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看似與常人都相同的家庭-有著慈祥的母親、嚴厲卻總是替孩子著想的父親、一位同父異母待主角不錯的哥哥,以及希望自己未來能好好奉養父母的主角,但最後卻引來了讓人意想不到的結局。

以極口語話的方式描寫著一個看似美滿的家庭逐漸走向滅亡的過程,這類型的小說在當時的文壇上是少不了的題材,而王文興最具特色的便是以深澀、難讀的文字和不合邏輯的文法做為書寫媒介,對於有語言病的人來說實在是極其痛苦的一件事,但這樣的寫作方式卻深刻地傳達了角色們對話的語氣,使得讀來親切了許多。

  故事以穿插手法,先寫出父親出走一去不回頭,爾後開啟主角尋找父親一途,然而從主角與他母親的對話以及對於父親失蹤的態度中,不難發現家庭關係是非常奇怪的,這讓讀者有了一虧究竟的慾望,細細品味他們相處的過程會不自覺地被他們主觀的立場所肯定,會覺得這樣的想法沒問題,一定是別人的錯。但慢慢地,一切都開始變得畸形,連自己讀來也漸漸懷疑這樣的心態是不是正確的,而就因為這樣的思想,逐漸蟬食鯨吞了自我的仁義,而與主角同樣認為要如此地對待其他家人。

旁觀者清,我們總以為應該把正確的觀念架築在每個人身上纔是對的,這樣不但能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好,說不定還能提升自己一些價值,但這些都是自私的想法。

然而跳脫出來,我們還是必須得回放到這個家庭來審視,但這並非以「甚麼觀念是對、甚麼觀念是錯」的觀點來分析,而是以「是甚麼原因導致結果」這樣的觀點來討論。因此簡單以兩個方面來分析這個家庭的問題:

(1)金錢觀:

先來說說父親的金錢觀:

原先父親從業的工作薪資較優渥,可以給足家庭生活需求外,也滿足了孩子童年需要陪伴的需求,看似美滿的家庭實則因有穩定的收入,因此前期的阿庭生活並無發現異狀,唯一需要注意的是父親他耐人尋問味的一句話:兒子養來不是用來防老,他是不會照顧父母的,我們的老年堪憂呀!大概如此。這句話可能會認為是激勵自己的孩子要有孝敬之心,不要讓父母老而無依,也有可能是父親自我觀念得體悟,但這句話卻埋下了伏筆,一語成讖。

而到了後期父親面臨失業、與同事不合,甚至到了須打官司的地步,這段期間便能看出父親對於金錢的觀念越趨明顯,賺取金錢便有了在家中的地位,失去金錢的支柱,家中地位似乎漸漸被縮小,到最後甚至連兒子都嫌棄他。可能在他心裡,金錢便等於權力,而這樣的權力便足以控制整個家族,算是蠻典型過去社會的思想。

再來是母親:

母親始終是持家的那一個,前期經濟優渥時同樣無法看出什麼樣的金錢觀,在家中初次陷入經濟困難時,她被迫變賣了許多家飾,如手鍊、項鍊等等,這時便開始有了衝突,父親並不重視那些,只希望能藉由典當這些東西來換取金錢以維持生計,但母親卻不願典當某些對她來說意義非凡的飾品,因此產生衝突,這在舊時代的社會中是非常常見的。因此母親的金錢觀可能挾帶著感情因素,而也因為有了這樣的衝突,使往後的母親變得更加重視金錢,某種程度上被父親的金錢觀影響,但她的改變卻成了父親地位動搖的根本,也就是說,如果如果母親的金錢觀不變,那麼對於金錢的奢求其實並不會涉及到權力這部分,由於權力的介入讓她失去了與之有感情維繫的物品(項鍊、手環等),使她改變成為與父親同樣金錢觀卻相衝突的觀念。

接下來是哥哥:

哥哥這個角色其實對我來說很模糊,可能以主角過去的觀點來檢視,同樣也對哥哥的個人形象模糊,在主角童年時期似乎較少與哥哥有甚麼接觸,因此對於他的金錢觀可能只能從他要準備離家的這段時間來推測,父親以金錢權勢控制整個家庭,就某部分(下一個題目會講)刺激了哥哥,因此他為了擺脫父親的控制決定離家自力更生,斷絕金錢支助便能斷絕其他的束縛,對他來說他的金錢觀應該架築在自由戀愛上面。以下詳談。

最後是主角:

其實主角童年時是發展最健康的,擁有對父親及母親的愛,並時刻提醒自己要好好報答父母,諸如此類。但一切的變數似乎也自父母親開始,所謂家庭影響甚重大概便是如此,以主角觀點出發可以發現某些觀點漸漸被扭曲,例如:母親為了省錢以欺騙手段資遣洗衣的婆婆,這對他來說是「道德的瑕疵」或是父親被一位朋友騙去搞外商投資,從原本希望滿滿地以為今後生活會更好到最後甚麼也沒有,都是一場空。這對於主角來講都是一次次不小的衝擊,影響著他對於金錢的衡量程度,但最重要的莫過於父親的金錢觀念。可以看出到了最後他也以金錢控制的手段來控制父母親,只要不合他的意便不讓父親喫飯、甚至禁足他。

因此整個故事其實很大部分受金錢的束縛,而會有家變似乎也和金錢脫離不了關係。

(2)愛情觀:

        故事中扭曲的愛情觀絕大部分是對方有著控制的慾望,分為父親對哥哥的感情控制與母親對父親感情不信任的控制。有了這些觀念導致主角對愛情失去興趣及追求的慾望,而把所有力量轉換成仇恨,再發洩到父親身上,導致父親晚年困窘最後離開。

         首先是父親對哥哥的感情控制:

         有兩件事,第一件事其實只有短短幾句形容,主要是父親和哥哥不知道在談論些甚麼,最後父親跟哥哥說:反正我還是那句老話。而哥哥回:是的,我不會和那個女生聯絡的。從這裡可以知道父親以具權威的角度使哥哥退卻,於是第一次雙方的愛情觀以哥哥妥協收場。

         但第二次便沒那麼容易了,而是成為家庭第一次分裂的引爆點。

         父親同樣要哥哥與他女朋友分開,其原因是那女的是臺灣人(當時內外省人分得很嚴重)以及她從前是個酒家女。父親以很傳統的觀念,要矯正哥哥漸漸走向開放的觀念,父親同樣以權勢壓迫竟卻不如以往奏效,這裡可以推測兩點:一是父親的體力及權勢以不如以往(年紀與家計),另一是哥哥以具新時代的觀念,被教導對於權貴要勇於反抗,這在當時的時代很常發生(這樣的情節也常出現的當代的小說中)。因此兩方衝突,哥哥選擇離開家裡,在經過幾次零星的衝突後,他有謀生的能力,於是便真的搬離了出去,並成立了家庭,縱使父親以疾病來故顯態勢想博得同情也無法挽回他決定奔向自由的決心。

         因此兩者發生衝突主要還是彼此的愛情觀不同,一個保守、一個自由,而又用權力來壓制這樣的衝突,如何能不爆發呢?

         再來是母親對父親感情不信任的控制:

         這樣的扭曲很難訴說其原由,只能說有可能是母親被父親剝奪走她所重視的來引來的報復,或者是父親較重視外面的世界而非把重心放在家庭,當然也有可能與父親曾有過前妻而導致根本上的不信任,其實都不無可能。總之夫妻間的不和睦,以及母親對父親的控制慾展現可以從幾個地方看出:

         第一是一次母親打電話到公司發現父親沒接電話,父親解釋是去隔壁部門聊天沒來得及接,於是母親便開始計較是不是和哪個女的聊天在一起之類的,搞的家中不得安寧,最後父親妥協,雖然並無此事卻只能道歉了事。

         第二次是母親疑似看見他和一位公司同職員走在一起回家,便生氣的質問他。這件事看來似乎也是子虛烏有之事,卻也鬧得沸沸揚揚,最終也以父親妥協了事。

         還有很多,不再一一贅述,但可以看出這樣的控制慾已幾近瘋狂的地步,嗯…甚至有點出戲啦!不過這也代表著這個家庭在虛面上已經逐漸分裂了。以上種種事情原封不動地皆轉移到了主角身上,他似乎像顆海綿,吸飽了這段時間家庭所產生的客種問題,並由他來一次爆發出來,於是整個家庭便破碎了。

 

結語:

  闔上書本前我還重看了一開始的情節後才闔上書本,並深深地吐了口氣,好像必須把這口氣吐出才能好好地平息自己的壓抑的情緒,其實一開始仍不知這是什麼樣的情緒,但在沉澱過後似乎發現是因過於融入劇情的關係,才導致有種不勝唏噓的感覺,那種苦悶悶在心裡真的很難受。所幸現在已跳脫了出來,能以心平氣和的心情來分析,但每每想以某角度來分析故事便會覺得自己過於冷血,深怕是不是也成了「想灌輸某種想法來矯正錯誤」的人。因此對於這篇小說的分析就此打住吧!留給想讀本書的人多一點自我的想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