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南遷動議是否與明軍最後一個月全面投降有關?畢竟明軍的主力在北方,當然這些主力沒有士氣,使得戰鬥力全無,但是沒有開戰,誰能知道有沒有士氣,但尚未未開戰即南遷,崇禎南遷的唯一的窗口期,是將明軍撤不走的宣大、薊遼等地明軍與李自成做最後決戰之後,失敗之後再走,但是明軍在崇禎十六、十七年正月即開始多次南遷動議,是否對軍心造成了影響,造成了明軍最後全面投降的局面。


不是,因為財政沒錢發不起軍餉,軍隊為啥要為這個朝廷賣命,你真以為大義很值錢?後面士兵只聽自己將軍的話,因為餉銀是他籌的。就像北洋軍只聽袁世凱的話一樣,因為袁世凱在的時候這些士兵吃香的喝辣的,袁世凱一走這些士兵的待遇就被不斷砍,之前北洋軍的軍費很多也是袁世凱自己籌的,誰理什麼朝廷?所以北洋軍在辛亥革命發生的時候朝廷一個兵都指揮不動,只能讓袁世凱出山。

將軍們為啥要聽明朝的話?當個土皇帝不好嗎,孫傳庭啥下場沒看到?為朝廷賣命的不但沒有獎賞,背鍋還得先上,傻瓜才去賣命。明末有個將軍叫左良玉,他去剿滅農民軍的時候打反賊是次要的,以打反賊為由擴張地盤和實力才是主要的,這才是明白人。像孫傳庭那樣糊裡糊塗為朝廷盡忠的就是傻瓜,因為皇帝就是專門坑忠臣的人,所以大家要麼口頭當忠臣(只喊口號不辦事),要麼當奸臣。

可笑那些明朝的士大夫和崇禎只會讀聖人教誨,連史記都不看,秦末最傑出的將領韓信早就說了「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還說項羽的缺點就是吝於封賞,一塊印抓手裡就是捨不得給出去,最後印都磨圓了,所以豪傑們最後必然會離他而去。陳平也說他投靠漢王就是因為漢王很慷慨,誰不喜歡一個慷慨的領導呢?

翻翻明末的歷史,不過是再次印證了韓信的話而已,對比下滿清和後面的南明可以很明顯看到這種差別,連真正的歷史都不了解的僵化朝廷不完蛋才有鬼了。


先說結論:不早。

明末亂局是多方面的,有東林群賢袞袞諸公的問題,有士紳鄉賢耆老晉商不交稅賣國的問題,有小冰河時期的糧食減產問題,有野豬皮子孫後代的問題,也有衛所制崩壞士兵變成了農奴兵毫無戰鬥力的問題。

但是歸根結底,是財政問題。

有錢,啥都好說,沒錢,你跟我這兒玩兒呢?

一個國家的正常運作,依賴於財政的支持,政府都破產了,就更別提軍隊了。

萬曆省吃儉用一輩子攢了不少錢,結果一個月不到被泰昌聽信忽悠造了大半,天啟好不容易有個老魏能頂住壓力弄點錢,又被崇禎滅了。

老魏不是啥好人,但是好人能弄來錢嗎?江南士紳都是群什麼玩意兒?能從他們手裡弄來錢,除了老魏,不作第二人想。

崇禎殺掉魏忠賢本身沒錯,錯就錯在他滅了魏忠賢卻沒有找到一個能替代魏忠賢的人,當然,以崇禎的能力和智商,他也找不到。

所以他沒錢了,所以他亡國了。

打不打他都會亡國,這是個定局,毫無疑問,畢竟崇禎的智商擺在那兒。

士兵一觸即潰早就沒有士氣了,什麼是士氣?就是錢。為啥李成梁、吳三桂、曾剃頭、李鴻章、袁大頭的部隊有戰鬥力?說白了,說好聽點那叫私軍,難聽點那就是拿錢養出來的能給他賣命的家丁家奴,頓頓管飽大魚大肉、拿著比普通士兵還高的工資還從不拖欠、活著有人管死了有錢給的家奴。

士氣?沒錢你說個XX啊!餓著肚子、死了沒人管、軍餉欠了一萬年,你跟他談士氣?

南遷了他也會亡國,江南是東林大本營,跑到南京他能應付的了在那裡盤踞了上百年的士紳集團和勛貴集團?以他那個智商,鬧呢?立馬就被架空了好么?

明末之局,解無可解。


寧武關之戰,本來就是水分很大。按照比較原始的說法,周遇吉並非力戰而死,而是在發現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出城談判,以自己的死換取全城百姓的生命。

《總鎮周公墓表》:

「城內死亡山積,兵民自相蹂躪而不復固也,縋城語賊,以誓守斬賊頭皆吾將令,無與於民,賊歆以官爵,脅以刀刃,罵不絕口。」

《寧武守御所志》:

「闖逆薄寧,丹忠力竭,挺身下城罵賊,不屈遂磔焉。」

《爝火錄》:

「遇吉縋城下,大呼:『我周都督也。』自成起,揖曰:『大同、宣府,願以累公。』遇吉大罵,自成脅以刃,大罵益厲。賊懸之高竿,叢射殺之。」

而考《崇禎長編》有關崇禎十七年條中說

「壬午,李自成犯寧武,總兵官周遇吉力戰,死之。」

並沒有長達數天,過程曲折的戲劇化描寫,寧武堅守的時間恐怕也不長。

明季北略等則開始引入了大量細節描繪,突出寧武關保衛戰的悲壯。

李自成薄寧武關,傳檄五日不下,且屠。總兵周遇吉悉力拒守,大炮擊傷萬餘人,會火藥盡,或言賊勢重可嘆也。遇吉曰:戰三日,殺賊且萬,若輩何怯邪?然勝之一軍皆為忠義,萬一不支,縛我以獻。若輩可無恙。於是,開門奮擊,殺賊數千人,賊懼欲遁。或謂賊策曰:我眾彼寡,但使主客分別,以十擊一,蔑不勝矣。請去帽為識,見戴帽者擊之,遁出戰。不二日可殲也。賊引兵復進,迭戰脫帽以自別,我兵大敗,遇吉闔室自焚。揮短刀力戰,被流矢,牙兵且盡,見執罵賊,縛於市磔焉,遂屠寧武。嬰幼不遺。自成既殺遇吉。嘆曰:使守將盡周將軍者,吾安得至此。遺聞云:遇吉夫婦臨陣,殲賊無數。抄本云:遇吉設奇制敵,每戰必勝,自成懼。遇吉,夜率壯士二百,縋城入賊營,賊大敗,退二十里,持半月,而姜瓖等救兵不至。三月初一,城陷,遇吉率民兵巷戰,手殺數百人,力竭被獲,不屈而死。

這裡「大炮擊傷萬人」,「殺賊千人」,恐皆不實。「傳檄五日不下,且屠」,對應著「遂屠寧武,嬰幼不遺」。如果李自成真這麼做,和大清王師沒什麼兩樣。犬清編明史的時候,說「大呼五日不降者屠其城」,「其舍中兒,先從遇吉出斗,死亡略盡」。但是語言上更加小說化,比如增加了一大段《甲申傳信錄》中的描寫,周遇吉巷戰時候,馬翻了以後「徒步跳蕩,手格殺數十人,身被矢如蝟」,就這樣還活著,還能大罵賊人,簡直一活脫脫的明朝版項羽。

遇吉先在代遏其北犯,乃憑城固守,而潛出兵奮擊。連數日,殺賊無算。會食盡援絕,退保寧武。賊亦踵至,大呼五日不降者屠其城。遇吉四面發大炮,殺賊萬人,火藥且盡,外圍轉急。或請甘言紿之,遇吉怒曰:「若輩何怯邪!今能勝,一軍皆忠義。即不支,縛我予賊。」於是設伏城內,出弱卒誘賊入城,亟下閘殺數千人。賊用炮攻城,圮復完者再,傷其四驍將。自成懼,欲退。其將曰:「我眾百倍於彼,但用十攻一,番進,蔑不勝矣。」自成從之。前隊死,後復繼。官軍力盡,城遂陷。遇吉巷戰,馬蹶,徒步跳蕩,手格殺數十人。身被矢如蝟,竟為賊執,大罵不屈。賊懸之高竿,叢射殺之,復臠其肉。城中士民感遇吉忠義,巷戰殺賊,不可勝計。其舍中兒,先從遇吉出斗,死亡略盡。夫人劉氏素勇健,率婦女數十人據山巔公廨,登屋而射,每一矢斃一賊,賊不敢逼。縱火焚之,闔家盡死。

寧武關之戰以及周遇吉,恐怕僅僅是李自成東進過程中的一個微不足道的小插曲,戰鬥過程也遠沒有那麼慘烈。只是明軍在此過程中表現實在太差,書無可書,所以部分明朝遺民才大加渲染,對周遇吉的死進行了一次加工;而犬清為了突出李自成的虛弱、不堪一擊(被周遇吉的幾千殘兵殺傷數萬,滯留半個月之久),殘暴(動不動就屠城,搞人海戰術,不體恤士兵傷亡),也樂於接受這種說法,於是在明史中對此進行了二次加工。


明軍在崇禎十六年之後,什麼時候不是在潰敗。。。

窮的餉都發不出來,甚至都不能等孫傳庭尋找戰機。

崇禎南遷才是對的,他一個溜肩膀確實不敢有這麼大魄力抵抗全天下非議。這一點上其實看崇禎挺慫的,真的不適合干大事。

干大事是雖千萬人吾往矣,而當時南遷是滿朝野心裡共識了,就這樣崇禎還想讓別人頂鍋。


從時間線上來看感覺關係不大。明朝廷議南遷是在三月初四日被崇禎第一次提出來的。三月初一日李自成克寧武關。當晚,大同總兵姜瓖投降,宣府總兵王承胤降表亦到。也就是說在南遷還沒有被公開的時候,大同、宣府就已經打算投降了。當然也存在南遷的風聲被提前泄露的問題,畢竟李明睿向崇禎私下裡提議南遷的時間是在正月初三。


不是~明末錯綜複雜的矛盾已經不是領導層「大餅畫的不夠大不夠圓」可以接鍋的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