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赵普等人的策划下,跟随赵匡胤出征的全体禁军将士集体转向,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可耻地选择了背叛。

这种毫无道义、为利是从的做法其实是一种时代特色,一种时代的风格。

从大唐灭亡一直到大宋建立,在中原大地上所建立的政权,基本上遵循著自己的改朝换代模式。那就是一位功勋卓著的统兵大将或者地方的军政首脑,在中央出现剧烈变动之际,趁势崛起,入主中央政府,基本仍然沿袭之前的体制,自己的核心班底占据要津,同时对前朝皇族斩尽杀绝。

这一次,赵匡胤代替柴宗训,在很多人眼里只不过仍是之前几次改朝换代模式的重演,甚至其合法性还不如前面的几次。

后唐代后梁,是梁晋数十年争霸的结局,也可以说是朱温、李克用两个家族之间数十年恩怨的总结,虽然残酷但至少是光明正大地斗智斗力,李存勖最终逆袭成功,世人可谓心服口服,所谓「生子当如李亚子」是也!

后晋代替后唐,是石敬瑭向契丹借兵后侥幸获胜,然后割幽云十六州,认契丹皇帝为父,为人所不齿。

后汉取天下,靠的是中原诸侯对契丹入侵的不满,刘知远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功劳,只是顺势摘桃子而已。他之所以能成为皇帝,靠的完全是个人声望和对政治时机对把握。

后周取代后汉,是皇帝不顾君臣大义肆意残杀大臣所造成的恶果,辅政四大臣有三个死于非命,郭威的家人包括两个儿子都被刘承祐所杀,郭威为了自保「清君侧」、「黄袍加身」也没什么太大的不对。

大宋代替后周,则是赵匡胤等人趁著主少国疑之际的夺权行动,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不义行为,为天下人所不齿。而且,赵匡胤的殿前都点检一职,是周世宗临终前不久授予他的,这其中固然有赵匡胤本人的军功因素,但另外两个因素也很重要,一是周世宗对赵匡胤在武将群落中的卓尔不群颇为赞赏,二是出于牵制张永德、李重进的考虑。可以说,赵匡胤本人的威望与另一个黄袍加身的人——郭威相比,还是差一个档次的。

周世宗可悲之处就在于尽管他费尽思量,构建了一个复杂的、相对平衡的权力制衡体系,想要确保儿子的皇位,但是在时代的潮流之下,他的所作所为几乎没有一点作用。赵匡胤兵变之后,除了韩通、李重进等人反抗被杀之外,其他人就像没事发生一样,文官集体投降,禁军全体归心,该干什么就继续干什么。这就改朝换代了,这就变了天了。

周世宗突然失去天眷,也是一个悲剧

「这种动不动就变天的局面,绝对是一种病态,以后要彻底杜绝,希望这是五代以来最后一次变天」,当赵匡胤与赵普掌握政权后,恐怕这是他们的最大心声,也是当时很多有识之士的心声。

该如何杜绝这种事情再次发生呢?

2

作为一个从普通禁军士兵成长为禁军最高统帅的人,赵匡胤对禁军系统的各种情况一清二楚,深知其中三昧,因此对整个禁军的控制是他继位以来极为看重的事情。

960年秋天,在平定了李筠、李重进叛乱之后,赵匡胤对禁军进行了初步整顿。首先,将禁军系统中与自己关系比较疏远的人调任,如不属于原来殿前司的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张光翰和侍卫步军都指挥使韩彦徽,代之以义社兄弟韩重赟和心腹将领罗彦嬛,控制了侍卫司。第二年又免去声望颇高的殿前都点检慕容延钊,因为这个职位自己曾经担任过,从此不再授人。侍卫亲军都指挥使韩令坤也被义社兄弟石守信所代替。

如此一来,禁军系统的殿前司、侍卫司将帅基本上全是赵匡胤的心腹和亲信了。除此之外,赵匡胤还选择军校史珪、周广等人刺探外界各种各样的隐秘情报,以防范各种危险(类似后世的锦衣卫)。

有了自己的情报系统,军队全在掌握,在赵匡胤看来,自己基本上已经全盘掌握了禁军系统。这个腹心之祸算是已经消除了,从此可以安心对待外敌了。

在赵匡胤以前,五代时期的其他皇帝基本上都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大家看来,只要自己的亲信,如自己的兄弟、亲戚、部下掌握了禁军的主要职位,获得了全体禁军将士的拥戴,就算是已经掌握了禁军系统,再加上自己的情报系统对各种危险有预防作用,皇帝的宝座算是彻底坐稳了,可以安心睡觉了。

但在赵普看来,此举只是暂时的治标并没有治本。

只要社会风气和禁军的体制没有改变,随著时间的流逝,早晚还会产生另外一位有极高声望的统兵大将,这位大将一旦出现危急情况,很有可能会再次黄袍加身。因此必须进行治本方面的筹划。关于如何治本,赵普有一系列的设想并在实践中推动著赵匡胤将其顺利实现。

第一,迅速解除那些有较高声望的禁军大将们的兵权。

大宋刚建国的时候,社会风气依然是五代时期的旧习,骄兵悍将十分猖獗。赵普执掌枢密院的时候,因为「国初武臣,皆百战猛士,至密院,多有所是非干请」,因此「枢密使在院延见宾客,领武臣词讼,必以亲事官四人侍立,仍置大铁方尺一寸于领事案上」,以防备骄兵悍将们说著说著动手的突发事故。由此可见当时武人社会地位之高,武将权势之炽盛。

由此,赵普多次向赵匡胤建议解除石守信等佐命功臣的军权,赵匡胤总觉得多此一举(天下还没有平定呢),而且很不仗义(刚拥立自己为天子就要罢人家的官)。有时候赵普说得多了赵匡胤会很不耐烦的说:「彼等必不叛吾,卿何忧?」

赵普说:

「臣亦不忧其叛也。然熟观数人者,皆非统御才,恐不能制伏其下。苟不能制伏其下,则军伍间万一有作孽者,彼临时亦不得自由尔」。

「不得自由」,这4个字像一支利箭刺进赵匡胤的心窝。陈桥兵变时自己的「不得自由」一幕立马涌上心头,他马上就明白了赵普的深谋远虑,立马著手实施。随后君臣通过「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了禁军系统中那些颇有威望,有可能成长为下一个赵匡胤的将领的兵权。尤其是慕容延钊、石守信等人,都是久经战阵的大将,也一并被解除禁军统帅的职权到地方上去做节度使了。

963年2月,赵匡胤故态复萌,想任命苻彦卿执掌禁军。敏感的赵普立马就意识到此举背后的危险之所在,坚决反对。赵匡胤不听,在他看来符彦卿确实没什么可疑的,他有能力(智勇双全)有威望(历经数朝,经历无数战阵)又是自己弟弟的岳父,对自己又颇为恭顺,于是直接给符彦卿下了任命书,赵普拿著任命书找到赵匡胤,反复陈述自己的理由。

赵匡胤说:

「卿苦疑彦卿何也?朕待彦卿至厚,彦卿岂能负朕也?」

赵普说:

「陛下何以负周世宗?」

这一句话再一次触及到了赵匡胤和大宋王朝的痛点所在,赵匡胤默然无语,乖乖地收回成命。

由于赵普的坚持和对禁军将帅的高度警惕,宋朝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禁军将帅选择标准——以「才庸无谋,忠实易制」为原则,提拔的都是一些声望较低、绝对无法对皇帝产生威胁的人物,而且尽量不派他们出征,以防建立军功形成个人势力,目的就在于防止出现第二个赵匡胤、郭威这样的人。发展到后期,一些将帅自己打了胜仗,个人威望大增,反而会惴惴不安,生怕惹得皇帝的猜忌。

第二,三衙的形成

之前,禁军系统分为殿前司和侍卫司两大部门,但是随著赵匡胤对禁军高级统帅的猜忌,殿前都点检、副都点检以及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侯都不再除授,原来的禁军内部权力格局发生了巨变。殿前司、侍卫司的统帅地位明显下降,原来的侍卫司实际上分成了侍卫马军,侍卫步军两个部门,于是禁军系统一分为三,各自为政,互不统属。这三个单位被称为「三衙」,其统帅都是都指挥使,兵力分散,互相钳制,大大降低了发生兵变的可能。

第三,对禁军将帅的心腹亲兵严加限制以防他们养成势力

自安禄山时代开始,大将统率军队,往往会从军中选择骁勇善战者作为自己的亲兵,号称「牙兵」、「牙队」,以这些精锐士兵为骨干,培育自己的爪牙。这些爪牙与统帅往往约为父子,建立一种亲密的利益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成为军队的预备军官,也是统帅个人意志的贯彻者,也是统帅个人权势的重要支撑点。当然,他们也是一支军队战斗力的重要来源。

赵匡胤本身就是军人,对这种情况洞若观火,继位之后,对禁军将帅以及边关各统兵将帅的这一传统做法严格限制,以防止他们通过这种方式培养自己的私人势力,为了敲山震虎,宋太祖不惜拿自己的兄弟开刀。干德5年2月,有人告发殿前都指挥使韩重赟私蓄勇士为亲兵,赵匡胤大怒,准备下令杀掉韩。赵普极力劝阻,最终韩重赟被夺去禁军军职,调任彰德节度使。韩重赟是宋太祖的义社兄弟,尚且如此,各地武将闻之无不惊心,自此私蓄亲兵的传统不复存在。

第四,专任边将

赵匡胤与赵普虽然对禁军大将严加防范,控御极严,尽量少让他们领兵出征,但这只是防止出现赵匡胤第二,对真正的军事行动,他们还是有自己的真知灼见的。这表现在他们任用将领的策略,尤其是任用边将的策略。

赵匡胤用将的策略可以概括为八个字:丰财、重权、少兵、久任。

对此,北宋著名大臣张方平曾总结说:「至于将帅之人,在驾驭得术,仍宜久任其职。」「假之事任,阔略其细故,不为间言轻怠于为用也。」

在保持军队战斗力和削弱将帅个人影响力两个方面,赵匡胤平衡得相当不错

曾巩总结说:「太祖之置将也,隆之以恩,厚之以诚,富之以财,小其名而崇其势,略其细而求其大,久其官而责其成。每朝,必命坐,赐与优厚,抚而遣之。」「夫崇之以非常之恩,则其感深;待之以赤心,则其志固;养之以关市之租,则其力足;小其名而不挠其榷,则在位者有赴功之心,而勇智者得以骋;略其过则材能进,久其任而功利悉。自古用将之术,不易于是。」

第五,改革兵制

改革兵制主要是握兵权、调兵权与统兵权的分离。其中,三衙掌握兵权,负责训练、戍守,迁补赏罚等;枢密院负责武官选拔,军队的调发以及兵符的颁发;而禁军出征的时候,往往令择大将作为统帅,而不用三衙的将帅,事定之后,兵还三衙,而将还本处。这样,握兵权、调兵权和统兵权三者互不统属,彼此相制,无人可以从中操纵一切。

除此之外,赵匡胤、赵普还严格阶级之法,严惩犯上作乱的士兵;禁止军中结社,防止军中利益团体出现危及军令的执行;严惩军中的不法分子,严格治军;裁汰老弱,从各地选择勇士编入禁军(周世宗的老办法)。通过这些措施,逐步驯服了禁军这个在中国大地上横行数百年的老虎。


1.本文为《赵普:救时宰相是怎么炼成的》第11篇。

2.本文全目录为:

履霜:即将推出《赵普:救时宰相是怎么炼成的》?

zhuanlan.zhihu.com
图标

3.赵普身上可学习的地方可谓多矣,在系列文章的最后做了一门课程——《赵普工作法》,共分7小节,主要讲述杨的一些工作思维和工作方法,有兴趣者可移步一观。(千聊搜「履霜」即可,在系列课程中。)

4.迄今为止,已先后研究过多名历史人物(主要有安禄山、司马懿、张璁、杨永泰、郭嘉、杨宇霆等)的性情、思维与策略等情况,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一观:

履霜:履霜重点文章及课程集合(20181212)?

zhuanlan.zhihu.com
图标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