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xVEwpfdIoXR-YqS3QT26_g


更新:總得說來,我是喜歡莫言老師這本書的(說了一堆不好的話心裡過不去又翻出來瀏覽了一遍),

尤其是第二個短篇《晚熟的人》(也就是書名),結尾也很妙,可以從蔣天下的視角、常林的視角和「我」的視角對比分析,晚熟是晚熟還是早熟?

是個人的還是社會的?它們之間呈現了什麼動態關係……

繼續期待莫言老師的下部作品。


期待與期待的落空。

期待:

1.敘事的新與變

2.思想深度與現實力度

3.語言的推陳出新

落空:

1.題材的老舊與俗套

看過莫言大部分書的人都可以發現敘述與故事

多是作者老生常談的了

繞不開童年、傷害與夢幻

2.思想深度與現實力度

深度有,但隱晦,力度基本沒有,幽默還在

看起來像汪曾祺老師的心境:原諒了……

但,我沒期待過莫言原諒了……這個見仁見智吧。

3.語言的通俗與流暢,

從《蛙》就放棄了一以貫之的語言的汪洋恣肆,想像的宏大與開闊忽然沒了,

像武林高手到了化境,

已經不屑於拳腳功夫了,精研內功,表現嘛,還是見仁見智吧,不咋喜歡,

其實如果你不跟我說是莫言寫的,我以為是別人模仿他寫的……

熟悉的敘述語氣和風格倒也在,但感覺淡了很多。

最後,想說我從前把故事和文學看的太重要,其實它是一樁很平常的事,

它不比吃飯高貴,也不比遊戲高雅,

在歷史中產生的都會在歷史中滅亡。


「2020年有了《晚熟的人》,就是中國小說創作的一個豐年。」 在莫言近作研討會上,瀋陽師範大學特聘教授孟繁華這樣說道。

獲得諾獎八年後,中國著名作家莫言在今年推出了中短篇小說集《晚熟的人》。出版後引起市場反響,文學評論界也對莫言新作展開了討論,讚譽他的最新力作。

這部小說集不同於以往長篇小說的恢弘與龐雜,沒有《紅高粱》里的歷史感,沒有《蛙》的沉重感。莫言不再從歷史幽深處著手,而是有了新的突破,以知識分子還鄉的角度,關注當下鄉村社會粗礪現實而又光怪陸離的狀況。

1、闊別8年,莫言依舊是那個認真講故事的人

《晚熟的人》整部小說其實是由12個獨立的故事組成,作者就像一個說書人,用線把這些故事嚴絲合縫地組合在一起。故事發生的時代,就是我們共同所處的二十一世紀,地點就在莫言的老家高密東北鄉。

與以往敘述風格的不同,這次的莫言也許是經過了歲月的沉澱,語言變得更加冷靜直白,寫實的片段明顯增多。無論故事情節怎樣曲折,「人」作為故事的主體,還是有很多值得玩味的地方。有報道中曾經回顧到莫言的一個說法:

在幾十年的寫作經歷中,他一直「把好人當壞人來寫」,既把好人身上陰暗的一面,好人身上的七情六慾都表現出來,也把壞人身上人的部分表現出來。

也就是說,對於「普遍的人性」進行深刻的描寫。與以往不同的是,莫言不再關注那種像《紅高粱》中大開大合式的人物。

《紅高粱》劇照

什麼英雄好漢啊,土匪強盜啊,都沒有成為關注的重點,而是把眼光轉向了普通小人物的平凡生活。這些小人物,其實都是在莫言身邊真實存在的。

他用一種獨特的眼光觀察者自己家鄉的一切,從人到事情,只是加入了文學化的描寫,讓讀者有一種亦真亦幻的感覺。每一個真實的人都是飽滿豐富的,不會是單面式的人物。

《晚熟的人》中的第2篇故事,其實寫的就是莫言家鄉一個叫蔣二的人。這個人很有商業頭腦,在莫言獲獎之後,就在他的故居蓋了五間房子,藉機賺錢,消費名人。看到這,不禁讓人感嘆,一個看似「晚熟」的人,卻能在機會來臨時候有如此的頭腦,真是高手啊。

這樣的「平凡人」出現在故事的各個角落。他們有小心思,也有樸實的一面,複雜而有真實地透過莫言的文字站在我們面前。

就像媒體評說的那樣:

「十二個故事有喜有悲,有荒誕有現實,從上個世紀到當下社會,從歷史深處步入現實百態,壁立千仞,氣象萬千。

這一次,莫言將筆觸延伸得很長、很遠,但距離你我又是如此的緊密、親近。」

2、真假莫言的對視

如果你讀過莫言的小說,就會發現他非常喜歡以第一人稱「我」來切入寫作,在《晚熟的人》中依然還是這種風格。但有所不同的是,這次莫言是真的把自己寫進了故事中,為讀者展現了自從自己獲得諾獎之後到現如今的真實生活狀態:

「小說中的莫言,實際上是我的分身,就像孫猴子拔下的一根毫毛。他執行著我的指令,但他並不能自己做出什麼決定。

我在觀察著、記錄著這個莫言與人物交往的過程。」

莫言也解釋過,他之所以敢把自己的真實名字放到小說里,就做好了接受讀者一切評判的準備,無論你從哪個角度來解讀都是可以的。

小說中的「假莫言」與現實生活中的「真莫言」互相對視,更多了幾分調侃的味道。在《表弟寧賽葉》的故事中,寧賽葉說道:

「你寫出了《黃玉米》,驕傲了吧,目中無人了吧,尾巴翹到天上去了吧?但是,我根本瞧不起你,我們要超過你,我們要讓你黯然失色。」

這個片段就顯然是巧妙地把莫言獲獎後的情景以一種戲劇化的方式展現,讓讀者很容易聯想到現實中的莫言。而在《等待摩西》的故事中,柳向陽說:「三哥您這張臉,太有個性了。」聽到這種說法,作者乾脆直接說:「說我丑不就得了」。柳向陽竟稱:「您不醜,您是咱高密東北鄉的美男子,我們單位有幾個小夥子想整成您這模樣呢。」

這樣的情節雖說虛構在小說的各個人物中,但字裡行間無疑不透露著莫言真實的生活體驗。為什麼要創作這樣的故事,用莫言自己話說:

「這樣一種還鄉的視角是舊的,但是因為人變了,時代變了,故事變了,所以這個視角又有了新的含義。」

3、晚熟,其實是一種人生的高級智慧

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晚熟似乎是一種貶義詞,說一個人經歷了社會的種種,還依然那麼單純。某種程度上,可以約等於「傻」。

但其實,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朴守拙」。

明明什麼都知道,卻一副痴呆愚頑的表情,這種人不張揚,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眾人的歡迎。莫言說,晚熟是一個很豐富的概念,從文學和藝術的角度來講,一個作家或者藝術家過早成熟了、定型了、不變化了,他的創作之路也就走到了終點。他不希望自己過早定型,固化;相反的,希望自己能儘可能「晚熟」,這樣藝術生命和創造力也能維持得更長久一些。

莫言在採訪中也談到,「晚熟」這個概念其實是一種來自民間的智慧。農村稱一些智力水平不太高的人為晚熟,也就是間接地說他是一個傻子了。但事實上,那些被稱為傻子的人其實是在裝傻,他一裝可能裝幾十年,並在裝傻當中體會到一種樂趣,甚至通過裝傻得到了利益。

當一個合適的時代到來,出現了能夠讓他表現自己才華的舞台,他才會突然煥發出光彩來。

也就是說,在一個不太正常的社會環境里,有很多人的個人才華是被壓住了,沒有舞台讓他展示。但當社會進步了,人們自由度越來越大,社會能夠為更多的人提供展示他們自己能力的機會,那麼好多當年看起來普通的人、平常的人,突然就干出了一番事業。「晚熟」其實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達觀生活的狀態,知足常樂,他能看開一切,所以寵辱不驚、從容快樂。想要達觀,就要懷一顆平常心,凡事順其自然,不去計較眼前利益。

對於都是平凡人的你我,接受平凡、接受晚熟,也許是與自己最好的和解。

只有在平凡中耐得住寂寞,扛得住壓力,才有可能靈光閃現,獲得自己意想不到的人生。


《晚熟的人》是個中短篇小說,主要講的是莫言小學同學的故事,距今有五十多年了,是半個多世紀的故事一直延續到現在,隨著社會的變化在成長,在晚熟。

在他看來,無論是短篇、中篇、長篇,對文學的貢獻都是一樣的。並沒有把短篇,中篇,長篇對立起來,這三種形式是無可替代的。

晚熟的人,從文學和藝術的角度來講,一個作家或一個藝術家,如果過早的成熟,定型了,無變化了,我想它的藝術創造之路已經走到了終點;那我們都在希望能夠希望自己的作品不斷的變化,希望能夠不斷的超越自己,難度很大的。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不希望自己過早的定型,那麼就是不希望自己過早的成熟,希望自己能夠晚熟,使自己的藝術生命,自己的創造力能夠保持的更長久一些。

未完待續....明天繼續看


封面只有這一個啊,那些宣傳的雞湯文樣式的也不知道是誰弄的。


莫言的書,還沒有好好看過,看到推薦新書的時候看到了書名《晚熟的人》看到書名聯想到自己多多少少也是個晚熟的人,買來拜讀一下。

目前看了前面幾章,這本書主要是描述自己故鄉高密的風土人情,每個小人物的故事,

第一篇左鐮裡面講到莫言成名後帶朋友去家鄉參觀,幼時朋友,也就是那個晚熟的人之一的蔣二提到有人假冒莫言的書法騙錢,蔣二口無遮攔地稱:「我哥的字無論多麼丑,那上面也有我哥的氣息,那就像臭豆腐,無論多麼臭,那也有人喜歡。」氣得「我」說:「閉嘴,蔣二,沒有你這樣夸人的。

」莫言以第一人稱,把自己獲獎前後遇到的人情冷暖,在書裡面都提現出來,讓我有一種,這些人或者這些事好像都是真實存在,彷彿是他個人的紀實。

故事裡的中長篇小說,讓我想起了小時候偷偷翻看爸爸買的小說集,那時候中長篇小說很火,很多描述知青下鄉返城的故事,小時候的我讀起來津津有味,因為還沒有看完,目前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也是濃濃的早期長篇小說的氣息,但講故事的人也是故事裡的人,以及融入了很多作者對自己對生活的自嘲,和諷刺,慢慢讀完,再繼續補充吧…


01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獲獎後的首部作品。」

頂著這道無形的壓力,莫言終於出書了。此時距離他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已經過去整整8年。

《晚熟的人》其實是莫言的短篇集,收錄了他獲獎前後的12部中短篇。

書中描寫了很多他身邊的「小人物」,有街坊鄰居、有親朋好友、有同行等等。

日本的諾獎得主大江健三郎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在世界上給短篇小說排出前五名的話,莫言的應該進去。

在這本書中,我開始理解莫言的語言魅力,也有點喜歡他了。

是的,以前並不喜歡莫言,或者說腦海中沒太多印象。

只知道他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只知道他的幾部作品被張藝謀拍成了電影,只看過他的《紅高粱》,看了開頭覺得冗長無趣,便沒有繼續讀了。

我對莫言的了解僅此而已。

02

在圖書館讀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第一次體會到短篇小說的魅力。

此後讀到的《象棋的故事》《人鼠之間》《羊脂球》等,讓我更加堅信,唯有短篇小說才是考量一個作家真正實力的標準。

《晚熟的人》里的幾個短篇,談不上頂尖,絕對也是上乘了。

「有的人,小時膽小,後來膽越來越大,」蔣二道,「有的人,少時膽大,長大後膽越來越小,這就是早熟和晚熟的區別。」

這句話是晚熟的蔣二對早熟的常林說的。早熟的常林越活膽子越小,最後喝百草枯自殺了。

晚熟的蔣二小時候是村子裡遠近聞名的「傻子」,後來某天突然頓悟了,借著莫言成名的機會發了財。

不過,晚熟的蔣二隻是世俗意義上的晚熟,絕不是符合莫言心中的晚熟標準。

莫言認為晚熟分為兩種,第一種是,現實生活中,有的人看起來智力沒有開化,干一些被大家嘲笑的傻事,但是後來事實證明這樣的人一點都不傻。

還有一種人,很長一段時間內是故意裝傻,揣著明白裝糊塗,以此迴避掉很多的矛盾。

蔣二就屬於後者。

晚熟的蔣二做了太多投機的事情了,就連後面博得滿堂彩的戲,也是被安排的滿滿的。到最後,聰明人反被聰明誤。

楊千嬅唱的《人情世故》中有句歌詞,假裝什麼都糊塗,假裝什麼都瞑目,小聰明沒用,扮小人物,完全作不了主。

晚熟的蔣二尚不具備大器晚成的智慧,還是小人物的小聰明。

所以,莫言對蔣二沒有讚許的意思,反而,對早熟的常林,莫言是偏愛的。

否則不會用那麼多筆墨來寫常林的臭屁,否則這段臭屁不會讀起來如此精彩。

沒錯,我特別喜歡莫言對常林臭屁的這段往事回憶。

寫的非常生動有趣,正因為如此才格外突出了讀者對於常林喝農藥自殺這件事的震驚。

這句話反過來講同樣成立,正是常林喝農藥自殺,才顯得兒時早熟的常林是如此鮮活生動。

這種前後反差的寫作手法,莫言在接下來的描寫中同樣運用到了。

03

12個短篇故事中,《火把與口哨》是唯一讓我無法理解的故事。主要內容很簡單就是莫言三叔一家的慘死。

如前所訴,莫言在前面寫的有多美好,結局就有多悲愴。

宋老師與楊結巴的友情,三叔與三嬸的愛情,都是高山流水覓知音,就連莫言本人都羨慕不已。

宋老師和兒子死於熊熊大火之中,楊結巴哭得昏天搶地。

三嬸在宋老師喪葬那天嫁過來,兩家人在巷子里遇到,一個是白事,一個是喜事。讓這門喜事也不喜了,莫言在這裡埋下伏筆。

沒過幾年,三叔在煤礦工作時,瓦斯爆炸喪命。留下一歲半的兒子清泉和六歲半的女兒清靈。

禍不單行。

小兒子被野狼叼走了,唯一的見證者就是女兒。

有謠言說,小清靈在撒謊,弟弟是被人販子拐走了。

悲痛欲絕的三嬸,此時理智全無。逼問女兒:那天,是不是有一個老太婆,給你吃了一塊糖?」

沒幾天,小清靈就喝滅蚊子用的敵敵畏,死後留下幾行字。

  • 娘,我沒sd huang……是兩條大黃狗把弟弟tud走了。

連莫言都沒勇氣回憶的這段往事,我看了心裡也很難受。這世上人言可畏,小清靈承受太多她不該承受的。

後來,某天夜裡,莫言和三嬸帶上斧頭、手電筒、火把,上山捅了狼窩,把大灰狼和狼崽子全殺了。

給兒子報完仇的三嫂病了,一心求死。

最後,三嫂也死了。

就這樣,故事結束了。

但是,我想不通莫言為何要說這個故事呢?難道只是單純的紀念三叔一家嗎?也許真是這樣,也許不是如此。

火把與口哨的象徵性意義太明顯了,可是我無法琢磨透,或者說我不敢深究其含義。

04

莫言在《晚熟的人》開頭寫道:一個人,特別想成為一個什麼,但始終沒成為一個什麼, 那麼這個什麼也就成了他一輩子都魂牽夢繞的什麼。

莫言夢想做個鐵匠,所以在這本書的開頭就寫了打鐵和鐵匠的故事。

還寫了《表弟寧塞葉》、表弟的同學《詩人金希普》、高密東北老鄉《澡堂與紅床》總共12個故事。

這些故事裡的主角都是小人物,在這些小人物身上我看到了很多相似的身影,就像生活中遇到的真人真事一樣。

但是,每個故事的結尾都有種「未完結」的感覺,不是意猶未盡,而是未完待續。

晚熟的莫言,也許在告訴我們:只要生命不息,故事仍將繼續。

藝術源自生活,只要生活繼續,莫言的文學創造也不會停止。

這種藝術也是最具生命力的!

最後,分享書中我最喜歡的這段話:

「三個人站成三角形,三柄錘互相追逐著,中間似乎密不通風,有排山倒海之勢,有雷霆萬鈞之力,最柔軟的和最堅硬的,最冷的和最熱的,最殘酷的和最溫柔的,混合在一起,像一首激昂高亢又婉轉低回的音樂。

這就是勞動,這就是創造,這就是生活。少年就這樣成長,夢就這樣成為現實, 愛恨情仇都在這樣一場轟轟烈烈的鍛打中得到了呈現與消解。」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周讀書社,如需轉載請聯繫作者!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