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戰期間,德國的黨衛軍名號可以說是響徹歐洲大陸,甚至連亞洲地區也是略有耳聞。希特勒用納粹主義武裝的黨衛軍,如同戰爭機器一般,碾壓歐洲大陸。但在二戰的後半段,即便是強大如斯的黨衛軍也出現力疲現象,德國節節敗退。黨衛軍最後的輝煌,便是柏林戰役。當幾百萬蘇聯紅軍湧入柏林以後,也是遭到黨衛軍的節節抗擊。雖說蘇聯紅軍損失慘重,但畢竟黨衛軍雙拳難敵四手,依舊被蘇聯紅軍佔領柏林。

  在蘇聯紅軍佔領柏林以後,發現一則奇怪的現象。那些蹲守在柏林城中的黨衛軍,基本上全部戰死,沒有一個倖免。這種情況,在戰場上可不多見。除了在東方主戰場中華大地以及美國的太平洋戰場時,日軍曾出現過全部戰死的現象,在沒有相關資料記載了。事實上,在東方戰場上,曾發生過兩次日軍全部戰死的情況,其一爲1937年的平型關大捷;其二爲,中國遠徵軍在松山要塞的松山戰役。

  黨衛軍與日軍的戰死行爲,也是給人留下很深的印象。那麼這二者的戰鬥力,究竟是誰強誰弱呢?或許可以從蘇聯的身上,找到突破口。畢竟當年的蘇聯,曾與這兩個國家都交過手。蘇聯與日軍在諾門坎戰役中,關東軍傷亡五千餘人,而蘇軍僅僅陣亡不到三百人。故此,從這個數據來看當時的蘇聯紅軍對日軍時一種碾壓態勢。除此之外,在蘇聯正式對日選擇之後,號稱日本第一精銳的百萬關東軍,竟然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土崩瓦解。由此可見,蘇日雙方,有着多麼大的差距。

  再反觀蘇聯與德國的交戰,德國在攻打蘇聯初期,勢如破竹,用“日行百里”來行容都絲毫不爲過。即便是經過幾戰後,德國被打回本土,而這種局面也是建立在蘇聯付出慘重代價的基礎上實現的。從蘇聯的傷亡數據來看,日軍根本不能與德軍相提並論。除此之外,還有戰術戰略層面,日本依靠的依舊是兵團與單點作戰。而德國卻是裝甲集羣突擊戰術,這可不是日軍那種低素質隊伍能抗衡的。

  事實上,就日本與德國兩國的當年作戰水平來看,似乎並沒有什麼可比性。日本或許欺負落後的農業國家尚可囂張一時,但若是對上歐洲的工業強國,就日軍那點戰鬥力都不夠德軍塞牙縫的。有人曾說若是將當年的中國與德國相互對調,德國人在三個月之內能打到東京,你認爲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