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印度裔英國作家奈波爾(Vidiadhar Surajprasad Naipaul)11日於倫敦自宅中辭世,享壽85歲。奈波爾的妻子表示:「他在所愛之人的環繞下辭世,奈波爾一生努力,且過著充滿美好、創造力的生活。」

以父親為創作原型 重要著作伴粉絲

三十多本著作當中,1961年出版的《畢斯華斯先生的房子》(A House for Mr Biswas)被評論家視為奈波爾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V.S. Naipaul, the Trinidad-born Nobel laureate whose precise and lyrical writing in such novels as "A Bend in the River" and "A House for Mr. Biswas" made him one of the world's most admired and contentious writers, died Saturday at his London home, his family said. He was 85. pic.twitter.com/pdPVyEQ7OF

— Fox News (@FoxNews) 2018年8月12日

《畢斯華斯先生的房子》講述畢斯華斯一生寄人籬下且命運多舛,只希冀帶妻兒遠走高飛,建立屬於自己的「家」的故事。《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報導,一名書迷表示,《畢斯華斯先生的房子》逾三十年來陪伴自己度過人生。

在台灣由《遠流》出版譯本中,宋國誠的導讀敘述:「《畢斯華斯先生的房子》是奈波爾以其父親為原型人物而創作的一部作品,作品旨在討論「移民創傷」(colonial trauma)和「認同倒置」(dislocation of identity)的辛酸與噩運。」。

印度家庭移民中南美洲 書香之下成長

1932年,中南美洲的千里達及托巴哥共和國(簡稱千里達)(Republic of Trinidad and Tobago)的印度家庭中,將在未來文壇扮演重要角色的奈波爾誕生。

奈波爾童年時幼時相對貧困,沉浸父親所閱讀的莎士比亞及狄更斯經典。父親又曾為當地報紙《千里達及托巴哥報》(Trinidad and Tobago Guardian)撰寫文章,奈波爾在書香氣息中成長,。

《奈波爾自傳》(暫譯, A prologue to an autobiography)提及,耳濡目染之下,父親深深影響其奈波爾成為作家的志向。

寫作逆貧困童年 筆耕不輟獲獎無數

奈波爾曾說,「學會寫作使我成為自己的主人。我變得非常強大,且這種力量持續至今。」

時年18歲的奈波爾,在獲得千里達政府獎學金後,遠赴英國牛津大學就讀。在1954年畢業之後,曾在1957到1961年短暫任BBC的播報員。

23歲時(1955年)出版第一本書《神秘的推拿師》(The Mystic Masseur)初上市時評價不佳,後在隔年隨即獲《萊斯文學獎》(John Llewellyn Rhys Prize)。

此後,奈波爾獲獎不斷,著書大受好評,其中以《大河灣》(A Bend in the River)、《自由國度》(In a Free State)及《畢斯華斯先生的房子》(A House for Mr Biswas)最為知名,1971年獲《布克獎》(Booker Prize,被視為世界最重要的文學獎之一)並在2001年成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更多上報內容:

【上報人物】我是童話作家「黃大魚」 黃春明的文學旅程(下)

【上報人物】與底層同行 台灣鄉土文學旗手黃春明(上)

海明威完稿60年小說首度問世 重現二戰巴黎「流動的饗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