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農兄:

九月十七日來信收到了。

請你轉致半農先生,我感謝他的好意,為我,為中國。但我很抱歉,我不願意如此。

諾貝爾賞金,梁啟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這錢,還欠努力。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們得不到。你看我譯的那本《小約翰》,我哪裡做得出來,然而這作者就沒有得到。

或者我所便宜的,是我是中國人,靠著這「中國」兩個字罷,那麼,與陳煥章在美國做《孔門理財學》而得博士無異了,自己也覺得好笑。

我覺得中國實在還沒有可得諾貝爾賞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們,誰也不給。倘因為黃色臉皮人,格外優待從寬,反足以長中國人的虛榮心,以為真可與別國大作家比肩了,結果將很壞。

我眼前所見的依然黑暗,有些疲倦,有些頹唐,此後能否創作,尚在不可知之數。倘這事成功而從此不再動筆,對不起人;倘再寫,也許變了翰林文字,一無可觀了。還是照舊的沒有名譽而窮之為好罷。

未名社出版物,在這裡有信用,但售處似乎不多。讀書的人,多半是看時勢的,去年郭沫若書頗行,今年上半年我的書頗行,現在是大賣《戴季陶講演錄》了(蔣介石的也行了一時)。這裡的書,要作者親到而闊才好,就如江湖上賣膏藥者,必須將老虎骨頭掛在旁邊似的。

還有一些瑣事,詳寄霽野信中,不贅。

迅上九月二十五日

2005年,《南方周末》的記者夏榆在瑞典斯德哥爾摩採訪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主席埃斯普馬克時,這位主席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在30年代中期,學院曾經派人給魯迅帶話,傳給他一個訊息,就是想提名他。但是魯迅自己認為他不配,他謝絕了。」 為了確認這個消息是否屬實,夏榆還進一步問道:「評委會把這個提名訊息傳達給魯迅本人了嗎?」 埃斯普馬克回答說:傳達過。魯迅拒絕了。

埃斯普馬克曾擔任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主席長達17年之久……魯迅1927年拒絕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事情,當年的媒體未做任何報道,只在北京的圈子裡流傳了一下。但是,胡適還是知道了,第二年,當斯文·赫定詢問胡適是否願意提名諾貝爾文學獎時,也同樣被胡適一口拒絕了。


首先諾貝爾文學獎魯迅拒絕提名了。

當然還有很多客觀因素。我並不覺得提名了就能拿到。早期中國白話文學不成熟。魯迅沒有創作出長篇,固然是其本人風格所致,但白話文學早期的不成熟也是原因。

其次,歐洲之外的文學不受重視。以近代日本為例,日本在明治、大正年間也有很多優秀作家,但也沒說拿了諾獎。二戰前也就泰戈爾這個亞洲人拿了諾獎。就這人家還是英屬印度。魯迅作品在沒有好的翻譯之前被人忽略是正常的。

不過,諾獎有什麼高貴的嗎?尤其是這種人文類的諾獎。。。卡夫卡沒拿諾獎,喬伊斯沒拿諾獎,契訶夫沒拿諾獎,卡爾維諾、博爾赫斯都沒拿諾獎。。。反倒是邱胖這種人拿了文學獎。拿這個吹,有必要嗎。。。

PS:題主diss海明威幹什麼。。。那是諾獎小說上的大神了。


諾貝爾文學獎不是榮譽,而是毒藥

這是我之前寫的一篇文章,現在自己又改動了下,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

他棄醫從文,想用文學來喚醒國民愚昧的思想。

1927年,他又婉拒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小說中,他自稱迅哥兒,他就是魯迅。

這些年,中國文學大師人才輩出。

2012年,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名聲遠揚。

於是就會有人好奇,為何震驚文壇的迅哥兒不曾拿諾貝爾文學獎?

事實上,魯迅也曾被人提名到諾貝爾文學獎名單,不過被他拒絕了。

1927年,來自諾貝爾的考古險家瑞典人前來中國勘察。

當他上海了解到魯迅的文學成就和影響後,就和劉半農商量提名魯迅上諾貝爾文學獎名單的事。

於是,劉半農就找來魯迅的學生台靜農徵信去詢問魯迅的意見。

收到台靜農寫的信後,魯迅回了封信,原信如下:

靜農兄:

九月十七日來信收到了。

請你轉致半農先生,我感謝他的好意,為我,為中國。

但我很抱歉,我不願意如此。

諾貝爾賞金,梁啟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這錢,還欠努力。

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們得不到。你看我譯的那本《小約翰》,我哪裡做得出來,然而這作者就沒有得到。

或者我所便宜的,是我是中國人,靠著這「中國」兩個字罷,那麼,與陳煥章在美國做《孔門理財學》而得博士無異了,自己也覺得好笑。

我覺得中國實在還沒有可得諾貝爾賞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們,誰也不給。

倘因為黃色臉皮人,格外優待從寬,反足以長中國人的虛榮心,以為真可與別國大作家比肩了,結果將很壞。

我眼前所見的依然黑暗,有些疲倦,有些頹唐,此後能否創作,尚在不可知之數。

倘這事成功而從此不再動筆,對不起人;倘再寫。

也許變了翰林文字,一無可觀了。

還是照舊的沒有名譽而窮之為好罷。

未名社出版物,在這裡有信用,但售處似乎不多。

讀書的人,多半是看時勢的,去年郭沫若書頗行,今年上半年我的書頗行,現在是大賣《戴季陶講演錄》了(蔣介石的也行了一時)。

這裡的書,要作者親到而闊才好,就如江湖上賣膏藥者,必須將老虎骨頭掛在旁邊似的。

還有一些瑣事,詳寄霽野信中,不贅。

迅上,九月二十五日。

魯迅寫文素來視覺獨特、觀點犀利、一針見血。

在這封書信中也是毫不客氣、直截了當的拒絕了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

什麼原因呢?

1.中國新文學起步時間短,用世界文學的尺度來衡量,還沒有產生足以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品

魯迅信里說自己不配拿這個獎,世上比自己好的作家多的是,甚至認為中國沒有一個可得諾貝爾獎的。

由此可窺魯迅謙虛的本質,也反映了一個事實。

1917—1927年這十年正是當代中國文學思潮的革命期。

1927年就開始了30年代(1927—1936)文學發展的黃金時代,各大文學流派也逐漸成熟起來。

這時湧現了大批的優秀文學作家和作品,但儼然還不至於純火爐青的境界。

魯迅在信中提到那本荷蘭作家弗雷德里克·凡·伊登 寫的《小約翰》。

據資料顯示,這個作家的本職是一名醫生,後期才逐漸放棄了文學創作。

魯迅稱這本小說為「無韻的詩,成人的童話」。

可見魯迅是有多青睞這本著作,興許是醫生的經歷與魯迅相似,反省自己可沒有寫過一篇長篇小說,所以不覺慚愧。

在魯迅留給我們的著作中,儘管沒有給我們留下一篇長篇小說。

這並不代表他不能寫出優秀的長篇小說,魯迅明白避短揚長。

事實上,魯迅也曾著手寫過長篇小說,只不過,末了,沒完成。

相對於中國文學,甚至古人文學來說,外國文學對魯迅的創作影響更為深遠,尤其俄國文學。

不僅如此,魯迅還極力鼓舞中國文人學習外國文學。

2. 國民黨政府腐敗,人民愚昧無知,魯迅不想為他們爭光,也不該獲此殊榮

魯迅寫信告訴台靜農最好不要讓瑞典人理我們中國人.

諾貝爾文學獎是世界公認的最高文學成就獎,魯迅當然也希望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能獲此獎項。

只是時代、思想、文化的局限性,中國人獲此弊大於利。

1927年,儘管以蔣介石為核心的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形式上完成了四分五裂的中國統一!

但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資產階級和農民、工人的階級矛盾愈演愈烈。

魯迅在國民黨統治下,自己的活動受到嚴重壓迫,寫的文章經常被檢查或扣壓,深感痛惜和忿恨。

這不是最主要的,在我看來,關鍵是當時的一些政府太黑暗了,有些人包括知識分子對外表現的跟哈巴狗一樣,對內確是兇狠至極,打擊、殘害革命有為的青年人、學生。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這是拜倫對他的不覺悟的英國同胞的態度。

同樣,那個時代,魯迅也對國人保佑此種態度。

對於文學成就,魯迅是謙虛的,但更多的是他對當時國人植根於骨子的劣根性、虛榮心的深深認識。

梁啟超說:「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弱則國弱」,魯迅棄醫從文就是想救贖國民的靈魂,振興中華。

中國自大清朝閉關鎖國,固步自封至一步步走向衰敗,到魯迅所處的時代,中國早已積弱百年。

外國侵略、封建思想、教育程度低等等因素麻木了中國的國民。

魯迅曾在一篇隨想錄里提到中國人偏愛自大,還列出了甲乙丙丁戊五種不同人的說法,但本質都是愛國自大者的意見。

魯迅拒絕諾貝爾文學獎的光環,大概也是不想讓國民妄自尊大。

不僅如此,他希望中國的每個作家都拒絕,都不該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因為當時的中國根本都還沒發展起來,國民的思想還沒完全得到解放。

再給國人添一諾貝爾文學獎,這不是榮譽,這是毒藥!

「我眼前所見的依然黑暗,有些疲倦,有些頹唐」,魯迅對自己文學的成就並不滿意,他棄醫從文想喚醒國人愚昧麻木的思想,然而效果並不如意。

這也是他對自己文學作品、作家職業、弱小母國的一種負責態度。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魯迅一生的寫照。

儘管直至生命消隕的那一刻,魯迅還是與諾貝爾文學獎無緣。

但在一個政治尚無比黑暗、官員腐敗、老百姓愚昧無知的社會,文學的意義難道就在於獲得區區一個諾貝爾獎?這個諾貝爾文學獎對我們這個民智未開的泱泱中國意義又何在呢?

不,這絕不是魯迅先生從事文學的意義,更不是他想看到的。

魯迅的價值對國家的影響絕非一個諾貝爾文學獎能代表的。

而事實上,魯迅謙拒諾貝爾文學獎提名所表現的民族情懷本身就是文學成就最高獎的代表!


幾個高票回答列舉了一些事例,已經說得挺好了,我再稍做補充:

南方周末2012年採訪諾貝爾文學獎評委:

南方周末:諾貝爾獎的保密期是50年,那你能告訴我們1962年前有哪些中國作家被提名嗎?

埃斯普馬克:可以。但其實並沒有太多人被提名。

被提名的還有林語堂,他在1940年被賽珍珠和斯文·赫定推薦,1950年賽珍珠又推薦了他一次。我們閱讀了林語堂。胡適則在1939年被斯文·赫定提名。

我知道沈從文在1988年非常接近獲獎,但是他去世了。如果他沒有去世的話就很有可能成為中國大陸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更重要的是魯迅,他沒有從中國被提名,而是學院成員寫信給魯迅,問他是否感興趣被提名。魯迅回答說他不配被提名,他非常謙虛。我不確定這件事是否確切發生過,它記錄在瑞典的一些文件里。

二戰期間諾貝爾獎沒有頒獎,之後中國自己發生戰爭,也就阻止了提名。

可佐證魯迅的記錄。

另外,可見林語堂是被提名並閱讀過的——他能雙語寫作,然而據目前查到的資料,林語堂都是一輪游——我也不認為林語堂有得獎的實力。關於沈從文,有評委的話在,可見沈從文才是真的與得獎一步之遙的人,如再假以時日,中國第一個真正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將是沈從文,比莫言提前了二十多年


記者:魯迅呢?中國有傳聞說當年魯迅拒絕接受諾貝爾獎的,你否認過這個傳聞。魯迅不能獲獎的原因是什麼?

馬悅然:魯迅是在1936年去世了,那個時候,1930年代根本就沒有外邊的人知道魯迅是誰,也沒聽說過他的名字。《吶喊》、《彷徨》是1950年代才翻成外文(原話如此,經查證,魯迅作品最早被翻譯為西方文字,是1936年8月英國喬治·C·哈拉普公司出版的《活的中國——現代中國短篇小說選》,收錄了《葯》、《一件小事》、《孔乙己》、《祝福》等多篇作品,譯者為斯諾。——編者注)是楊憲益翻譯的,翻譯得很好,但是那個時候魯迅已經不在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