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看似与常人都相同的家庭-有著慈祥的母亲、严厉却总是替孩子著想的父亲、一位同父异母待主角不错的哥哥,以及希望自己未来能好好奉养父母的主角,但最后却引来了让人意想不到的结局。

以极口语话的方式描写著一个看似美满的家庭逐渐走向灭亡的过程,这类型的小说在当时的文坛上是少不了的题材,而王文兴最具特色的便是以深涩、难读的文字和不合逻辑的文法做为书写媒介,对于有语言病的人来说实在是极其痛苦的一件事,但这样的写作方式却深刻地传达了角色们对话的语气,使得读来亲切了许多。

  故事以穿插手法,先写出父亲出走一去不回头,尔后开启主角寻找父亲一途,然而从主角与他母亲的对话以及对于父亲失踪的态度中,不难发现家庭关系是非常奇怪的,这让读者有了一亏究竟的欲望,细细品味他们相处的过程会不自觉地被他们主观的立场所肯定,会觉得这样的想法没问题,一定是别人的错。但慢慢地,一切都开始变得畸形,连自己读来也渐渐怀疑这样的心态是不是正确的,而就因为这样的思想,逐渐蝉食鲸吞了自我的仁义,而与主角同样认为要如此地对待其他家人。

旁观者清,我们总以为应该把正确的观念架筑在每个人身上才是对的,这样不但能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说不定还能提升自己一些价值,但这些都是自私的想法。

然而跳脱出来,我们还是必须得回放到这个家庭来审视,但这并非以「甚么观念是对、甚么观念是错」的观点来分析,而是以「是甚么原因导致结果」这样的观点来讨论。因此简单以两个方面来分析这个家庭的问题:

(1)金钱观:

先来说说父亲的金钱观:

原先父亲从业的工作薪资较优渥,可以给足家庭生活需求外,也满足了孩子童年需要陪伴的需求,看似美满的家庭实则因有稳定的收入,因此前期的阿庭生活并无发现异状,唯一需要注意的是父亲他耐人寻问味的一句话:儿子养来不是用来防老,他是不会照顾父母的,我们的老年堪忧呀!大概如此。这句话可能会认为是激励自己的孩子要有孝敬之心,不要让父母老而无依,也有可能是父亲自我观念得体悟,但这句话却埋下了伏笔,一语成谶。

而到了后期父亲面临失业、与同事不合,甚至到了须打官司的地步,这段期间便能看出父亲对于金钱的观念越趋明显,赚取金钱便有了在家中的地位,失去金钱的支柱,家中地位似乎渐渐被缩小,到最后甚至连儿子都嫌弃他。可能在他心里,金钱便等于权力,而这样的权力便足以控制整个家族,算是蛮典型过去社会的思想。

再来是母亲:

母亲始终是持家的那一个,前期经济优渥时同样无法看出什么样的金钱观,在家中初次陷入经济困难时,她被迫变卖了许多家饰,如手链、项链等等,这时便开始有了冲突,父亲并不重视那些,只希望能借由典当这些东西来换取金钱以维持生计,但母亲却不愿典当某些对她来说意义非凡的饰品,因此产生冲突,这在旧时代的社会中是非常常见的。因此母亲的金钱观可能挟带著感情因素,而也因为有了这样的冲突,使往后的母亲变得更加重视金钱,某种程度上被父亲的金钱观影响,但她的改变却成了父亲地位动摇的根本,也就是说,如果如果母亲的金钱观不变,那么对于金钱的奢求其实并不会涉及到权力这部分,由于权力的介入让她失去了与之有感情维系的物品(项链、手环等),使她改变成为与父亲同样金钱观却相冲突的观念。

接下来是哥哥:

哥哥这个角色其实对我来说很模糊,可能以主角过去的观点来检视,同样也对哥哥的个人形象模糊,在主角童年时期似乎较少与哥哥有甚么接触,因此对于他的金钱观可能只能从他要准备离家的这段时间来推测,父亲以金钱权势控制整个家庭,就某部分(下一个题目会讲)刺激了哥哥,因此他为了摆脱父亲的控制决定离家自力更生,断绝金钱支助便能断绝其他的束缚,对他来说他的金钱观应该架筑在自由恋爱上面。以下详谈。

最后是主角:

其实主角童年时是发展最健康的,拥有对父亲及母亲的爱,并时刻提醒自己要好好报答父母,诸如此类。但一切的变数似乎也自父母亲开始,所谓家庭影响甚重大概便是如此,以主角观点出发可以发现某些观点渐渐被扭曲,例如:母亲为了省钱以欺骗手段资遣洗衣的婆婆,这对他来说是「道德的瑕疵」或是父亲被一位朋友骗去搞外商投资,从原本希望满满地以为今后生活会更好到最后甚么也没有,都是一场空。这对于主角来讲都是一次次不小的冲击,影响著他对于金钱的衡量程度,但最重要的莫过于父亲的金钱观念。可以看出到了最后他也以金钱控制的手段来控制父母亲,只要不合他的意便不让父亲吃饭、甚至禁足他。

因此整个故事其实很大部分受金钱的束缚,而会有家变似乎也和金钱脱离不了关系。

(2)爱情观:

        故事中扭曲的爱情观绝大部分是对方有著控制的欲望,分为父亲对哥哥的感情控制与母亲对父亲感情不信任的控制。有了这些观念导致主角对爱情失去兴趣及追求的欲望,而把所有力量转换成仇恨,再发泄到父亲身上,导致父亲晚年困窘最后离开。

         首先是父亲对哥哥的感情控制:

         有两件事,第一件事其实只有短短几句形容,主要是父亲和哥哥不知道在谈论些甚么,最后父亲跟哥哥说:反正我还是那句老话。而哥哥回:是的,我不会和那个女生联络的。从这里可以知道父亲以具权威的角度使哥哥退却,于是第一次双方的爱情观以哥哥妥协收场。

         但第二次便没那么容易了,而是成为家庭第一次分裂的引爆点。

         父亲同样要哥哥与他女朋友分开,其原因是那女的是台湾人(当时内外省人分得很严重)以及她从前是个酒家女。父亲以很传统的观念,要矫正哥哥渐渐走向开放的观念,父亲同样以权势压迫竟却不如以往奏效,这里可以推测两点:一是父亲的体力及权势以不如以往(年纪与家计),另一是哥哥以具新时代的观念,被教导对于权贵要勇于反抗,这在当时的时代很常发生(这样的情节也常出现的当代的小说中)。因此两方冲突,哥哥选择离开家里,在经过几次零星的冲突后,他有谋生的能力,于是便真的搬离了出去,并成立了家庭,纵使父亲以疾病来故显态势想博得同情也无法挽回他决定奔向自由的决心。

         因此两者发生冲突主要还是彼此的爱情观不同,一个保守、一个自由,而又用权力来压制这样的冲突,如何能不爆发呢?

         再来是母亲对父亲感情不信任的控制:

         这样的扭曲很难诉说其原由,只能说有可能是母亲被父亲剥夺走她所重视的来引来的报复,或者是父亲较重视外面的世界而非把重心放在家庭,当然也有可能与父亲曾有过前妻而导致根本上的不信任,其实都不无可能。总之夫妻间的不和睦,以及母亲对父亲的控制欲展现可以从几个地方看出:

         第一是一次母亲打电话到公司发现父亲没接电话,父亲解释是去隔壁部门聊天没来得及接,于是母亲便开始计较是不是和哪个女的聊天在一起之类的,搞的家中不得安宁,最后父亲妥协,虽然并无此事却只能道歉了事。

         第二次是母亲疑似看见他和一位公司同职员走在一起回家,便生气的质问他。这件事看来似乎也是子虚乌有之事,却也闹得沸沸扬扬,最终也以父亲妥协了事。

         还有很多,不再一一赘述,但可以看出这样的控制欲已几近疯狂的地步,嗯…甚至有点出戏啦!不过这也代表著这个家庭在虚面上已经逐渐分裂了。以上种种事情原封不动地皆转移到了主角身上,他似乎像颗海绵,吸饱了这段时间家庭所产生的客种问题,并由他来一次爆发出来,于是整个家庭便破碎了。

 

结语:

  阖上书本前我还重看了一开始的情节后才阖上书本,并深深地吐了口气,好像必须把这口气吐出才能好好地平息自己的压抑的情绪,其实一开始仍不知这是什么样的情绪,但在沉淀过后似乎发现是因过于融入剧情的关系,才导致有种不胜唏嘘的感觉,那种苦闷闷在心里真的很难受。所幸现在已跳脱了出来,能以心平气和的心情来分析,但每每想以某角度来分析故事便会觉得自己过于冷血,深怕是不是也成了「想灌输某种想法来矫正错误」的人。因此对于这篇小说的分析就此打住吧!留给想读本书的人多一点自我的想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