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科普業力理論的歷史,如果有相關書籍可以把書名安利上來。比較想知道業力理論內容的發展,以及佛教對業力的研究和其他印度宗教的異同,可以安利書籍、論文。


首先要明確一點,因果報應,六道輪迴的說法不是只有佛教講,在佛教之前有人講,佛教出現之後其他的教派,其他的地方也有人講。

基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我們國家的左傳都有相關的記載。

目前的基督教聖經中目前沒有對輪迴正面回答,據說,是在第二次大公會議的時候,在康斯坦丁大帝的決定下刪除了聖經中涉及輪迴的經文(因為既然是因果的必然不會是上帝創造的)。

但是聖經中有不少經文,似乎在暗示輪迴的存在,例如雖然耶穌沒有說輪迴這兩個字,但是他說施洗約翰就是再來的以利亞。千年前的先知,重新在母腹中成長、作為一個新人誕生,這個過程是不是輪迴呢? 但以理書的末尾,天使安慰年老的但以理:你必安歇,以後你必再來,享受你的福分。 這是不是在講輪迴呢? 再看耶穌時代,很多的猶太人說耶穌是再來的先知;而對於耶穌治療的那個先天瞎眼的人,人們也問耶穌:「他天生瞎眼,是因為他父母的罪,還是因為他自己的罪?」 可見當時的猶太人也是認為有「前生」的,否則上面這句話「他自己的罪」就說不通了,生下來就瞎眼,難道是胎兒在娘肚子里犯罪不成?這裡的「他自己的罪」,指的應該是他前生犯的罪,報應在了自己身上。 我國古籍記載從人道投生畜生道的實例: 禹的父親鯀死後做黃熊(或說此乃指三足)。(見《史記》「夏本紀注」及《左傳》昭七年)-此為六道輪迴最早的證據。 趙王如意死後做蒼犬。(詳見《史記》「呂后紀」

婆羅門教關於因果的記載也是頗早的,如《聖薄伽瓦譚》記述了一位巴拉達國王三世輪迴的故事

所謂因果報應,因果輪迴是普遍性存在的說法,差別只是說各種學說關於這個現象,解釋得圓滿不圓滿,透徹不透徹,比較而言,佛教解釋得最透徹,最圓滿,其中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種生現,現熏種,因能變,果能變,如是因如是果等等的詳細解釋。

業就是作用的意思,佛教認為上一世的造作熏習在第八識如來藏或者阿陀那識上,導致這輩子有這樣的業報,比如上輩子行五戒,五戒肯定是造作的,造作的同時就熏習進入了第八識中,到了下輩子,有這個作用,成為人這樣的業報,然第八識是每一個眾生本有的,不是上帝恩賜,科學家發明,自然產生的。而外道普遍認為是自然的,是如上帝自在天這種恩賜的。

既然大家多多少少都有這個說法,當然是有普適性的,並不是說誰誰不信什麼教,不信什麼學說就不受因果輪迴,因果報應的規則了。好比火就是要燒手,信不信不都得燒手嘛。

佛以此義即說偈言

夫業若黑白 終不有腐敗

雖久要當至 還在現前受

非空非海中 非入山石間

莫能於是處 得免宿命殃

報應之所牽 無近遠幽深

自然趣其中 隨處無不定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諸苾芻言。

於汝意云何。爾時毗婆尸佛法中。積財長者。豈異人乎。今光明苾芻是也。

彼時於滿度摩王所。出不善語業。由是因故。果報無失。於五百生中。與母同其火焚。乃至今生。亦復如是。

然於毗婆尸佛所。先種善根。及發大願。今已成熟。為大富長者。一切具足。現於人中。受天勝福。所作善利。乃至威力等事。與彼毗婆尸佛時。等無有異。而今最後於我法中。出家學道。斷諸煩惱。證阿羅漢。

諸苾芻。以是因緣。汝等當知。

一切眾生。若造一黑業因。決定當受一黑業報。若造一白業因。決定當受一白業報

是故諸苾芻。若黑業因。若白業因。一一果報。決定無失。當知皆是自分所作

汝等諸苾芻。應如是修學。


業力(Karma)的概念,是印度教(及其前身婆羅門教,下文不再區分,統稱印度教)、耆那教、佛教共有的。三個宗教對業力有共同的理解,也有一些差異。

題外話:在宗教史中多個宗教共享一些相似概念並不是獨此一家。例如:《舊約》聖經被猶太教、天主教、基督新教所共同接受。

在印度,從古至今大多數時間,印度教一直是正統。印度教有非常多的教派和不同的實踐(奎師那派,濕婆派有非常大的差異),但區分一個人是否是印度教徒非常簡單,就是問他是否相信《吠陀》經典的神聖性。但是一個有趣的現象是:「業力」概念並沒有在吠陀經典中顯性的寫出來,而是婆羅門階層在解釋吠陀經典時產生的。

四部吠陀本集是:《梨俱吠陀》(歌詠明論,?????? ,?gveda),《娑摩吠陀》(讚頌明論,??????,Sāmaveda),《夜柔吠陀》(祭祀明論,????????? ,Yajurveda),《阿闥婆吠陀》(禳災明論,????????,Atharvaveda)。

印度古代婆羅門和剎帝利階層的男孩,從小就要拜有學問的婆羅門為師(導師:Guru古魯),逐字逐句背誦吠陀經典全文,不解釋,單純背誦。利用兒童時期的語音記憶力,很多學生可以背誦吠陀終生,這樣在書寫材料非常昂貴的古代,文化可以代代相傳。當兒童長為少年,導師需要向他的學生解釋吠陀經典的意義。而在解釋吠陀經典的過程中,一些婆羅門導師把對吠陀經的解釋編纂成文,這些文獻叫做「梵書」,在梵書中,涉及到了死後輪迴轉生以及依從善惡投生的現象。成為業力論的來源。

每一個社會都需要解釋人們為什麼需要社會道德規範。如果說在古代中國,儒家基於家庭倫理的擴大化,強調人和動物的區別,構造了社會倫理的根據(愛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那麼在古代印度,輪迴轉世,業報則構成了社會道德倫理的根據。

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不僅在兒童時期受到良好的吠陀經典教育,而且在出家之後,成道之前,也曾拜訪多位印度教老師。耆那教導師大雄亦有相似經歷。

如果說區別,那麼印度教的業力觀,強調履行種性職責就是善業,反之則是不善業,並且認為祭祀可消除罪業,增長善業。耆那教的業力觀,主要看道德上善或惡行為。佛教的業力觀,認為相對於行為,心理動機更重要。

業力是真的嗎?實際上來說,在佛教中,業力的作用僅僅在於指出一個人在道德上必須為自己可以控制的行為和念頭負責,同時,大多數人身上存在著種種局限於自身利益的習氣的限制,以及某種程度上對周圍發生的事情並沒有絕對的控制力。對於一個志在探究真理,並且努力使自己的行為與最大範圍的人類整體利益協調的人來說「如果一個人害怕死後受罰或者希望死後受賞,才來約束自己的行為,那實在是太糟糕了。」——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我看到一些歷史書上說,人要吃飯不是科學家先提出來,而是傳統理論之一,科學對人要吃飯怎麼看?該怎麼理解吃飯?


業力是因果業力,屬於因果法。因果是自然規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不是某個人或某個團體發明的、創造的。是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發現了因果規律,告訴給了大家。

想研究佛教的因果法,建議你看看《十善業道經》佛法講座。直接看佛經,恐怕不能全看懂。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