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不明白日軍到底是怎麼了不斷被人改變計劃?淞滬會戰你們說改變他的計劃,結果日軍沿津浦鐵路北上就合圍了徐州,不但不改變計劃還讓日軍從後路直接包抄了國軍。花園口又說改變日軍計劃,結果日軍廣州登陸慌的老蔣直接結束武漢保衛戰?

誰能告訴我到底是誰在給日軍強行制定套路?


日本根本就沒有詳細侵華計劃,充其量有個設想,就是複製滿清的路線,所以石原莞爾等人從東北開始搞。

問題在於日本軍部根本就沒有相關計劃,石原等人是單幹,一旦東北軍動員起來,能不能打贏日本另說,滅了他們還是毫無問題的。

結果都看見了,中國軍隊的懦弱和無能超出了想像,石原等人輕鬆拿下了東北,軍部直接派人去接收。

接著日本軍隊一幫榆木腦袋看見石原成功了,自己也開始搞,中國軍隊又太無能,我記得17個日本兵大搖大擺進城直接嚇退了2000多中國守軍,他們直接棄城而逃。

所以正如你看到的,日本軍隊好像就沒啥計劃,非常率性而為,打到哪算哪。

那麼日本真正的想法是什麼?

答案是逼迫國民政府投降,將中國變為自己的殖民地,而不是吞併成自己的領土。所以你可以看見日本一系列獸行(比如南京大屠殺等),實質上都是希望藉此恐嚇中國答應自己的條件。

日軍能不能說根本沒有套路,就好比去買股票每次都槓桿搞事情,次次漲停板敢死隊,自然就沒有什麼所謂套路好改變的。

什麼花園口這種蠢到臺灣還是國民黨執政時隻字不提的丟人事,現在一羣「孝子賢孫」天天84消毒液美其名曰「不得已而為之」就算了

日本當時無非就是天皇(事實最大戰犯)默許軍部顛覆首相內閣實施奪權,達到與軍部分贓收回權力的套路,還真以為裕仁那小婢養的是什麼純潔白蓮花毫不知情?這玩意在啞巴喫餃子心裡數的清,所謂「窮兇極惡日本帝國主義」的頭子就是裕仁默許的。

遠在甲午偷雞成了,遼東和沙俄也偷雞成了,偷雞東北成了,偷雞華北也成了,這就讓日本仔覺得自己是賭聖了,典型套路不斷製造小摩擦以此為藉口擴大化,純屬就是走到哪算哪的節奏,就好比瞎買垃圾股都漲停板,你還會在意自己買的是什麼嗎?

直到什麼情況呢?直到南京淪陷大屠殺以後,中國竟然沒有投降,伴隨著佔領區的擴大,中國沒有出現想像中的放下武器,日本人就兩難了,把肉吐出來自然是不可能的,可是因為日本人太貪婪,淞滬以來一路隔岸觀火的白皮終於感到在華利益不安穩了,開始對日本人制裁了,想學當年三國還遼。

所以很明顯,日本人隨後發起了武漢會戰,目的在於逼迫中國投降,而武漢失守以後日本人就懵逼了,因為他是小國,以小吞大隻能蠶食,但是初期打的太容易一下子喫多了把自己咽著了,吐出來不甘心又不可能,不然軍部分分鐘天誅了你,不是說日本人沒本事打下重慶,44年豫桂湘山窮水盡都能點草,意氣風發時打不到重慶你信不信?

而是日本人這次嚥住了消化不良,中國這個股票市場無法「提現」了,所以可以看到武漢會戰以後日本人一天到晚「治安肅整」扶植汪偽政權目的就是希望在中國「套現離場」所以日本人在中國佔領區普遍實行「運動助消化」

但是這個時候發生了另一個事情,小鬍子在歐洲燒起第一把火,然後什麼英國老爺,法國老爺之流被打的屁股尿流了,日本人立刻覺得「看上去好好欺負的樣子」就策劃南下搞事情(北上西伯利亞打不過也沒油水)因為當時的中國沒有石油,橡膠這些戰略資源出產(解放後纔在雷州半島引進斯里蘭卡樹種)


日軍本來沒有那麼明確的東西或者南北的計劃,盧溝橋事變之後,日軍必然先佔領平津然後進攻山西、河北等地,國民黨意識到如果任由日軍從北往南打對中國不利,所以在淞滬開闢第二戰場,將日軍進攻重點吸引到長江流域,但是風險在於上海和南京距離太近,淞滬戰役失敗南京必然保不住,南京可能也是吸引日軍沿長江東西入侵的誘餌,利用長江兩岸山河縱橫、河湖眾多的地理優勢抵消日軍裝備優勢,層層阻擊以空間換時間。


《田中奏摺》只是一個戰略規劃,具體到1937年全面侵華,日本並沒有一個清晰成熟的戰略計劃,侵華初期還幻想著誘使蔣介石政府投降,基本上是走一步看一步,打一下拉一下。反之國民政府也一樣,即便中日都打成這樣了,截止珍珠港事件之前兩國一沒有斷交,二沒有宣戰,明裡暗裡還尋找機會談判。也可能基於這樣的情況,日本對華戰爭的戰略思路一直是模糊的。


我的理解,七七事變拿下北平之後,日軍並沒有立即全面侵華的計劃或者說雄心壯志,只想華北滿洲化,最理想的狀態是蠶食而不是鯨吞中國,小日本在這點上有自知之明。戰爭和打牌,打乒乓球有異曲同工,對手是不會讓你舒服,不會讓你按計劃來的。蔣公把戰火引向江浙滬,一是出其不意,二是這裡是蔣的根據地,但真過命又無險可守,早晚得丟不如主動丟。三是此地有英美等列強太多利益,日本人不投鼠忌器的話,必惹惱英美出手幹預。所以某種意義上說,日軍打淞滬戰役是有被動成分的,連同此後的南京臺兒莊徐州儀封等戰役,日軍也許纔有了全面侵華跟中國賭個大的念頭。再說,此時中國軍隊雖然屢戰屢敗,但也不會按日軍的劇本走。日本到底最早是什麼時候堅決要南進的,我沒有正確資料,這裡不下短語,單按常理推測,淞滬打完之後,中日雙方只能按戰場局勢靈活應對,已經不會再按計劃刻舟求劍。


謝邀 估計邀請我的人沒什麼好心

在如今的知乎語境,不跟著罵老蔣的、不痛罵花園口長沙火豫湘貴的都是果粉。

肯定淞滬會戰歷史意義都是孝子賢孫招魂兒

我先上個結論,改變的不是南北計劃,是日本從蠶食到鯨吞的國策

淞滬是戰略層面,花園口是戰役遲滯

關於這個問題,大陸官方語境是

淞滬——改變南北計劃,最早出處是政協出版的宋希濂等的回憶文,經一寸蔣緯國訪談發揚光大;花園口——遲滯日軍行動,給武漢會戰贏得時間,最早出處容我查查。

日本的計劃麼,畢竟昭和天皇、東條、石原早就作古,也沒法問他們計劃都是啥

只能根據目的和結果猜。

日本30-40年代搞的一系列事情目的是什麼

東北的領土和中國利益特殊化

在東北直接下手了,但是需要建立一個緩衝區,或者叫食髓知味;華南蔣介石民族性很強,需要敲打,或者叫打擊蔣的抗日硬實力,在中國大陸,也就是華北和華南建立一個親日的中國政府

所以日本是有計劃的,就是對於華北,喫一口談一次,慢慢蠶食;對於華南,伺機打擊蔣的統治,軍事打擊和扶持反對派都是考慮範圍。這一點上說,從北到南和華東開戰不違背。

當然日本高層態度比較曖昧,底層就容易硬上,下克上什麼的,不展開了。

淞滬是戰略層面、花園口是戰役層面。

淞滬意義有二

1、37年8月華北局勢和緩,如果淞滬不開戰,大概率華北繼續出讓主權而換取和平,一點點被日本蠶食,蠶食多了日本食髓知味,;

2、從甲午到31年中國各勢力基本見日跑,跑來跑去是沒有希望的,總有不跑了認真面對的一天;

花園口不談了,容易引戰。


日本哪來的完整侵華計劃,什麼南北東西不都是國府自己覺得的麼,要是日軍當年能有點戰略早推平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