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来说说客观事实。

航母理所当然的取代了战列舰。 理所当然在什么地方呢?,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海战从以往的单一平面化的线性对轰进化到了海空一体化全方位超视距打击。任何海上载具无论具备多么强大的抗打击能力,如果不具备相同的能力给予还击,就逃脱不了沉没的厄运。所以战列舰作为前时代夺取制海权的核心,完全无法适应新的体系。因此被适应的航母所替代。

战列舰在航母面前只能算个屁吗?答案是否。可能很多人见到「淘汰」「取代」等字眼自然这么想。 但是有一个明显 的问题大家没注意到:没有昨天挨打的bb,就没有今天发展壮大的CV。就算作战体系完全变化,但要达成的目的是不变的,那便是夺取制海权,手段呢?远距离重火力输出。(制空权是保障和前提)。在这方面,bb和CV是一模一样的,你要伤到别人也要防止别人伤到你,因此尽管现代CV没啥装甲但在诸如水密隔舱呀,要害部位的保护呀,tds的设计等等,与战列舰是一脉相承的。以及在现代各种反舰导弹上仍能找到AP的影子,传承至bb身上的大吨位舰船动力系统设计之精髓更是被至今大多数CV所继承。如果没有二战时众bb挨揍之惨状所得来的经验,恐怕CV至今也坐不上海战之王的宝座。那现在还能说bb算个JB吗?

所以,在个人看来,CV更像是bb广义上的进化,只不过舰载机和导弹代替了火炮,护航舰队代替了装


主要是航空兵的崛起,航空兵的崛起也把航母带起来了,航母变得更加多面手,超视距攻击,反潜,作用越来越多,太平洋也是航母编队的发威时刻,大西洋也是反潜护航情报的主场(科技含量也是很高的),二战海战空战技术巅峰的对决其实就是英国和德国的对决,只可惜德国海军真的扶不起来


航母是所有人的爸爸,战列舰由老大变成了航母身边的暖男,潜艇和驱逐舰两个小学生考试100分可以走出目中无人的步伐,巡洋舰一边凉快去。


bb:我知道了,我收拾一下就去给航妈护航

dd:诶呀今天天气不错,姐(指航妈)今天去哪,我给你预订地方

潜艇:敌后日子真无聊……

巡洋:我知道了,我收拾一下就变成除了防空没啥用的船了


总结一下,海军马鹿们发现他们辛辛苦苦耗资巨大的战列舰被那些容易造容易维修的cv虐了


这是要写论文?


一个潜水萌新出来装个13。

二战海战面积太大,只大致了解了太平洋战场,有何错误还望大佬指正。

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美国海军的战列基本都沉得差不多了,倒是一批航母正好在外面训练,没在港内,躲过一劫。舰队高层讨论了一下,得,那咱就搞cv。cv虽然可以搭载数十架舰载机,但其本身战力有限(完全改造前的赤城和加贺那种装主炮的奇葩玩意不算,即使改造完,平贺让还是给加贺留了200mm主炮10门,然而到沉没都没有在实战中开过一炮),遭遇敌袭咋办?那就装防空武器。单管5英寸38倍径高平两用炮、四联装1.1英寸75倍径高射炮、勃朗宁M2 .50口径机关枪、博福斯40毫米口径高射炮、厄利孔20毫米单管重机枪,总之能装的都装了。美海军还特别训练防空武器组成员,从训练舰到实弹射击应有尽有,包教包会包分配。到战争后期,经验丰富的日舰载机飞行员基本全部阵亡而仓促组织的新兵蛋子又不熟悉战机,以致马里亚纳空战和台湾海峡空战都是美军单方面压制。其中,马里亚纳空战也被戏称为马里亚纳射火鸡大赛。虽说日航在后期也普遍加装120mm28联装对空火箭发射器,然并卵,信浓还在去的路上就沉了。

到太平洋海战中后期,一款装备的广泛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战局,那就是雷达。在第二次铁底湾海战中,一向擅长夜战的日本海军遇到了一支美海军特混舰队,开始了太平洋战场上唯一一次的战列舰对决。战争前期,各国海军发现敌方目标基本都靠目视,最好的办法就是加高桅杆。这也导致金刚级战舰除在英国建造的金刚外,其余在本土建造的三艘及后续舰艇都有极高的违章建筑。此次海战中,装备了新型雷达的美军舰艇编队首先发现日军编队,并对其施以精准的火力打击,至天明战斗结束时,美军2艘驱逐舰被击沉,1艘战列舰和2艘驱逐舰被击伤,日军1艘战列舰(雾岛重创自沉。本来还有一艘,在来的路上被潜艇干掉了)、2艘驱逐舰沉没,2艘巡洋舰被击伤。尽管到战争末期,日军高层也开始重视雷达等新技术,并试验安装21号电探等设备,但也已无力回天。

说点题外话,虽然与装备无关,但也与战斗结果密不可分。日美双方舰载机飞行员攻击策略不同,美方对单艘航母的攻击直至沉没或确认不可修复才停止,而日方不论之后,只管当次战斗,只打到对方航母失去战力即切换目标,只要对面甲板起火了就不管了。这也使得在日军战报里,企业号被击沉了三次,同时也为企业号等航母培养了一批经验丰富的损管人员。


大炮巨舰主义被淘汰。就是这样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