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我的豆芽梦 郭素亦


写完了这60篇人文故事,我终于能够放下手中的笔,走到我家的阳台上,基隆的天空飘著一层淡淡的薄雾,犹如我现在淡淡的心情。太平洋的海岸线在眼前平铺著,整个城市像晨起的人,惺忪而有活力。
为了不使生命淡淡的滑过岁月的黄昏,我把17年来在台湾天空线下的一路深缘和入乡随俗的生命旅程,以及人性晾晒集结成书。在我的灵魂眼里,祖国宝岛就像一本打开的天书,从一片草叶、一个人物、或一个山头的浓情写起,每份白纸黑字上,不同生命的章节就好比梵谷​​画中的教堂、老树,都是蚀刻在我心灵的生命雕塑。感觉又像端出一盆不同地域的芒果、槟榔、香蕉和芋头、地瓜叶一样与同胞分享。
回想在文学的行脚中,我还只是一个“菜鸟”。写作对于我,就像一个小女孩的“豆芽梦”。自从认识了山东文学青岛编辑部韩维民主任和张琳琳编辑,在2009年合出了一本书后,博学多闻的韩主任又热切地鼓励我“写一本自己的书”,我才敢把自己的豆芽梦放大。在酸甜苦辣的咀嚼中,为自己也为社会,将很深的人生故事化为文字。虽然书中这些真实的人物故事,并不石破天​​惊,如有支离破碎的地方,也不愿编造事实加以补缀,不管好与不好,这就是人生,是生命中这些无数感慨的鸿爪,三年后才有了这本书(处女作)。对于自己的表达能力,总觉不够丰富,且一直在努力加强中。
“感谢上帝没有让我的好奇心硬化,好奇心让我渴望知道大大小小的事情,这样的好奇心,犹如钟表的发条、发电机、喷射机和推进器,它给了我全部的生命”。这是我最喜欢的约翰•曼森•布朗的一段话。正是求知与好奇的生命热能,促使我在江河日下的秋草年龄里,白天一只凿子,三年里刻了上百个漂流木;晚上一支笔,三年里写了一本书。是这些内在的求知,改变了我的天性,拿掉了那层粉底,体悟到:原来幸福可以不必富丽堂皇,可以不必随物欲而横流。由此,写作与雕塑,便意外成为我人生地图上两个不同景观的地标,感觉就像在生命的泥地上,培育了两棵树,看著他在近暖的夕阳下,抽枝展叶,那种喜悦的填满,宛如看著宝贝女儿小时候一天天长大一样,会带走我所有的疲惫与烦恼。
回想小时候,因时代的贫穷,没有走进高等学府成了我一生的遗憾。当走过曾经沧海的前半生,又走入了不同社会的后半场,我选择了“心灵的远行”。把自己放逐到书海去旅行。像是上帝的安排,让我在菩提树下拿起书本,填补我年轻时那块文化空地,进而把自己“一叶随风万里身”的每一段情感旅程,串成视野化为文字。只是在这个经济狂热的资本主义社会里,每当我坐在天涯的小书房里,安然地捧起书本时,总觉得自己好奢侈,像一般世俗人的看法一样:“大块时间不去赚钱(不干正事),却躲在精神巢穴里当起书虫”,甚而有一点罪恶感。可细想之下,今日社会的物质享受,已远胜过古代皇帝,可人心却没有因为物质享受而产生相对的满足。在这个价值翻转的不满世界里,许多人沉迷在酒淫、色淫、官淫、钱淫、股票淫之浮沉中,“眼见他人高楼起,又见他人高楼垮”。有人过劳死,有人因承受不了股市崩盘而自杀。
再细想自己,20岁拼技术,(服装设计)30岁拼创业(创办服装联合公司),40岁远走他乡(定居台湾),为了钱又拼了十年之久,50岁开始拼文学(发表第一篇文章),60岁开始拼艺术(举办人生第一场木雕展览)。想想这一辈子,那忠于生活向上挣扎的努力,为了事业、家庭、子女,一路上拼的血泪斑斑。过去口袋有钱时,却富得很空虚,以为最贵的东西就是价值;现在随便一身休闲装,带著一瓶矿泉水出游,就觉得很享受,穷得很美。如今进入老境,背驼了,眼也花了,早已华丽转身的我,当发现读书才是价值所在,给自己生发点心灵空间,在夕阳的潮海流沙里,蒸馏出一点有意义的人生后半场,干嘛要有罪恶感呢?我反复给自己打气,努力撇开人生三分之二的世纪,一切以金钱为依归的过往……
于是,在生命意义的拉扯下,我谢绝了老板的金钱诱惑,谢绝了逛街喝咖啡之无谓应酬和哈啦(指:聊天),把功利、得失关在门外,在神明安详的注视下以虔静的心,把自己像树叶一样隐于山林,“宁愿舍其广而取其深”。在这三年最疯狂的写作里,骨髓里那些残余的分泌,使我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以及文化血液养护的重要。特别是我没读几本书的文化底色,就更为苍白了,感觉自己和老灵魂,常常扑在这些各有情志的人物故事里,和他们一起穿山谷、过平原、万千风情齐汇于胸,只恨自己拙笨的笔,时而激越,时而干枯……唯有看到自己的蟹行变成铅字时,才觉没有浪费生命。于是当书籍饱含了世界的时候,万卷书和万里路所赋予的意义,便成了我朝圣归依的热血目标,也终于能抓住一种东西,对自己对兴趣,有了些包容和任性。
人生或许就是一场没有句点的追逐,只是沿途目标不同颜色不同。而写作对于我,犹如一种修行,在纸与笔之间能凝神静气,忘却尘念。虽然我站的高度不够,但却能让我在动荡与安逸的变动里充足踏实,进而放下执著,让物欲变薄,精神加厚。在教化自己的情境下,也分享社会,或许这就是我写作修行的价值所在吧。看著自己的书一天天长大,它既成熟了我的灵魂,也让我得到了一个经验:人生里,人家给的和命运给的,都是有限的;自己创造堆筑的,却可以是无限的。因为在横渡人生的大洋上,小船难能远航,只有造大自己的船,才能在大风大浪中稳固前行。
有人说:“人生三道茶,第一道苦若生命,第二道甜似爱情,第三道淡如微风”。有幸以两岸为家的我很庆幸自己在背负夕阳的菩提树下,能端起“淡如微风”这道茶。有点宗教,有点禅。只是命运仿佛注定要在异乡的生涯里,等到千帆过尽有了酒桶身段之后,才有了这份返璞归真的痴迷。
半个世纪后,我给世界这本书。谢谢生我养我的父母,谢谢此岸、彼岸我最敬重的师长、伯乐、家人、友人一路上为我的祝福与鼓励。这些让我一生永念的知遇之恩,就像一片连著两岸的大海,其中的每一朵浪花和每一滴水,都蓄满著浓情与热血。不断把我从现实的此岸,推向了理想的彼岸。这使我常常用这些温情勉励自己:“命运并未亏待我……”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台湾好友李美云小姐(银行主管),近年来除了陪我“离岛旅行”,更为我提供写作资料。她的高智商就像我的活电脑,总不厌其烦地帮我细说台湾历史和风土人情,为这本书做出了她最大的努力与贡献,我敬重她的真诚与善良。更特别感谢山东文学青岛编辑部韩维民主任(文学大师),在书写这本书时,给我的指点与包容,不管我的文字是冲过了头,还是散向了天边,他都像收拢天边的云彩一样耐心给我建议帮我指正,使我这盏暗了50年的文学之灯,在遇到他时才真正亮了起来。他的高素养高品位的文化内涵,是我一生的敬仰。我还要感谢文化内涵很深的张琳琳编辑,不但帮我引荐了文学大师,更给我很高的热情与鼓励。最后感谢所有读我书的“您”,如果能在咱们宝岛“千山万水总是情”的字里行间,得到一点共鸣与分享,那就是我心灵上最美的享受了。让我们一起,为您,为我,为这个世界共同祝福吧!
 

二〇一三年六月二十日

 

一路走来 suyi 部落
http://suyiart.pixnet.net/blog
suyi 阿团 Go
https://www.facebook.com/suyiart
连络方式:0937-054080 ( +886-2-24574310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