是正义的一方。

战争爆发前,日本和英国达成新的通商条约,由此,日本在伦敦发行国债。英国的财团吃进国债,让日本有足够的财力展开战争。

这,已经是一个完全近代化的政权了。

而大清呢。

过太后的大寿,过太后的大寿,还是过太后的大寿。甚至,很多御史坚持说,英吉利和法兰西,并不存在,都是一些海盗而已。这种说法,并非一人两人,很多顽固派的大臣,到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依旧是这种看法。


日本明治维新,明治天皇一开始也是一个傀儡。但是由于他在位时间长达几十年,就如同泰国国王九世一样,到后来慢慢的人望就起来了。明治的上一任孝明和下一任大正,就高度疑似因不合作被杀,因为死得太巧了。

说了这么多,就是想说,其实日本明治维新的时候,因为天皇并没有什么权力,因此他并不能给予维新派什么掣肘,而剩下的人并不足矣威胁惟新,也就是说明治惟新是自上而下比较统一的。并且之前倒幕派已经从军事上彻底打败原有势力中最强大的幕府军队。军事上没什么分裂威胁。

而中国洋务运动。首先涉及到满汉之争,然后涉及到帝后之争(虽然光绪被废,但光绪复辟势力一直存在并且得到部分国家支持),最后还有派系之争。然后军事上,各位汉人都抚玩得不亦乐乎。传统的政治势力还仍然强大。这种情况下,无论是慈禧还是任何人,都在不断的妥协,不断的相互掣肘。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中国洋务运动就是一笔糊涂账。

并且在对待明治维新的态度上,明治天皇由于实力不足,一直都是顺势身体力行,节约资金以策发展。而中国的洋务运动,由于慈禧的实力依然强大,所以洋务运动并不影响她的各种想法,安然享乐。

日本虽然小,但是统一灵活,因此成功。中国虽然大,但是更多是靠惯性支撑,臃肿失灵,因此失败。


结果没什么不同,日本至今都是个被美国操控的半殖民国家。

都说明治维新成功了,而我要说明治维新失败了。因为它没有让日本拜托被殖民的命运。

明治维新只是西学为用的近代化尝试,并没有改变日本军阀政治的根本。明治政府实际上就是长州萨摩推翻德川后形成的新幕府体制。

别看帝国一时爽,最后还是得补上被殖民的课~


我个人以为改革需要的统治团体的共识,如果统治团体有分歧那也需要尽量是弥补或者干脆将其消灭。任何改革没有小团体坚定推动是不可能成功的。在帝制时代这个群体必然是皇帝和中上层官僚组成的。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我国历史上的著名的改革,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贾世道变法和张居正变法。前后两个都是这样成功的,中间两个中王安石变法本来就是他就是新旧两党推上来继续庆历变法的,但他越改新旧两党的分歧越大。

日本那边是新力量推翻了幕府,又通过西南战争将新力量中的异见分子消灭。此时改革的大方向达成了共识,只是细枝末叶的分歧了....

而清廷这边,汉人官僚和满人中的部分群体也是达成共识,但并没有形成一个强大的小团体。大家知道恭亲王是变法派,其中还有一位,那就是文祥,这位在死前上奏开上下两院势在必行。但清廷是么有宰相的,无论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还是恭亲王文祥他们都不是宰相...权力相对都不稳定。而真正秉持朝政的两宫和后来的慈禧单独持政,她们只有权谋而无远见。

如果你熟知晚清史的话,你会发现任何一次新的危机都会推动洋务往前走一步,但危机过去后,又会退回半步甚至一步。而到辛丑年后,清末新政开始,此时的力度可比之前大太多了,结果满清分崩离析了。也就是改革要嘛像乌龟前行,要嘛就是像失控的列车。这是不可能成功的....

而反观日本这方面,他们的维新是稳步前行的,到了甲午左右时间,日本根本大法和民法典之类都出来了....人家也是花了很多年在酝酿,然后等种子萌芽。而满清还需要晚近二十年,也许在别的时代这二十年并不致命,但在那会已经不会给满清机会了。

其实晚清最大的机会也就是在19世纪末,体量能大到让英国佬来扶持你。清末远东的格局是英俄对抗,甚至说整个世界的格局都是这两个。可此时满清根本没有这个能力,还是沙俄嘴边的一块肉,日本搭上了顺风船。


日本天皇是轰轰烈烈的,一场改革开放政策,而清朝是建立在一个极度腐化政治上。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