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思勉是我國著名的史學大師、國學大師,他與錢穆、陳垣、陳寅恪並稱為「現代中國四大史學家「,在史學家、國學家裡的地位甚高,是中國近代的大家。

他的著述頗豐,大學的圖書館裡就有他很多的書,可見名聲之高、文化地位之厚。今人將他的研究成果編錄出版了《呂思勉講國學》,分裝成一、二兩本,首先呂思勉先生先從中國學術的淵源說起,中國早期的學術文化有兩個來源,其一為古代之宗教哲學其二為政治機關經驗所得

呂思勉先生的觀點老辣、獨到有見地,首先他說的是宗教的興起能夠結合當時人的需求,可以綜合人的 宇宙觀和人生觀,在一時起到解答人生疑惑的作用,給人生意義一個合理的解答。故宗教在興起之初是當時最偉大、最適宜的哲學

筆者以為不只是如此,狂熱的宗教徒認為自己所信仰的不是一種哲學,或者說不只是一種哲學,而是真理,只有真理才能值得自己信奉。

宗教之所以為宗教,有那麼多人信奉,是因為它不僅注重人的理性,而且還注重人的意志顧及人內心的情感需求。

這是呂思勉先生的觀點,然除此之外,宗教信仰者有其自己獨特的價值觀和行為取向。對於人生和宇宙,他們有著自己的思考,並且在宗教人士將的生活中有意識地踐行自己的信仰,這就是他們獨特的神秘體驗,是與世界上的人不同的經驗。

呂思勉說」宗教之為物,不徒重理智,而兼顧意志及感情。「這是一句很精準、到位的總結,但是他後面又說道」宗教執於具體的條件,久之,遂變為落伍之物,而哲學與之分離。「

筆者認為這種觀點還是有待商榷的,」具體的條件「自然指的是已經固定下來的那些宗教禮儀,教理和教條,這些固定化的東西經過人意的約定成俗極易變得迂腐。瑣碎的繁文縟節會對人的行為產生束縛,使人的思想久而久之也會變得僵化,這是宗教形式上存在的弊端之一。

因為宗教要通過這些外在的方式才能表達來,需要通過這些」具體的條件「,所以呂思勉先生認為宗教在歷史的發展中會變得落伍,從而導致哲學與宗教的分離,但它們並不是一開始就對立的,而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才變成了如今的這個樣子。

但是在西方的科學理論委實是從神學中細化分離出來的,呂思勉先生認為一部分的哲學就是從宗教裡面分離出來的。

《易》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易學的研究分為兩派,易理與象數,易理取自易經的哲學原理部分內容並加以發展,這是從文化的方面進行對人與世界關係的探究。而象數派則是用於占卜一類的活動,他們認為人事與這個宇宙有著密不可分的對應關係,通過找出這個規律就可以通天文、曉人事,能預測、可占卜。

從文化殿堂的學者到街邊給人算卦的卜者,筆者以為實乃斯文掃地,其實這是文化的封建迷信與糟粕。

我們再舉基督教的宗教事例,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同源而出,皆為廣義上的基督教,其中以基督新教的禮儀最簡。相對於新教的東正教、天主教在歷史的發展中自然是意義上的「舊教」,新教是天主教的改革者,以馬丁.路德和加爾文為代表的宗教改革家們,改教之時也是異常的困難,發生武裝鬥爭、宗教衝突,實際上在他們以前的時候,有一些思想與教廷不合的人就已經被判成異端處死了,儘管他們有些是堅持教理的、虔誠的教徒。

如果以我們現代人的眼光來看,彼時的宗教確實已經落伍了,但是以歷史發展的眼光來看,宗教改革是成功的,並且今天他們所認為的真理已經遍地開花。天主教今天也依然存在,當初宣判「新教徒」為叛教者,現在也與之和解,從這一點上來看,天主教也沒有失敗。至於東正教,它帶著千年的宗教禮儀也是延續至今。所以宗教落伍了么?那麼他們為什麼還存在著?並且還是活的好好的?

還有一點就是,認為自己是真正信仰者的群體,無論是哪一種宗教,都不會認為自己是一個宗教徒,而是對於他們信仰對象的一個追隨者。

天主教在歷史的發展中,因為新教的改革,並且從他們中間的脫離,也進行了反思以及內部改革,不得不說這是一個進步。由此觀之,宗教亦會隨著時代的進步而進步。從這一點上看,宗教也是不落伍的,故此,筆者認為呂思勉關於宗教會落伍的說法是不全面的。落伍的事物肯定是會被歷史淘汰的,然革新的宗教依然可以延續的。

(文/昭意大人,圖片自攝)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