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貼退坡,新能源車成交倒計時;許家印造車背後的實力;不懼市場嚴寒,天際工廠開工建設;新能源車是如何激勵魏建軍逆勢前行的。

  記者|徐進凱

  一直懸着的那顆心終於放下了。

  如你所願,小編苦苦追求了兩個月時間的妹紙,終於拒絕了我,不爲別的,就是因爲小編是搞車的,還是搞電動車的。在妹紙看來,玩車的大多都是窮光蛋,玩電動車根本就是些騙子。

  窮玩車、富玩表,玩車的都是窮光蛋可以理解,但玩電動車的都是騙子,又從何說起呢?再說了,侮辱小編本人沒什麼問題,但侮辱小編從事的整個行業,就有點過分了。一不做二不休,小編鼓起攢了二十多年的勇氣,上門討回公道,吃了個閉門羹不說,還被叫囂着要還錢!

  “你們玩新能源汽車的,除了會騙國家的錢,騙納稅人的錢,還會幹啥?車子造不好,錢倒是騙了不少,還錢,還錢!!!”那聲音大的,估計整棟樓都能聽得見。

  聽了這樣的話語,小編明白了,原來在她的概念裏,新能源市場還存在騙補的時代。雖說感覺頗爲委屈,但畢竟騙補當年確實發生過,心虛的小編只好承受着不該承受的痛,灰溜溜的掉頭回家了。

  當年騙補確實是我們的不是,但騙補的又不是我個人,憑什麼把氣撒到我頭上呀,再說了政府查的越來越嚴,騙補的成本一路飆升,再加上新能源補貼降了又降,騙補早已是一件不可能發生的事情了。說到新能源補貼下降,今年的補貼政策終於下來了,衆多新能源車企也如剛剛“失戀”的小編一般,將那顆懸着的心放了下來。

  3月26日,財政部公佈了《關於進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指出要穩步提高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系統能量密度門檻要求,適度提高新能源汽車整車能耗要求,提高純電動乘用車續駛里程門檻要求。並將2019年3月26日至2019年6月25日設爲過渡期,此後將實行補貼新政——“國補”最高退坡比例達60%,“地補”則直接取消。

  一石激起千層浪,有新能源車企當即表示自掏腰包實行對消費者的補貼,有的則給出了“漲價”的時間表。不過,用蔚來的話說,這不是漲價,而僅僅是將應該出的補貼還上而已,補貼新政一出,不少蔚來汽車的潛在用戶便收到了這樣的消息。

  明明是被動的漲了一波價,但在蔚來哪裏跟降價促銷一樣,何止是蔚來,製造“購車倒計時”活動的新能源企業比比皆是。

  相比這些借勢賣車的企業而言,小編更爲佩服的非許家印莫屬了,這個酷愛愛馬仕的男人,在新能源市場經過一番風吹雨打的洗禮之後,毅然決然的走了進來,並規劃出了清晰的未來。

  近日恆大發布的年報顯示,恆大已經完成對新能源市場上下游產業鏈對佈局,力爭3~5年成爲世界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新能源汽車集團之一。

  說實話每次小編聽到這樣的言論,就會產生天然的牴觸情緒,因爲小編明白吹牛逼需要付出的代價是巨大的。

  不過這次不一樣,小編不僅對恆大造車產生了濃濃的興趣,還被許家印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了。在談及恆大造新能源車之時,許家印表示:“別忘了我幹過十年車間主任,有基本功的。”同時他還表示,收購薩博是經過調研的,沒有情緒化。

  這次小編信了,恆大造車是認真的。即是如此,小編只好冒昧的提醒一句,千萬不要走了某些企業的彎路,例如爲了炫酷推出什麼超級大屏、透明A柱、車頂攝像頭等華而不實的東西,盡心盡力的將車子的安全性和操控性能做好,恆大造車就成功了一半。

  在恆大表決心造車之時,自傳統汽車廠家出身的張海亮已經將天際帶出了一個新高度。近日,天際汽車正式發佈了ME7的內飾圖片,新車共配備了5塊大屏幕,預計下半年開始交付。

  看到這車小編的第一反應是,敢配這麼多的大屏,張海亮肯定解決了電動車的續航問題,何止是續航,自己的製造工廠也開始開工建設啦。據相關媒體爆料,天際汽車在湖南長沙的生產基地已經正式開工建設,該工廠總佔地面積500畝,總投資51億元,計劃2020年11月竣工。將形成年產6萬輛新能源乘用車生產能力,主要用於生產天際這一高品牌的電動車。

  許家印、張海亮的魄力可見一般,但又魄力並不意味着他們會走的順風順水,新能源市場上的坑太多了,需要他們一個又一個的填平之後,才能取得更好的發展。

  新勢力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攻擊,魏建軍把這樣的事件看在眼裏、急在心裏,雖說長城汽車在SUV市場上獨步天下,但在新能源車市場上表現的則並不明朗,甚至連自己的用戶對長城的新能源車都並不滿意。

  “此車續航垃圾,不能開暖風。”這樣直白的話語貼在了長城新能源車的身上,對“爭強好勝”的魏建軍來說是絕不能容忍的,這必將助推長城新能源進入新發展時代的強心劑。其實電動車續航的鍋,不應該由長城一個人來背,衆多新能源企業或多或少的都存在這樣的問題,而這也將是許家印等新入局者即將面臨的問題。

  同樣是車貼,與長城電動車背後的激勵不同,領克的身後更多的是褒獎,不信你看!!!

  “什麼寶馬、奧迪,一腳下去讓你知道什麼是領克!”不管是真自信還是假調侃,領克車主對領克這樣超強的認同感,正是新能源市場最爲需要的,而如何建立這份信心,或許是所有的新能源車企該共同思考的問題。

  蒐羅一週車聞,回顧大小車事,車聞軼事盡在【一週車話】,下週見!

  THE EN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