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过黄河好多次,郑州段几乎都断流了。有没有可能通过退耕还林等措施对黄河进行治理,使黄河中下游部分河段恢复航运能力,使这条母亲河更好地发挥她的价值,或至少不至于消失?


0-18 10:32

一、黄河下游航道条件及航运现状

黄河河南段航道,2002年以前一直没有进行过系统整治,基本处于自然状态;2002年以后,交通部门陆续对黄河河南段部分航道进行了整治,并加大了对黄河水系航运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采取由下而上逐段复航工程措施,已使黄河航运走上发展之路。目前黄河下游河南段航道可以分为以下几段: 1.豫陕交界处杨家村至三门峡大坝:主航道长124公里,属库区性航道。杨家村~冯佐区间航道长约79公里,河道顺直微弯,航道冲淤变化较频繁,滩险较多,非汛期航道主槽最小水深约1.0~1.6m、浅滩最小水深0.6~0.8m,航宽大于30m,弯曲半径400m。汛期水体含沙量高,流速大,主流不明显,暂不具备通航条件;冯佐~大坝区间航道里程约45公里,位于水库深水区,水域宽阔,通航条件较好,该段非汛期最小水深1.6m以上,航宽在l00m以上,满足V级航道标准。汛期三门峡大坝泄洪拉沙时,流速太大,无法通航,该段属于季节性通航。 2.三门峡大坝至小浪底大坝段:属小浪底库区,长13l公里, 2001年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竣工投入使用后,该河段通航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三门峡大坝至渑池坡头,长约44公里,其中有41公里受小浪底库区水位的影响,为山谷河段、河宽500~1000m,水面宽一般在250~500m,航道水深0.7~0.8m,航行较为困难,目前不通航,为需要重点整治的河段;渑池坡头至小浪底大坝,长约87公里,处于水库深水区,水域宽阔,通航条件好,最小通航水深大于1.6m,满足V级航道标准,是目前黄河河南境内较为理想的库区通航河段。 3.小浪底大坝至西霞院大坝。西霞院反调节水库蓄水后,回水直达小浪底坝下,形成16公里的宽阔水面,最小通航水深将达到2.5m,满足V级航道标准。 4.西霞院大坝至郑州黄河铁路桥。长104公里,是山区进入平原的过渡性河段,河道蜿曲、开阔。上段为卵石夹沙河床,有相壳河卵石浅滩碍航;下段为沙质河床,冲淤变化剧烈,河道游荡不定,主流摆动频繁,枯水期水深约0.6~1.0m,航宽约100~200m,目前不具备通航条件。 5.郑州黄河铁路桥至开封兰考县斜新庄。长152公里,黄河经过京广铁路桥后,流入华北平原,水面坡降为0.16‰,河床多沙,两岸为粉沙。水流出邙山以后,水面连续变宽,达1000~2000m,洪水期达3000~5000m,最大流速可达4m/s,含沙量大,水流混浊,河床逐年淤高,河堤相应加高,有「悬河」之称,历史上多次变迁改道,航道演变快,摆动大,不稳定,但枯水期相对稳定,主航道一般宽400~700m,Ⅵ级航道标准,目前该段区间性通航。近年来随著小浪底水库防洪调度和调水调沙运用,黄河下游航道及黄河支流的航运条件正在逐年改善,游荡的河水逐步归槽。 6.斜新庄到河南台前县张庄。长230公里,水面坡降约为0.16‰,枯水河槽宽200~400m,水面航道宽约200~350m,水深1~1.5m,流速为1~2.5 m/s,最大可达4m/s,河槽宽2~4公里,航道相对较为稳定,是航道条件较好的航段,达到了Ⅵ级航道标准。洪水期该段滩地被淹没,属于区间季节性通航。 至2008年,河南省黄河水系航道里程795公里(含支流水库航道38公里),通航里程552公里,其中五级航道通航里程132公里,六级航道通航里程382公里,七级航道38公里。目前除小浪底库区87公里航道能够进行客货运输和水库库区38公里航道能够进行客运外,其它航道有的受库区蓄水位影响只能季节性通航,有的与其它航道不联通,只能区间通航。 现有营运港口库区码头多以客运为主,黄河干流码头多以渡运为主,黄河支流上无码头。黄河干流码头大多数处于自然状态,设施简陋,其布局特点是:各市(县)为沟通黄河两岸交通,增进两岸物资交流,每个市(县)都有大小不同的码头。沿岸码头均无装卸机械设备,服务能力差。 综上所述,黄河河南段具有较丰富的水运资源和悠久的航运历史,但目前黄河757公里航道中只有三门峡和小浪底库区150公里航道具有通航条件,通而不畅,未构成水运通道,水路运输的优势未能体现。

二、水沙调控对航运的有利影响

黄河干流河南段现有水利枢纽工程三座,即三门峡水利枢纽、小浪底水利枢纽和西霞院水库。三座水库联合运用后,三门峡正常蓄水位可回水到潼关,小浪底正常蓄水位可回水到三门峡大坝,西霞院水库正常蓄水位可回水到小浪底大坝,使得黄河最下面的一道峡谷河段—潼关至西霞院段航道条件得到改善,而三库的联合调度与运用,又将大大有利于黄河下游900余公里的航道治理。这主要体现在:其一,枯水期流量明显增加。以前因黄河中下游缺少具有调蓄能力的大型水库,下游枯水期断流,丰水期又有大量弃水,枯水期流量较小。小浪底水库修建后,总库容126.5亿m3,相当于该断面年径流总量的1/3,除汛期7~9月以外,每年10月到次年6月的水量可以完全得到调节,可大大增加下游的枯水期流量;其二,下游河道含沙量明显减少。小浪底枢纽的一个重要作用是调水调沙,拦蓄泥沙,水库运用的前50年可减少下游河道泥沙淤积100亿吨以上。 小浪底水库于1999年下闸蓄水,2001年正式投入使用,控制了黄河91%的径流量、近100%的黄河泥沙,是控制黄河下游河道水沙输移的关键部位,为黄河下游调水调沙的实施提供了必要的工程条件,在黄河治理开发中有著重要作用。2002至2008年,小浪底水库连续进行了8次调水调沙试验,试验期间黄河下游河道均发生了冲刷;调控范围内下游河道淤积比随来沙量、出库平均含沙量和来沙系数的增大而增大,随出库径流量和洪水历时的增大而减小;2007年汛后小浪底站调控流量为3600 m3/s、含沙量为40 kg/m3时,下游河道基本达到冲淤平衡。 黄河下游河道水沙资料分析表明,目前黄河下游河道条件下如果发生洪峰流量为4000m3/s的非漫滩洪水,花园口断面的最大水面宽度约为1073m、利津断面的最大水面宽度约为470m;黄河下游河道汛期淤积比随小浪底站水量、平均流量的增大而减小,随小浪底站平均含沙量或来沙系数的增大而增大,而且冲淤性质由冲刷向淤积转化;通过小浪底水库等对水沙过程的调节,下游可形成一个与现有水沙条件相适应的,宽600-1000m、深3-5m、平滩流量约为3000-4000m3/s的中水河槽。 利用小浪底水库调节水沙,可以使黄河的来沙大部分通过高含沙水流输送,淤滩刷槽,塑造窄深河槽,窄深河槽又进一步「束水攻沙」,通过 「调水调沙」与「束水攻沙」的有机结合,使得水流归槽、河道减淤,河槽趋稳,提高黄河下游河道输沙能力,改善通航条件。通过优化水沙调控方案,可以进一步改善黄河下游航道条件,满足黄河下游航运开发的要求。

三、黄河下游航运前景大比拼

宽河固堤航运前景: 黄河河南段河道淤积严重,河床高出背河地面3~7米,多的高达10米以上;河道宽浅散乱,河势游荡多变,洪水时常出现斜河、横河,严重威胁堤防安全;洪水突发性强,防守无周旋余地;历史上决溢改道频繁,灾害沉重。治理黄河的首要任务是防洪,在黄河上进行航运建设受防洪影响很大。我国涉水部门涉及到水利、交通、环保、电力等部门,因为缺乏统一规划和各部门的沟通,不仅已经造成许多碍航工程,而且仍在形成新的碍航建筑,严重阻碍了航运的发展,水资源也难以得到综合利用。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之一,其河南段是世界最高的悬河,进行航运开发利用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同时还有诸多技术难题需要解决。长期的投入不足,造成航道和港口等基础设施技术等级普遍较低、服务能力差、通航里程短、支持保障设施严重滞后等问题,已严重阻碍了内河航运的快速发展。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根据黄河的具体情况,研究提出了「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治河新理念,为黄河下游航运开发带来发展机遇。特别是小浪底调水调沙工程的实施,对恢复和改善黄河下游河道的生态自然环境起著关键作用,下游航道条件也得到很大改善。内河水运是水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水运作为用水但不耗水的运输方式,是实现交通可持续发展的优势所在,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积极举措。因此,只要交通和水利部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遵循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兼顾黄河河道治理与航运开发,统一规划、密切协作、综合治理,黄河下游河道面貌会得到根本改变,航道条件也会得到极大改善。按黄河水系河南段航运规划,2020年,按Ⅳ级标准建设黄河干流西霞院坝下至省界台前县张庄486公里航道;2030年:在中期航道开发的基础上,按Ⅳ级航道标准对黄河干流757公里航道进行完善和升级改造,配建三门峡、小浪底(含西霞院)水利枢纽的通航建筑物,黄河河南段全线通航后,在山东东阿县位山附近与京杭运河山东段贯通。

渠化航运前景:根据小浪底水库「蓄清排浑」及变「灾害」水为「兴利」水的控制运用方式,非汛期下泄清水流量一般小于800m3/s,再经过西霞院枢纽工程的调蓄,流量将更趋于均匀。,即使来水偏枯年份进入下游的非汛期水量仅有120亿m3,平均流量也可达到560m3/s。而400m3/s的水流在渠底纵坡(施工质量较好的混凝土渠道,其均匀流段的曼宁糙率系数不大于0.013,当然可以有针对性的加大糙率,以降低流速,增大水深,为了说明问题计算时取0.012,)为万分之一点五(本河段平均比降)、宽110m的近似矩形全衬砌渠道中通过时的流速为1.6 m/s、水深可达2.27m,即渠槽滩库系统工程中的输水航运渠完全可以保证非汛期8个月三级双线航道(根据内河航道标准三级双线航道(1000吨驳船、货船单体宽10.8m)要求水深2.0-2.4m, 1排2列船队双向通行要求宽60米,2排2列宽度90米,2排3列110米)对航宽110米、水深2-2.4米的要求。汛期流量更能得到保证。因此,实施渠槽滩库工程,可形成400多公里的高等级(三级双线)航运大通道,可使1000吨级2排3列驳船和货船船队一年四季无障碍地通行于400多公里的渠化河段,并可贯通京杭大运河,直接通江达海。


完全可以恢复通航,黄河中下游航运恢复困难最主要得原因是坡度太大,超过原来得三峡,另外为了保证泥沙快速排入大海把已经修建得水利枢纽拆除,使得坡度无法减少。古贤及东庄水库建设完成基本可以解决黄河泥沙问题,黄河中游泥沙停止下泄。清水下泄下游泥沙快速减少。可以恢复建设规划得下游水利枢纽,渭河泥沙大大减少不会淤积形成水灾,所以三门峡可以大大提高蓄水高度。可以通航到壶口及西安。三门峡修建规划得船闸可以通航至小浪底。小浪底无法修建船闸,只能修升船机,短期无法实现,只能建设货物翻坝设施。可以大规模发展滚装船运输。下游西霞院已建设完成,桃花峪应该建设,

扩大中线调水规模,直接从长江沿现有河道按原来中线调水方案调水济黄,方式灵活可靠,供水量可以根据需要快速扩建增加,代替西北向黄河下游供水,投资很小。

自流引水投资巨大,远远超过利用分水岭风口,安装风力发电机直接抽水过分水岭,过岭后基本沿现有河道修建低坝安装发电机回收电能。可以集中分散灵活布置,很多地方调水和受益地区相同,实施阻力较小。

例如南水北调中线投资,两千一百亿可以安装两千六百万千瓦风力发电机,每千瓦每年发2000度电,一年可以发525亿度电与三峡差不多。可以将1050亿方水提高150米通过方城垭口,进入淮河流域时沿途修建低坝船闸安装发电机回收电能,在贾鲁河修建低坝船闸安装抽水机用回收得电能将大部分水资源送入黄河彻底代替西北向中原华北供应得水量,满足中原及华北日益增长得水资源需求。同时小浪底及三门峡多余水得资源可以通过黄河河床大量向西北输送,从乌海修建进入新疆得大运河开通新疆水路运输大通道,运送超过600亿水资源和新疆巨大得物资运输水路大通道。还应该修建黄河下游《王旺庄枢纽工程》其主体工程包括拦河泄洪闸及引河、拦河土坝、顺黄船闸及两岸穿黄船闸、防沙闸及保护滩区群众的防洪堤等工程。设计泄洪量为6000立方米每秒,相应上游水位20米,校核泄洪量为8000立方米每秒,闸型为开敞式钢筋混凝土结构,共8到孔,每孔宽30到40米米,底板高程为3米。王旺庄枢纽主要是为了满足黄河南北两岸900万亩土地灌溉的需要而建设的。同时它能够沟通黄河干流及大运河的东西南北航运,调节黄河水资源满足下游渔业用水,安装小型水电站收电能;同样其他三个,泺口水利枢纽工程;位山水利枢纽工程及桃花峪或花园口枢纽。每个枢纽提高水位20米左右回水100公里以上,通过控制水流速度联合进行调水调沙,可以快速冲刷主航道,增加航道水深,形成适合航道,构建中原华北大运河网,减少大量重型汽车得运输污染。

由于新疆每年增加近千亿水汽蒸发量,这些水汽可以大大增加西北及华北沙漠及巨大面积得干旱高原得降雨量,彻底改变中国北方水资源短缺得困境。


没有,泥沙含量过大,河道淤积物较多,且多为地上河,浅滩暗石杂乱。因此不宜通航
没可能。目前在黄河上修的大桥和水电站,好像都没有考虑过船只的通过吧~~~
看过一则规划,说是到2030年实现黄河全线通航,从青海可达山东入海口。


喜欢能恢复,应该有机会!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