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海拔高,生长的时间更长,温差更大,言秀邓(傈僳语音译)家的咖啡要比河谷的咖啡晚熟一个多月。虽然品质更好,但一年下来,20亩坡地的咖啡豆仅有九千元收入,去除肥料、人工等开支,年净收益仅三四千元。

作者 | 王长胜

出品 | 科技观察

这个标题看起来很大,有点空,中国农业的问题,千百年来都是头等大事。拼多多,作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农货上行平台,从一诞生开始,就扎根农村,瞄准了下沉市场。在阿里京东等电商巨头们都折戟农村的情况下,依然坚持下沉,终于探索出一条解决农业问题的新路径。这一点,尤其值得称赞。

4月21日,在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办的指导下,拼多多创新扶贫助农模式「多多农园」,首站落户云南保山,项目覆盖丛岗村和赧亢村共792名建档立卡人口(国家认定的贫困人口)。扶贫,是最近几年来,党和国家各级部门都极其重视的课题,尤其强调要精准扶贫。

▲在「拼多多」扶贫兴农项目挑选改良实验地,笔者认养了一株咖啡树。

为了打赢脱贫攻坚,中央把云南的88个贫困区县中的74个交给上海对口帮扶,目前上海共选派了103名干部在云南,2019年共安排援滇资金27亿元,这还不包括像拼多多这种社会各界的帮扶。

作为上海企业,拼多多无论是从发家史角度还是从企业社会责任的角度,对于云南的扶贫攻坚积极性很高。3月初,在拼多多上海总部,两个深度贫困村的地理、物流、产品等信息,首次被纳入拼多多「农货中央处理系统」,成为这个覆盖全国主要农产区「天网」中的一个小点。

与「农货中央处理系统」紧密相连的是「多多农园」,所谓多多农园,是由拼多多发起的探索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机制性衔接的创新模式,通过多多农园,让农户成为全产业链的利益主体,实现消费端「最后一公里」和原产地「最初一公里」直连,为4亿消费者提供平价高质农产品的同时,更快速有效带动深度贫困地区农货上行。

未来5年内,拼多多将在全国范围内打造1000个「多多农园」项目。说到这里,就不只是扶贫攻坚的问题了,更是乡村振兴计划的一部分。

笔者在云南保山见到了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著名扶贫专家李小云,他对「多多农园」寄予厚望,他说:「多多农园瞄准了农业产业利益分配、农村人才留存等核心问题,该模式若成功,将推动很多农村发展方式发生转变,形成伟大变革,希望它能真正变成助力中国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的大行动。」

▲丛岗村村道旁的「多多农园」标识。拼多多在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办的指导下,希望「把利益留在农村,把人才留在农村」。

再过二三年,保山的「多多农园」试点,最终在这里将形成一个产、销、研、加工一体化的现代化农业产业示范项目。

上海援滇干部联络组保山小组组长、保山市政府副秘书长周行君说:「拼多多在保山的扶贫行动务实高效,公司从一两个点做起,致力于通过改造种植、加工、销售环节,既带动农产品的销售,又从长远带动农业产业的升级,确保整个行动可落地见实效。希望『多多农园』逐步覆盖整个保山,让滇西粮仓重振雄风,更加希望他们能够把好的经验和模式推广到全国。」

也许很多人不知道,云南有著百年咖啡种植史,占据中国近99%的咖啡产量,但国际份额仅为1.7%,绝大部分咖啡豆只能作为速溶咖啡的原料,以最低价收购,每公斤咖啡豆也只能卖到10元钱。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农业一直是一个大问题,城里动辄几十块钱一杯的咖啡,一公斤咖啡豆在产地才10块钱,难怪农民挣不到钱。

▲「拼多多」保山扶贫助农成员在丛岗咖啡地实地调研摸底,由于受咖啡国际市场价格影响,中国咖啡收购市场已经连续几年下滑,对咖农而言,已到几乎没有利润的边缘。一些咖啡种植地已经开始被荒置,或者已替换种植其它经济作物。

众所周知,在传统农业链条里,农产品要经历5个环节,即农民—原产地收购商贩—产地批发市场—销售地商贩—销地批发市场—终端(超市/菜市场)—消费者,这个过程中,每个环节所增加的成本都在30%-50%左右。

这就导致了一个现象,即农民贱卖、中间商不挣钱、消费者贵买,整个产业链条里没有真正的受益者。

▲目前咖啡豆市场萎靡,价格低,却「有商家来高价收购」,丛岗村黎明组的「建档立卡」户忠光邓抱著孩子闻讯而来,疑惑的眼光看著到来的人。

不只是拼多多,很多主流电商都想改变这个局面。下沉,是最近几年互联网行业提及率极高的一个词。各电商平台对下沉市场的布局都曾付出了很大的精力与成本,却收效甚微。

拼多多,是个异类。它在扶贫助农上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很见成效。2018年,拼多多平台农产品及农副产品订单总额达653亿元,较2017年的196亿元同比增长233%,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农货上行平台。

▲「拼多多」从丛岗村收来的咖啡豆会统一送到正规的工厂加工,进行脱皮、等级筛选、深加工等工序,最后加工成精品咖啡豆,未来还要为丛岗、赧亢两个贫困村打造精品咖啡品牌。

以云南保山市丛岗村和赧亢村的咖啡产业为例,看看拼多多如何通过「多多农园」实现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农产品上行——「利益引导、精品种植、品牌致胜」的三步战略。

具体到实际操作层面:

1、邀请云南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的农科专家,试验最适合该纬度和海拔的高品质咖啡;

2、培训当地农民种植技术和精品咖啡制作技术,变成新农人和商业主体,改造「最初一公里」;

3、在当地重新建立多家咖啡工厂,可在未来3年内帮助村民提供咖啡豆精制化加工;

4、740亩生态种植示范基地中,芒果苗、澳洲坚果等经济作物,正与咖啡树复合套种,以提升每亩土地的经济收益;

5、再由拼多多的「农货中央处理系统」进行「最后一公里」的赋能。

对于云南咖啡,这是「身价」低廉的咖啡豆的一个逆袭之战。拼多多的多多农园将会帮助贫困咖农成立合作社,设立专门培训班、工厂,改造种植、加工、销售环节,提升产豆品质,使其获得与采购商的议价权。

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未来5年内,拼多多在进一步扎根云南的同时,还将在贵州、甘肃、西藏、青海、新疆、海南、宁夏等8省及自治区落地1000个多多农园。

▲丛岗村白族贫困户和三那清点现场兑付的售卖款。

这是一套完整的农业创新模式,对于中国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大国,它直接触及到了价值链条的底端,真正带动农业创新与发展。可以这样说,拼多多的这种模式所带来的社会价值其实要远远大于其每年几千亿的GMV。

其实在去年乌镇召开的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关于公益与的话题上,拼多多创始人、CEO黄峥就说过:「电商企业参与扶贫工作,核心是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解决农产品流通问题,让贫困地区有产就有销,多劳能多得。」

而「农产品上行」这件事与工业品下行相比更难做,但也更有意义。扎根农业的拼多多也应当更加了解农业,它在农业模式上的探索也正是把准了中国农业的症状所在,并且是在对症下药。

对于农民来说,会切实感受到其所带来的利益;对于行业来说,是一个转型升级的机会;而对于社会来说,也会得到一个长久、持续的溢出价值。

从线上APP的「多多果园」到现实中的「多多农园」,是拼多多对自身商业模式的探索,更是针对中国农业模式的创新,它所体现的价值并不是存在于表面的销售额,而是对农业、社会长远发展的一种借鉴与变革。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