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xVEwpfdIoXR-YqS3QT26_g


更新:总得说来,我是喜欢莫言老师这本书的(说了一堆不好的话心里过不去又翻出来浏览了一遍),

尤其是第二个短篇《晚熟的人》(也就是书名),结尾也很妙,可以从蒋天下的视角、常林的视角和「我」的视角对比分析,晚熟是晚熟还是早熟?

是个人的还是社会的?它们之间呈现了什么动态关系……

继续期待莫言老师的下部作品。


期待与期待的落空。

期待:

1.叙事的新与变

2.思想深度与现实力度

3.语言的推陈出新

落空:

1.题材的老旧与俗套

看过莫言大部分书的人都可以发现叙述与故事

多是作者老生常谈的了

绕不开童年、伤害与梦幻

2.思想深度与现实力度

深度有,但隐晦,力度基本没有,幽默还在

看起来像汪曾祺老师的心境:原谅了……

但,我没期待过莫言原谅了……这个见仁见智吧。

3.语言的通俗与流畅,

从《蛙》就放弃了一以贯之的语言的汪洋恣肆,想像的宏大与开阔忽然没了,

像武林高手到了化境,

已经不屑于拳脚功夫了,精研内功,表现嘛,还是见仁见智吧,不咋喜欢,

其实如果你不跟我说是莫言写的,我以为是别人模仿他写的……

熟悉的叙述语气和风格倒也在,但感觉淡了很多。

最后,想说我从前把故事和文学看的太重要,其实它是一桩很平常的事,

它不比吃饭高贵,也不比游戏高雅,

在历史中产生的都会在历史中灭亡。


「2020年有了《晚熟的人》,就是中国小说创作的一个丰年。」 在莫言近作研讨会上,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孟繁华这样说道。

获得诺奖八年后,中国著名作家莫言在今年推出了中短篇小说集《晚熟的人》。出版后引起市场反响,文学评论界也对莫言新作展开了讨论,赞誉他的最新力作。

这部小说集不同于以往长篇小说的恢弘与庞杂,没有《红高粱》里的历史感,没有《蛙》的沉重感。莫言不再从历史幽深处著手,而是有了新的突破,以知识分子还乡的角度,关注当下乡村社会粗砺现实而又光怪陆离的状况。

1、阔别8年,莫言依旧是那个认真讲故事的人

《晚熟的人》整部小说其实是由12个独立的故事组成,作者就像一个说书人,用线把这些故事严丝合缝地组合在一起。故事发生的时代,就是我们共同所处的二十一世纪,地点就在莫言的老家高密东北乡。

与以往叙述风格的不同,这次的莫言也许是经过了岁月的沉淀,语言变得更加冷静直白,写实的片段明显增多。无论故事情节怎样曲折,「人」作为故事的主体,还是有很多值得玩味的地方。有报道中曾经回顾到莫言的一个说法:

在几十年的写作经历中,他一直「把好人当坏人来写」,既把好人身上阴暗的一面,好人身上的七情六欲都表现出来,也把坏人身上人的部分表现出来。

也就是说,对于「普遍的人性」进行深刻的描写。与以往不同的是,莫言不再关注那种像《红高粱》中大开大合式的人物。

《红高粱》剧照

什么英雄好汉啊,土匪强盗啊,都没有成为关注的重点,而是把眼光转向了普通小人物的平凡生活。这些小人物,其实都是在莫言身边真实存在的。

他用一种独特的眼光观察者自己家乡的一切,从人到事情,只是加入了文学化的描写,让读者有一种亦真亦幻的感觉。每一个真实的人都是饱满丰富的,不会是单面式的人物。

《晚熟的人》中的第2篇故事,其实写的就是莫言家乡一个叫蒋二的人。这个人很有商业头脑,在莫言获奖之后,就在他的故居盖了五间房子,借机赚钱,消费名人。看到这,不禁让人感叹,一个看似「晚熟」的人,却能在机会来临时候有如此的头脑,真是高手啊。

这样的「平凡人」出现在故事的各个角落。他们有小心思,也有朴实的一面,复杂而有真实地透过莫言的文字站在我们面前。

就像媒体评说的那样:

「十二个故事有喜有悲,有荒诞有现实,从上个世纪到当下社会,从历史深处步入现实百态,壁立千仞,气象万千。

这一次,莫言将笔触延伸得很长、很远,但距离你我又是如此的紧密、亲近。」

2、真假莫言的对视

如果你读过莫言的小说,就会发现他非常喜欢以第一人称「我」来切入写作,在《晚熟的人》中依然还是这种风格。但有所不同的是,这次莫言是真的把自己写进了故事中,为读者展现了自从自己获得诺奖之后到现如今的真实生活状态:

「小说中的莫言,实际上是我的分身,就像孙猴子拔下的一根毫毛。他执行著我的指令,但他并不能自己做出什么决定。

我在观察著、记录著这个莫言与人物交往的过程。」

莫言也解释过,他之所以敢把自己的真实名字放到小说里,就做好了接受读者一切评判的准备,无论你从哪个角度来解读都是可以的。

小说中的「假莫言」与现实生活中的「真莫言」互相对视,更多了几分调侃的味道。在《表弟宁赛叶》的故事中,宁赛叶说道:

「你写出了《黄玉米》,骄傲了吧,目中无人了吧,尾巴翘到天上去了吧?但是,我根本瞧不起你,我们要超过你,我们要让你黯然失色。」

这个片段就显然是巧妙地把莫言获奖后的情景以一种戏剧化的方式展现,让读者很容易联想到现实中的莫言。而在《等待摩西》的故事中,柳向阳说:「三哥您这张脸,太有个性了。」听到这种说法,作者干脆直接说:「说我丑不就得了」。柳向阳竟称:「您不丑,您是咱高密东北乡的美男子,我们单位有几个小伙子想整成您这模样呢。」

这样的情节虽说虚构在小说的各个人物中,但字里行间无疑不透露著莫言真实的生活体验。为什么要创作这样的故事,用莫言自己话说:

「这样一种还乡的视角是旧的,但是因为人变了,时代变了,故事变了,所以这个视角又有了新的含义。」

3、晚熟,其实是一种人生的高级智慧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晚熟似乎是一种贬义词,说一个人经历了社会的种种,还依然那么单纯。某种程度上,可以约等于「傻」。

但其实,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朴守拙」。

明明什么都知道,却一副痴呆愚顽的表情,这种人不张扬,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众人的欢迎。莫言说,晚熟是一个很丰富的概念,从文学和艺术的角度来讲,一个作家或者艺术家过早成熟了、定型了、不变化了,他的创作之路也就走到了终点。他不希望自己过早定型,固化;相反的,希望自己能尽可能「晚熟」,这样艺术生命和创造力也能维持得更长久一些。

莫言在采访中也谈到,「晚熟」这个概念其实是一种来自民间的智慧。农村称一些智力水平不太高的人为晚熟,也就是间接地说他是一个傻子了。但事实上,那些被称为傻子的人其实是在装傻,他一装可能装几十年,并在装傻当中体会到一种乐趣,甚至通过装傻得到了利益。

当一个合适的时代到来,出现了能够让他表现自己才华的舞台,他才会突然焕发出光彩来。

也就是说,在一个不太正常的社会环境里,有很多人的个人才华是被压住了,没有舞台让他展示。但当社会进步了,人们自由度越来越大,社会能够为更多的人提供展示他们自己能力的机会,那么好多当年看起来普通的人、平常的人,突然就干出了一番事业。「晚熟」其实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达观生活的状态,知足常乐,他能看开一切,所以宠辱不惊、从容快乐。想要达观,就要怀一颗平常心,凡事顺其自然,不去计较眼前利益。

对于都是平凡人的你我,接受平凡、接受晚熟,也许是与自己最好的和解。

只有在平凡中耐得住寂寞,扛得住压力,才有可能灵光闪现,获得自己意想不到的人生。


《晚熟的人》是个中短篇小说,主要讲的是莫言小学同学的故事,距今有五十多年了,是半个多世纪的故事一直延续到现在,随著社会的变化在成长,在晚熟。

在他看来,无论是短篇、中篇、长篇,对文学的贡献都是一样的。并没有把短篇,中篇,长篇对立起来,这三种形式是无可替代的。

晚熟的人,从文学和艺术的角度来讲,一个作家或一个艺术家,如果过早的成熟,定型了,无变化了,我想它的艺术创造之路已经走到了终点;那我们都在希望能够希望自己的作品不断的变化,希望能够不断的超越自己,难度很大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不希望自己过早的定型,那么就是不希望自己过早的成熟,希望自己能够晚熟,使自己的艺术生命,自己的创造力能够保持的更长久一些。

未完待续....明天继续看


封面只有这一个啊,那些宣传的鸡汤文样式的也不知道是谁弄的。


莫言的书,还没有好好看过,看到推荐新书的时候看到了书名《晚熟的人》看到书名联想到自己多多少少也是个晚熟的人,买来拜读一下。

目前看了前面几章,这本书主要是描述自己故乡高密的风土人情,每个小人物的故事,

第一篇左镰里面讲到莫言成名后带朋友去家乡参观,幼时朋友,也就是那个晚熟的人之一的蒋二提到有人假冒莫言的书法骗钱,蒋二口无遮拦地称:「我哥的字无论多么丑,那上面也有我哥的气息,那就像臭豆腐,无论多么臭,那也有人喜欢。」气得「我」说:「闭嘴,蒋二,没有你这样夸人的。

」莫言以第一人称,把自己获奖前后遇到的人情冷暖,在书里面都提现出来,让我有一种,这些人或者这些事好像都是真实存在,仿佛是他个人的纪实。

故事里的中长篇小说,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偷偷翻看爸爸买的小说集,那时候中长篇小说很火,很多描述知青下乡返城的故事,小时候的我读起来津津有味,因为还没有看完,目前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也是浓浓的早期长篇小说的气息,但讲故事的人也是故事里的人,以及融入了很多作者对自己对生活的自嘲,和讽刺,慢慢读完,再继续补充吧…


01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获奖后的首部作品。」

顶著这道无形的压力,莫言终于出书了。此时距离他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已经过去整整8年。

《晚熟的人》其实是莫言的短篇集,收录了他获奖前后的12部中短篇。

书中描写了很多他身边的「小人物」,有街坊邻居、有亲朋好友、有同行等等。

日本的诺奖得主大江健三郎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在世界上给短篇小说排出前五名的话,莫言的应该进去。

在这本书中,我开始理解莫言的语言魅力,也有点喜欢他了。

是的,以前并不喜欢莫言,或者说脑海中没太多印象。

只知道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只知道他的几部作品被张艺谋拍成了电影,只看过他的《红高粱》,看了开头觉得冗长无趣,便没有继续读了。

我对莫言的了解仅此而已。

02

在图书馆读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第一次体会到短篇小说的魅力。

此后读到的《象棋的故事》《人鼠之间》《羊脂球》等,让我更加坚信,唯有短篇小说才是考量一个作家真正实力的标准。

《晚熟的人》里的几个短篇,谈不上顶尖,绝对也是上乘了。

「有的人,小时胆小,后来胆越来越大,」蒋二道,「有的人,少时胆大,长大后胆越来越小,这就是早熟和晚熟的区别。」

这句话是晚熟的蒋二对早熟的常林说的。早熟的常林越活胆子越小,最后喝百草枯自杀了。

晚熟的蒋二小时候是村子里远近闻名的「傻子」,后来某天突然顿悟了,借著莫言成名的机会发了财。

不过,晚熟的蒋二只是世俗意义上的晚熟,绝不是符合莫言心中的晚熟标准。

莫言认为晚熟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现实生活中,有的人看起来智力没有开化,干一些被大家嘲笑的傻事,但是后来事实证明这样的人一点都不傻。

还有一种人,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故意装傻,揣著明白装糊涂,以此回避掉很多的矛盾。

蒋二就属于后者。

晚熟的蒋二做了太多投机的事情了,就连后面博得满堂彩的戏,也是被安排的满满的。到最后,聪明人反被聪明误。

杨千嬅唱的《人情世故》中有句歌词,假装什么都糊涂,假装什么都瞑目,小聪明没用,扮小人物,完全作不了主。

晚熟的蒋二尚不具备大器晚成的智慧,还是小人物的小聪明。

所以,莫言对蒋二没有赞许的意思,反而,对早熟的常林,莫言是偏爱的。

否则不会用那么多笔墨来写常林的臭屁,否则这段臭屁不会读起来如此精彩。

没错,我特别喜欢莫言对常林臭屁的这段往事回忆。

写的非常生动有趣,正因为如此才格外突出了读者对于常林喝农药自杀这件事的震惊。

这句话反过来讲同样成立,正是常林喝农药自杀,才显得儿时早熟的常林是如此鲜活生动。

这种前后反差的写作手法,莫言在接下来的描写中同样运用到了。

03

12个短篇故事中,《火把与口哨》是唯一让我无法理解的故事。主要内容很简单就是莫言三叔一家的惨死。

如前所诉,莫言在前面写的有多美好,结局就有多悲怆。

宋老师与杨结巴的友情,三叔与三婶的爱情,都是高山流水觅知音,就连莫言本人都羡慕不已。

宋老师和儿子死于熊熊大火之中,杨结巴哭得昏天抢地。

三婶在宋老师丧葬那天嫁过来,两家人在巷子里遇到,一个是白事,一个是喜事。让这门喜事也不喜了,莫言在这里埋下伏笔。

没过几年,三叔在煤矿工作时,瓦斯爆炸丧命。留下一岁半的儿子清泉和六岁半的女儿清灵。

祸不单行。

小儿子被野狼叼走了,唯一的见证者就是女儿。

有谣言说,小清灵在撒谎,弟弟是被人贩子拐走了。

悲痛欲绝的三婶,此时理智全无。逼问女儿:那天,是不是有一个老太婆,给你吃了一块糖?」

没几天,小清灵就喝灭蚊子用的敌敌畏,死后留下几行字。

  • 娘,我没sd huang……是两条大黄狗把弟弟tud走了。

连莫言都没勇气回忆的这段往事,我看了心里也很难受。这世上人言可畏,小清灵承受太多她不该承受的。

后来,某天夜里,莫言和三婶带上斧头、手电筒、火把,上山捅了狼窝,把大灰狼和狼崽子全杀了。

给儿子报完仇的三嫂病了,一心求死。

最后,三嫂也死了。

就这样,故事结束了。

但是,我想不通莫言为何要说这个故事呢?难道只是单纯的纪念三叔一家吗?也许真是这样,也许不是如此。

火把与口哨的象征性意义太明显了,可是我无法琢磨透,或者说我不敢深究其含义。

04

莫言在《晚熟的人》开头写道:一个人,特别想成为一个什么,但始终没成为一个什么, 那么这个什么也就成了他一辈子都魂牵梦绕的什么。

莫言梦想做个铁匠,所以在这本书的开头就写了打铁和铁匠的故事。

还写了《表弟宁塞叶》、表弟的同学《诗人金希普》、高密东北老乡《澡堂与红床》总共12个故事。

这些故事里的主角都是小人物,在这些小人物身上我看到了很多相似的身影,就像生活中遇到的真人真事一样。

但是,每个故事的结尾都有种「未完结」的感觉,不是意犹未尽,而是未完待续。

晚熟的莫言,也许在告诉我们:只要生命不息,故事仍将继续。

艺术源自生活,只要生活继续,莫言的文学创造也不会停止。

这种艺术也是最具生命力的!

最后,分享书中我最喜欢的这段话:

「三个人站成三角形,三柄锤互相追逐著,中间似乎密不通风,有排山倒海之势,有雷霆万钧之力,最柔软的和最坚硬的,最冷的和最热的,最残酷的和最温柔的,混合在一起,像一首激昂高亢又婉转低回的音乐。

这就是劳动,这就是创造,这就是生活。少年就这样成长,梦就这样成为现实, 爱恨情仇都在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锻打中得到了呈现与消解。」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周读书社,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