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死亡600多人、傷2292的說法,出自《中國事變陸軍作戰》。

我也贊同認為中條山戰役是中方一次慘敗的觀點:第一戰區不僅未能達成何應欽在4月提出的保衛中條山的最低目標,反而在19個師防守不利於日軍發揮火力優勢的山地的情況下,開戰5天被奪取渡口、開戰3周後基本被逐出晉南山地。

不過,我在這裡主要想知道的,是《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對日軍自身戰損報告的可靠性,以及為何許多人都願意直接引用這一數據。


一.首先,不單單是很多人談到中條山戰役引用日軍戰報那麼簡單,而是很多材料都會引用日軍戰報

郭汝瑰,姜剋夫的《中國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作戰》1028頁 ;姜剋夫的《中華民國軍事史略稿》第三卷472頁,在談及中條山會戰時,也是直接使用日軍戰報的。

而在同一本書的其他戰役,卻不一定直接使用日軍戰報,如《中國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作戰》587頁,談及淞滬會戰時,書中原文」據日本參謀本部的統計,日軍共傷亡4萬餘人(可能偏少);據中國軍事當局的統計,中國軍隊傷亡約25萬餘人。「不僅不完全使用日方統計數字,而且提出質疑。

同一本書裏對不同戰役,採信傷亡數字的方式不同,應該是有原因的。我推測是因為淞滬會戰是一次拉鋸戰,中國軍隊可以局部控制戰場,因此可以檢視戰果和有效統計己方傷亡。中條山戰役是一次迅速的包圍殲滅戰,這就造成中國軍隊並不能有效控制戰場(哪怕是局部),前方部隊既不能確實統計戰果傷亡,也不能在戰後進行彙報統計。這就造成了中國方面統計數字的缺失。造成後來史料不得不使用日方資料。

二.其次,網上開始流行引用《中國事變陸軍作戰》有一個過程的,大約是在十前開始流行的,當時的果粉吹很兇殘的,甚至會完全編造一組數字冒充國軍戰績,比如當年流行的一個《國共雙方正面戰場、敵後戰爭戰爭規模及傷亡對比》,編造一堆國軍戰績,然後假借《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名義作為出處。這就導致當時有許多人去查對《中國事變陸軍作戰》,發現根本沒那些數字。那些在真正的《中國事變陸軍作戰》查閱出來的傷亡數字,就成了對國粉造假的闢謠的工具。要怪就只能怪當年的國粉造假太狠了,冒用《中國事變陸軍作戰》也太狠了。

隨手百度一下,還是能找到百度文庫裏,十年之前被收錄的國粉造假數字。面對這些編造的數字,以及大量不進行查證的人羣,最理性的手段也只能是去查證《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原文。我想這是」為何許多人都願意直接引用這一數據。「直接原因。

而且在當年,絕大多數人並沒有去查詢《中國事變陸軍作戰》比照原文,直接相信乃至傳播的是大多數。會比照原文進行闢謠的是少數人。在當年,使用《中國事變陸軍作戰》的數字算是一種進步,相對來說是很理性的。當然,時代也在進步的,過去看來很進步的工具方式,現在看來很平常——但是,不能因此而嘲笑過去吧。

當年的果粉會編造戰國,並冒用日本戰史資料名義

7.6更新.實際應當還有第三點因素。在《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在戰果的論述方面是非常誅心的:

「但是,中條山會戰以後,在新佔據的地區內,以前的不安定勢力即重慶軍,被中共勢力取而代之,逐漸浸透到各個方面,治安反而惡化了。」


只看日軍戰報的話,日軍可以說是二戰中士氣最低的部隊了。

因為……

日軍只要傷亡率達到部隊總人數的5%比例,整個部隊就會徹底潰散。同時期其他國家的部隊最少傷亡率要達到35%以上才會徹底潰散。

個別戰役(例如38年晉西北七城戰役)死傷不到1%,就棄城而逃,而且是連棄七座城。平均每座城死不到十人就逃了。說是聞風喪膽並不為過。

還有部分戰役例如喜峯口戰役,日軍損失了千分之七的人員,就視為皇國奇恥,然後退兵,從別的方向繞道進軍了。根本沒想過要雪恥。

而且日軍的士兵都非常怕死,大部分戰鬥中,都是讓軍官和準軍官(上等兵)一個人上去拚命並且戰死,戰後所有普通士兵0傷亡。

而作為報復,戰鬥中僥倖活下來的軍官也會想盡辦法折磨士兵,例如扣押補給,讓士兵們守著大魚大肉而活活餓死。二戰中竟有一半的日軍士兵死於戰爭營養失調症。比戰死的還多。

而二戰中,日軍曾經兩次消滅美軍整個艦隊,擊沉過四次企業號航母。而且經常單次戰鬥擊沉的航母數目超過美軍航母總數目。

但是日軍沒有隨軍牧師和陰陽師,是一個重要的硬傷。在戰爭中日軍殺死的對手沒能得到超度,依然四處殺人。

當日軍司令山本五十六從戰報中得知敵軍全滅後,高興地去前線視察。不幸被美軍的幽靈所殺。這就是個悲劇。

日軍士兵接到日軍司令的命令,就地喫草之後,開始拒絕糧食,喫草度日。


日軍傷亡數字可不可信,以及該如何對待《戰史叢書》中數字的問題

童屹立:侵華戰爭中,日軍自報的傷亡數字是否可信??

zhuanlan.zhihu.com圖標

這個答案我覺得講的很清楚了

我倒覺得中條山之戰值得一提。這場戰役的特殊之處其實倒在於不所謂的「速敗」——畢竟要說「速敗」,日軍從戰爭全面爆發到踏平整個華北五省也就用了半年多,小小的中條山這3周的戰鬥也談不上多麼「速」?——而在於中條山是一場殲滅戰,甚至可能是侵華戰爭期間日軍實現的最成功的包圍-殲滅戰。

當然,殲滅戰(annihilation)這個事情談不上太具體的定義,但有一個特點是非常顯著的:全世界的軍隊,除了日軍,在被殲滅的時候呈現出來的特點都是:被俘人數特別多,且佔總損失的比例特別高。

可以做一個有意思的對比。

以抗戰中最大規模的會戰武漢會戰為例,按國軍自己的傷亡統計,武漢會戰中傷亡254628人,其中陣亡84875人。其中由日軍作戰的主力十一軍造成的,估計應該不少於15萬傷亡和5萬人的死亡。

但這麼大一場會戰打下來,十一軍抓到了多少俘虜呢?僅僅只有9581人。

這也是消耗戰的特點,兩軍交戰距離一般是二三百米以上,只有在很偶爾的情況下才能抓到對方掉隊的傷員,或者是衝進對方散兵坑裡抓到嚇得半死的新兵。因而俘虜人數只佔損失人數的百分之幾。

武漢會戰 戰果

而中條山之戰,國軍傷亡七萬五千餘人,日軍抓到了三萬五千名俘虜,這就呈現出非常明顯的殲滅戰特徵了。當然這個數字跟蘇德戰場比起來算不得什麼,但確實是全面抗戰八年中俘虜中國軍隊數量最多的一次了。

畢竟對於日軍靠兩條腿行軍,靠騾馬運輸物資,機動力之於國軍並無優勢;更何況日軍兵力對比寬廣的中國戰場實在是少得可憐,要展開緻密的包圍圈也非常為難。

抗戰八年日本人打出成建制殲滅中國軍隊的戰役,除了中條山,也只有南京和衡陽。而南京之戰以日軍的大屠殺而臭名昭著,衡陽規模太小,第十軍一共也就1.7萬人,且日軍打的又很難看。這樣比較下來,日本人自己也認為中條山是「收到了事變以來罕見之戰果」,國軍更目之為「抗戰八年最大之恥辱」。畢竟按一般的軍事理論,丟失了土地還可以自我安慰「下次再戰」,主力被殲滅就無可挽回了。


有的時候看一看敵方的戰報會發現很有趣的事,舉個相反的例子,明朝抗日援朝戰爭

打平壤的時候,明軍獲得了一千多個人頭,考慮到被炮打爛的,就權當打死了三千人(然後被言官咬住說虛報戰功),結果日本方面的記載說一萬多人的日軍逃出來後一清點少了一多半,傷亡比明朝認為的還要多

不過最最有名的例子恐怕就是「第三艦隊已被宣佈擊沉的艦船正從海底向東京灣進發」了吧233333


「大本營戰報」到後期已經到了「頗具黑色幽默」的程度了

更別提皇軍發明瞭「轉進」這個詞,後來又被常凱申發揚光大,為世界軍事辭彙的創新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不覺得《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可靠,對日軍戰果誇大太多了。所謂淞滬會戰日軍死9115,傷30000多的數據就是出自於此吧


嚴格上說,當時的中國軍隊還算不上一支現代軍隊,這不僅體現在技術上,更體現在管理上。國軍很多時候對自己的事情都搞不大清楚,比如某個師或者團的真實人數,以及到底有多少傷亡、逃亡或者失散人員。這是軍隊管理水平低下造成的,也是與當時中國的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算不上有多麼丟人。

而且中國在軍事傳統上受謀略思想的影響極深,非常重視軍事欺騙,如增兵減竈之類,往往喜歡用誇大減少的方式鼓舞士氣、迷惑對方,而不覺得是多麼了不起的問題。因此國軍很多時候都有盲目誇大戰績的現象,連國防部都對此深惡痛絕卻也毫無辦法。

但也絕不是說日軍的數據就非常可靠,這些都需要具體分析才能得出結論。


本方傷亡數字引用本國的統計數字是個慣例吧,畢竟自己死了多少人自己最清楚。

這個數字指的是戰後統計的本方傷亡,而不是戰爭期間戰報的數字,更不包含戰報中宣佈的敵方傷亡,所以拿日本吹牛把美國打的多慘以及戰報中對自己傷亡縮水來論證日本統計的自己傷亡數字不準是沒道理的。其他國家的傷亡數字也同理。

日軍傷亡數字還好啦,畢竟牽扯到對k黨軍隊的時候大家都還是認的,至是對tg時的傷亡大家不認

美軍的傷亡數字統計纔是最冤枉的,明明幾十年都有的戰區外傷亡,到了朝鮮戰爭那幾年,在多少網友觀念中已經不可信了


因為日軍戰報是在酒裏摻水,而國軍戰報是在長江裏摻酒。兩相對比,我寧可相信鬼子的戰報。


首先日本確實很能吹牛 但是能吹牛的基本都是報道部新聞/大本營發表之類的給國民看的東西,吹就吹了,吹大了除了會被打臉也沒啥影響。

況且當時各國的新聞媒體都很能吹,就連誠實如美帝,也吹過珊瑚海擊沉日本軍艦二十多艘,南達科他擊落飛機30+也是新聞大肆宣傳纔出名的。(美帝真的算比較誠實的了 新聞報道會把自己的損失給登上去)

但是戰鬥報告(戦闘詳報)不一樣啊,舊日軍的戰鬥報告可是實打實的一次史料,是研究舊日軍權威性最高的史料。

比如舊陸軍的戰鬥報告大概是這樣的:

  • 戦闘前の彼我の態勢
  • 地形、気象
  • 彼我の兵力
  • 敵の団隊號、將帥の氏名
  • 編成、裝備、戦法
  • 戦闘経過
  • 齟齬過失
  • その他將來の參考事項等

舊海軍的戰鬥報告大概是這樣的:

  • 一般情勢
  • 作戦計畫
  • 令達報告
  • 戦闘経過
  • 戦果判定
  • 功績認定
  • 戦訓所見
  • 兵器?軍需品の消耗?殘存狀況
  • 戦死者リスト

可所以可以看到,戰鬥報告這種玩意兒不是「本次戰鬥我軍擊斃敵方多少多少 自己損失多少多少」這種粗略的報告。

而是參與戰鬥的部隊,把每一步都記錄下來,從各方面分析本次戰鬥,供上頭參考,以便讓上頭改良現狀,規劃下一步的。

畢竟你想,如果你的聯隊損失了一千人,上報損失了一百人。師團長規劃下一步的時候發現你的聯隊按戰報來看不是損害很少幾乎滿編嗎,怎麼就剩三分之二了?估計就邊馬鹿邊愛之鐵拳了。

擅自篡改戰報,就跟論文造假一樣,很容易就能被發現,這玩意兒如果大面積造假,上頭就直接瞎了,國家直接GG。

雖然亞洲太平洋戰爭打到後期確實因為戰事喫緊戰報沒能及時上交/對敵我判斷失誤等失誤頻繁出現,但是十四年戰爭剛開始的時候日軍陷入苦戰的時候不算多,所以不會出現大批的瞞報漏報誤報。

因此我覺得 日方戰報在當時是可信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