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中贸易,美国贸易代表莱特海泽(Robert Lighthizer),美国财政部长梅努钦(Steven Mnuchin)。(图/路透)

▲▼ 美中贸易战谈判,突围美国贸易代表莱特海泽(Robert Lighthizer)、美国财政部长梅努钦(Steven Mnuchin)。(图/路透)

记者吴静君/台北报导

美中贸易战谈判在最后关键时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鹤5月9日抵达华盛顿,美国将于2019年5月10日对2,000亿美元的中国输美商品课征25%的惩罚性关税,并于台湾时间中午生效。美中双方擦枪走火的原因,在智慧财产权保护、强制性技术转移、中国市场开放、汇率操纵以及国家补贴重要产业等重大议题无法达成协议。

资诚会计师事务所表示,根据《2019资诚台湾企业领袖调查报告》,「贸易冲突」成为台湾CEO们认为的第一大威胁,44%的台湾CEO认为全球经济势力变化是影响台资企业营运最重大因素。因应贸易冲突,40%台湾CEO进行调整供应链,39%的台湾CEO转移市场重心,可见中美贸易战在去年已对台资企业产生重大影响。

请继续往下阅读...

一,依客户及市场需求 重新布局

资诚会计师事务所全球税务服务会计师曾博升表示,资诚联合会计师事务所全球税务服务会计师曾博升指出,台资企业已成为中美贸易战的重大受灾户,主要原因是有众多台资企业利用大陆生产,销售美国客户。但这个传统的「台湾接单、大陆生产、外销美国」的商业模式,受到中美贸易战的严重威胁。

曾博升观察,2018年中美贸易战开打以来,台资企业深刻体会分散风险的重要性,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变革,积极进行供应链调整与市场重心转移,包括增加台湾及东南亚的制造布局,或是分散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加强开发欧洲、大陆或东南亚等市场。例如,许多台资企业便接到终端品牌厂要求将产能移往东南亚地区的要求,在美国品牌业者积极分散风险的大趋势下,能提早做到分散生产基地的企业,便能稳定订单。

二,改变企业营运计划 走向高技术附加价值

同台资企业更加注重面对高度客制化、少量多样的市场需求,让企业更加贴近市场、快速做出回应。台资企业开始注重缩短其产销流程,设厂眼光也从低成本,转向终端市场,把物流成本、关税、供应链、原物料等因素加总起来思考,了解低人工成本的地区未必就是最有利的生产基地。

曾博升指出,外在大环境变数不断,企业若继续复制低成本的生产模式、以低价作为自身的竞争力,在未来的时代将容易被淘汰;再加上全球税制改变,使企业想借由转移生产基地达到降低成本更加困难。

资诚建议,随客户及市场需求重新布局,台资企业应加速从单纯的代工(OEM)走向高技术附加价值的设计代工(ODM),甚至应该早于品牌厂的脚步看到市场变化趋势,致力提升自身技术含量及竞争力

此外,台湾政府随著中美贸易摩擦趋势,持续推出鼓励台商资金回台投资政策,包括境外资金回台投资专法,以及许多鼓励台商回台投资优惠及补贴,积极为台资企业解决五缺问题。在此贸易摩擦变局时刻,台商或可化危机为转机,综合评估各项条件,回台设厂也成为许多台资企业选择的选项。

▲▼ 美国总统川普,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美中贸易,中美贸易,中美关系。(图/达志影像/美联社)

▲美中贸易战开打,台商将成为受灾户。(图/达志影像/美联社、示意图)

三,调整供应链与价值链 运用关税工具

曾博升建议,台资企业应持续随客户及市场需求重新布局,在价值链的策略思考上,进行成本效益试算,以及供应链及价值链调整的评估分析,思考构面包括关税、财务预测、供应链、人才、技术、产线、资金和物流等。企业也必须考量无形资产的配置、利润分割法的适用、TP政策的调整和常设机构等税务议题,以降低中美贸易战的冲击,同时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面临贸易战,台商可思考相关关税工具的使用,包括重新审视受影响产品适用的进口税则、重新审视、规划受影响产品的原产地、探讨价值链重组的可能性及过程中的潜在规划机会、评估申请豁免加征关税的可行性、探讨首次销售原则的适用可能性、规划受影响产品的完税价格,以及评估关税加征对关联交易的影响。

曾博升观察,台资企业处于中美夹缝之间,若要在危机中持续挺身而进,必须制定清楚应变策略,包括分散制造布局,扩大市场范畴,提升技术层级,提高附加价值,才能化危机为转机,在这场战争中站稳一席之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