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提出這個問題的由來在有一次看中央電視台的節目,楊振寧先生和莫言先生對壘提問答問,范曾先生主持。當時的感覺是90多歲的楊振寧先生仍然像光芒四射的小太陽,莫言先生則像一個城堡,我們只看到外面不知道裡面。


我覺得你對嚴肅文學有偏見。

文學修養固然非常重要,但不是成就一個作家的充分條件。寫作是作家個人歷史的自然延伸。

第二再說一遍什麼是通俗文學。

通俗和嚴肅沒有本質上的衝突。但現實中通俗文學是講求通俗為目的,在這一目的要求下作家對於假想讀者往往捨棄過於複雜的思維活動。這種嚴肅思維活動不是直觀的快感或是感覺知覺上的,而是理性(有深度廣度思考)經驗性(所謂的文學或其他知識與人生閱歷)和想像力(這裡想像力不是指武俠之類的世界構造等,而是審美的想像力,判斷性思維)。而這種嚴肅的複雜思維活動正是所謂的嚴肅文學的門檻。

這個門檻是同時對於讀者和作者的,我們為什麼要樹立這個門檻,因為直觀的愉悅只能讓人本能的活下去,是動物性的。雖然人的理性終究也是動物性的理性,但這之間只是同源而非同級。而只有他進行嚴肅思考時他才進入人的高度。

再者也沒有通俗文學就不能達到嚴肅性的道理,如果一個通俗文學家寫出莎士比亞的嚴肅性,那麼諾貝爾獎不指日可待?至於金庸,至少從金庸所表現出來的,絕無可能。


在圖書館複習

看到這個問題

噗的一下

笑出聲來


小學5、6年級的時候租來金庸的小說看,看完特別惆悵,心想這麼好的書外國人怎麼看不到?肯定是翻譯的不好,不然肯定世界為之嘩然。

現在參加工作了,偶然拿起金庸的小說卻完全看不下去,感覺各種衝突太刻意了。

而莫言的書卻讓我不敢也不能一口氣讀完 。雖說劇情和語言在帶著我走,但是故事深深的悲痛和對現實的無力掙扎卻讓我抑鬱得久久不能釋懷。

兩者相比,作品眼界和目標受眾不同吧。


一個在寫小說

一個在寫羅曼司傳奇


這是莫言被黑的最慘的一次……

金庸寫的是消遣文學,莫言寫的是嚴肅文學。

區別是什麼呢?

拿大家比較熟悉的作品來作比較可能更容易引起共鳴。

比如金庸的小說和《水滸傳》都是俠義小說。

1 楊過獨臂,斷的乾淨利索,還練成了絕世武功。武松獨臂剩下一塊皮連著,自己砍斷了,連回東京受封賞的心情都沒了,孤獨終老。

2 黃老邪的徒弟,癱瘓了,還能進大內盜寶,還崇拜師傅。林沖癱瘓了,只能床上拉床上尿,靠另一個殘疾人武松照顧。這可是水滸兩大頂級高手——馬上林沖,馬下武松。

3 張無忌、楊過掉下懸崖得九陽真經得玄鐵劍,煉成神功,解珍解寶掉下懸崖,屍體掛著被風吹散……

4 郭靖吃個毒蛇可以百毒不侵,丁得孫中蛇毒只能等死……

5 段譽練個凌波微步幾乎無敵了,時遷頂級輕功,腸炎就死了……

6 郭靖大俠,夫妻殉國,精神影響書中諸多後輩。蕭峰豪傑,自殺罷兵,轟轟烈烈,看著挺過癮。宋江自殺還捎上李逵,盧俊義一杯毒酒落船而死,都是大英雄,死的毫無聲息,像塵土一樣卑微,最悲慘的是貪官還是貪官,百姓依然百姓,他們的死什麼都改變不了……

這就是消遣文學和高水平嚴肅文學之間的區別,對人性黑暗和社會現實殘酷的批判水平根本不在一個檔次上。

很多人可能很願意看金庸,就像豆腐腦很多人愛吃,沒問題,但是別拿它去和滿漢全席比。

有的知友談到了暢銷文學和通俗文學,個人感覺史蒂芬金和JK羅琳的作品更適合稱作暢銷文學和通俗文學,畢竟全世界都有銷量,怎麼翻譯大家都看得懂。而金庸的作品基本還是只流行於華語圈,在國外影響力一般,但是這也和漢語翻譯為西方語言之後喪失了大量意境有關。

金庸的文學更靠近於當代的網路文學(當年發佈於報紙,現在發佈於網路)。


我覺得金庸和莫言是真的累,每次有個什麼文學家出來就要拿出來比一比。

如果題主看不下去莫言的書,建議還是不要想這麼多,想了也沒有用。

張翠山第一次見謝遜的時候,覺得他師傅比謝遜略高一籌,實際上我們知道老張秒個謝遜和喝水差不多。

莫言在文學上的成就毫無疑問是比金庸高的,或者說金庸能夠與嚴肅文學相比較的作品也就《鹿》《笑》《天》三本,能跳脫出武俠小說界限的也就《鹿鼎記》。其他的作品有嚴重的被商業干擾,討好讀者的痕迹。金庸的作品很受大家歡迎,他在討好讀者和表達自己之間做出了很好的平衡。

我自己看莫言的作品不多,但是看得很爽。這種爽不是情節上的爽,而是審美上的爽。 如果看不下去莫言的長篇,可以先去看看短篇。我印象中看過一篇,情節記不清,好像是槍斃土豪,把土豪肉當成了畜生肉,看完以後感覺像坐過山車一樣,冷汗直流。金庸的文章是不會為了個人表達讓讀者受這麼大刺激的,畢竟他還要賣報紙。

最後把商業文學和嚴肅文學放在一起比,就像是拿《喜羊羊》和《動物世界》比,沒有意思。


這是個引戰問題。

為什麼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他通過作品展現了現實主義的另一種寫法:幻覺現實主義。頒獎詞里寫得很明白的。

金庸怎麼拿諾貝爾獎?頒獎詞里說:他寫的小說本本暢銷?

要我說,金庸想寫,那是肯定能寫出來的,文學素養擺在那兒。在座的能分得清古詩中的「蒸韻」嗎?金庸完全能分得清,這至少是古代漢語專業碩士乃至博士級別的水平。能夠寫出話語最流行、最暢銷水平的武俠小說,金庸的文學修養是完全足夠的。並且能在通俗小說中加入較為深刻的人文觀念,這種操作本身就是能夠有很高的文學素養的體現。

學術上追求的是開創性和發展性,大眾層次追求的是娛樂性。金庸在三聯版的序言里就已經明確提出了自己的創作目標,就是娛樂大眾,不追求在文學上的開拓和造詣。前者是讀者們喜歡的,後者是學術界追求的。受眾不同而已,何來文學造詣高低呢?

在國內外學者來看,金庸的水平,應當與國外的大仲馬級別相當。屬於三流作家。為什麼?因為他們的作品僅限於通俗小說類別。金庸的地位甚至不如英國的柯南·道爾。為什麼?因為柯南·道爾開創了一個新的通俗小說流派:推理小說中國最早的武俠小說,應該是《三俠五義》,不是金庸開創的。

你讓莫言寫金庸的東西,那肯定寫不出來的,反之亦然。


諾獎評的是嚴肅文學,金庸先生寫的是通俗文學,是並列的關係。


那年我14歲,第一次讀莫言的書,就是《檀香刑》,距離他獲諾獎過去比較久了。讀到孫丙的小妻子和孩子被殺,不由得痛哭流涕,讀到錢丁遇見老秀才那裡,也是備受感動。總之,這是一部讓人思考的書,啟蒙了我。(該書非常魔幻,我讀的時候感到荒誕又有趣

金庸先生的書我聽過不少,看的卻不多,他的文字凝練,總有股「俠氣豪情」,塑造了為國為民的俠客,塑造了一個風刀霜劍煙雨江湖,塑造了我一分俠骨(此處自吹,實際上我是非常被感動的

這兩者針對的是不同的主題,在表現上自然有所偏好。

金庸先生的武俠和江湖、家國大義,是要原汁原味的中國人,用中國字和中國心才能完全看懂的。莫言的文學,也有非常濃厚的本土氣息,但是所表達的東西卻可以被翻譯而不失其風味和本質。所以我感覺金庸的作品固然在華人群體影響力強大,但在對外國的影響力就有些不足;莫言的作品在華人群體中沒有金庸那麼知名,但是由於可以被廣大外國人解讀,所以對外這方面是高於金庸的。

至於文學修養,這二者偏好不一樣,這個不好說。因為金庸(大概?)就是沒有寫過類似莫言這方面的書,而莫言(大概?)也沒有寫過類似金庸的作品。但是兩人的文學沉澱和修養都是常人難及的,都擔得上「大師」。

主要是莫言批判近代的一些社會現象,引發人們的思考,魔幻現實主義嘛,得諾獎在情理之中。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其實還是帶有理想化的,嗯,這方面得諾獎的我就不知道有沒有了。所以得諾貝爾獎並不能說明誰一定比誰好,也許只是評委的偏好罷了哈哈哈

一切只是個人觀點,如無嚴重錯誤請勿嚴厲抨擊。畢竟無理無據我是不相信二者一定可以分個高下的。


「金庸&>余華」是一個很好的討論點,「莫言vs金庸」不現實


有一說一,題主真的看過莫言的小說?雖然我只看過一本檀香刑,也只看過一次,但我依然可以確定,從溥儀退位到2019年的今天,華語文壇中筆法能和莫言五五開的,死了的活著的都算上,不超過五個人。我甚至懷疑哪怕魯迅再世,筆法能否壓過莫言都難說。讓在報紙上寫小說的查先生,和能在教科書上寫文章的莫言比,是不是有些難為他了?


莫言的書永遠不可能像金庸的那麼暢銷,就是因為莫言的作品更有文學性。文學不管它本身是寫神的還是寫農村和人民的,本質上講都是很陽春白雪的東西


先說文學素養,這個我覺得除非金庸得過諾獎或者哪怕被諾獎提名過,才有必要探討誰高誰低。

再說影響力當然是金庸高。

金庸對我國的歷史貢獻可遠不止文學作品:

1985年,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宣告成立,金庸作為委員之一,任基本法政治體制起草小組的港方負責人兼經濟體制起草小組成員。1985年至1989年,擔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政治體制小組負責人,香港基本法諮詢委員會執行委員會委員。

所以莫言在另一個層面上來說可能不足以和金庸相提並論。


我知道你想聽「沒有」。那我就告訴你沒有好了。滿意了吧?

額沒有

檀香刑怎麼可能比得上斗破蒼穹


先說結論,莫言的文學修養和影響力肯定比金庸高。

首先說明一下,我接觸莫言的時候,他還沒有得諾獎,所以我並沒有因為他得獎的主觀因素而影響到下面的客觀分析。

另外,文學是什麼?我覺得文學是人學,因此文學就是對人性的書寫和關照。人性是複雜的,文學就是作家把自己在社會生活中對複雜人性的深刻把握用文字表現出來。


我最早接觸莫言,是從他的《蛙》開始的。這部小說真實地反映了計劃生育國策在高密東北鄉艱難推行的過程。用樸實細膩的筆觸,把國家政策的執行和其中引發的揪心故事寫了出來。那個時候並不了解他,只覺得這個人的手法和書中表現出的那種真實讓我對當時的社會和人性有了一個深刻的理解,就覺得這應該是個很有功力的作家。後來才知道,這是茅盾文學獎的獲獎作品,茅盾文學獎在中國文壇什麼地位,不用我多說了吧。

後來我受傷住院,在醫院閑來無事,就大量閱讀了莫言的作品,比如《透明的紅蘿蔔》、《白狗鞦韆架》什麼的。當我讀到他的《紅高粱》時驚為天人。我第一次發現原來文字有這麼強大的力量。書中一個個人物,在他的筆下是那樣的鮮活,所謂的躍然紙上,就是在哪個時候體會到的。另外就是他對細節的描寫,說實話,就是路遙,陳忠實這樣的現實主義作家都只能望其項背。(並沒有貶低這兩位的意思,路遙和陳忠實都是我很喜歡的作家,他們的作品,是站在社會之外的,有超脫性的,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和陳忠實的《白鹿原》都稱得上是史詩級的作品。)換言之,就是TMD真實,真實到讓人頭皮發麻。讀莫言的作品,你能感覺到什麼叫身臨其境,看《紅高粱》的時候,有些部分看到都要停下來,緩一緩,因為真的不忍心看下去。真實自有萬鈞之力。

後來讀到《檀香刑》,這部書,真的可怕恐怖到了一種境界。六月天里讀到我背後出冷汗,同時也讓我對莫言更加崇拜。能把大歷史中的普通人物,尤其是底層人物的受苦受難和悲哀刻畫到這個地步,真不是普通作家所能達到的高度。

當然,莫言最厲害的作品,還是他的《生死疲勞》。這樣一部以魔幻現實主義手法創作的長篇小說,有著巨大的歷史跨度,通過動物不同的輪迴,以不同的動物視角觀察歷史的發展,社會的變化,去深刻體味人性。莫言受馬爾克斯的影響很大,不得不承認,他獲得諾獎,很大程度上也是基於他把這樣一個中國故事,用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講述了出來。


你可能也注意到了,我反覆提到莫言的厲害之處在於他對人性的把握。莫言的作品,大多都定位於高密東北鄉,這個地方很小,在物理上格局很小,但是在人性的世界裡,這裡是每一個中國縣城或者村落的樣本,有太多的共通性。以小見大是怎麼來的,明白了吧。

再來說說金庸。

我並不否認他在武俠小說上的造詣,但是朋友,你要知道,真正能體現一個作家功力的,應當是有著宏大體系的長篇小說。因為長篇小說,篇幅大,人物多,你不能讓這麼長的小說乏味,同時又要在文字里融入大量的思考與技法。太難。

提前預防下,我知道有些鋼筋肯定會拿動輒幾百萬字的網路爽文說事兒,我拜託你,那些東西全都是套路寫作好嗎?毫無內容意義可言。

金庸的小說,被今天的人們追捧,是因為他創造了一個快意恩仇的江湖,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我們對武俠,其實寄託著希望自己能敢愛敢恨,瀟洒一生的理想。

但金庸這樣的格局還不夠大,最多很爽。因為他的作品本身就是茶餘飯後的消遣讀物,而不是有著深刻思考和深度意義的嚴肅文學。

縱觀人類歷史,現在經過時間檢驗,留下來的文學巨著,哪一部不是有著宏大的敘事視角?哪一部不是深刻表現了社會變革和對人性的深刻關照?

所以結論就是,金庸站在了華山之巔,比武論劍,快意恩仇。他會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留下一個名字,但他的作品,再過一兩百年,大概率不會再有多少人讀了。

而莫言則是在喜馬拉雅山頂,參禪悟道,品味人類的歷史發展。他的部分作品,會如同四大名著一般,進入中國的歷史文學傳承。

我不知道這個問題我這麼說,講清楚了沒有?


謝邀~

從我的視角來講,

金庸老爺子的書,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我從小學四年級就知道,初中沒完就幾乎都看過了。我到現在,心目中還存著幼時的江湖武俠夢。

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之後,我才開始拜讀的《天堂蒜薹之歌》《檀香刑》《會唱歌的牆》等等 。讀完也是酣暢淋漓,有種想跪的感覺。注意我的用詞,「也是」酣暢淋漓

怎麼講,兩位的作品受眾方向就不一樣,而且兩位的文學領域也不同(是這麼說嘛?)怎麼比?

比影響力,楊過小龍女這些不提,丐幫幫主的打狗棍都是家喻戶曉,而莫言的作品家喻戶曉的人物也就個九兒(還不一定家喻戶曉),而且還是通過諾獎之後影視劇《紅高粱》的風。射鵰飛狐韋小寶那些也大部分靠影視劇,可是在之前,尤其是我父輩(70後80後)這些人中,誰沒有一兩本金老爺子的武俠小說?(相信這也是題主所能感受到的)

可是文學作品,不能光從它讀者的多寡,以及其流傳度來評價

比文學修養,莫言的一手魔幻現實主義使得出神入化,刻畫時代的印記字字神來之筆。而金老爺子的江湖夢也是浪漫得緊,筆下的人物哪一個不是經典?

可是能這麼比嗎?我該表明我的態度了。是拒絕拿兩位來比較孰輕孰重的。很明顯兩位走的風格和路線都不一樣嘛。希望有人能理解我的意思,我覺得我有點詞窮。

題主想表達什麼意思呢?莫言獲得諾獎文學素養和影響力就一定比金庸高嗎?這好像是是一個反問的語氣哎???還有題主為什麼會想到拿金庸來比呢?這個還是蠻新奇的,我見得最多的,是把莫言余華等作家聯繫在一起,跟金庸聯繫在一起,倒是頭一回見!

拙見以上。


你假如把金庸改成:余華,閻連科,賈平凹等等,還有那麼點意思。而金庸,這不是一個層面上的比較。希望題主多讀一點嚴肅文學,可能就會更多體會。


不請自來。

論影響力,嚴肅文學作家很難比過通俗文學作家,這是讀者受眾問題,無解的,除非是像魯迅先生這樣象徵著一個國家和國民的大師,然而這樣的人太少了,一個國家可能就出這麼一個。

論所謂的文學素養(我猜作者可能想問的是寫作水平的高低),可能是不分伯仲,對於知識面來說的話,通俗文學的要求甚至比嚴肅文學更高。

但是諾貝爾文學獎很說明問題,因為這個獎並不是你寫得好寫得牛逼就能拿的,你還得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並且恰巧符合西方文學評委的口味,同時又真的心繫天下。

這是格局和思想的差距,並不是文筆和故事的高低


你是怎麼想到把這兩個作家放在一起比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