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北宋禁军继承自后周,归根到底还是郭荣打造的。

其次战斗力确实很强,有同辽军野战争胜的实力,某种程度上后勤完备组织得当的禁军主力甚至能在正面对抗时压制住辽军。可以说宋辽战争前期,以禁军为主力的宋军是占据主动的。

但是无奈蠢猪指挥、拉胯后勤加上内部人心不统一,最终赔光了禁军。也让宋辽战争的天平逐步倾斜。

高粱河之战,宋军在析津府(辽南京的府名,也就是昔日的幽州,今天的北京)下久攻不克,师老兵疲,被辽军突袭内外夹攻,加上赵二抛下部队跑路才最终崩溃。其实高粱河之战恰恰印证了禁军的战斗力,在师老兵疲的状况下,面对辽军突袭,还能保持阵型血战对抗,在赵二驴车跑路之前宋军并未真的落入下风。

岐沟关之战,曹彬压不住骄兵悍将,蠢猪式指挥导致全军后勤被断,进退维谷,某种程度上在岐沟关决战前宋军就已经出现了不战自溃的状况。实际上在岐沟关决战时,辽军也并没有真的正面突破摧垮宋军背水结成的防线(虽然确实落入下风危若累卵),恰恰是曹彬和米信带头渡河跑路,动摇了军心,才导致最终全面崩盘,在溃退路上东路军主力十余万几乎损失殆尽。

君子馆之战,刘廷让带领的最后的禁军主力,在天寒地冻中,被耶律休哥的辽军主力包围,又没有援兵,全军覆没不可避免,但是也给了辽军不小的杀伤。

总的来说禁军战斗力是不错的,只可惜一步步被送掉了…真宗以后的禁军,就逐步沦为five点心了。


实在的讲,在宋初禁军面前,辽军是否具备对手资格都是个疑问。

辽军分「北府」和「南府」两大系。其中「南府」系下有契丹七部,包括牛哄哄的南院大王统领的六院军。

宋辽第一次大战的石岭关战役,面对宋军区区一个「云州观察使」郭进的几千人,辽军五将战死,包括一个亲王。总帅耶律沙的儿子被打死,南院枢密副耶律抹只倒是捡了一命,但秒变光杆司令。在契丹各部族坐第三把交椅的突吕不部,还有辽主「腹心」亲兵的黄皮室军,主力非灭即残。宋太宗趁胜征辽,宋军一路打到幽州城郊。辽国毕竟也是贤君在世,还想跟北宋禁军再拼一拼。

幽州城下,除了原有的南府各军:耶律沙的南府诸部、南院大王耶律斜轸的六院军、南京统军使萧讨古军之外,辽景宗又调来大批援军:耶律撒合的乙室军、耶律抹只的奚军、以北府宰相萧干统领的北府援军,特别是箭法超群的北院大王耶律奚底的五院军亦赶到城外。(五院军、六院军分别是大辽「北府」、「南府」两军系的核心)。

双方拉开决战架势。

宋太宗只点了马仁瑀、高怀德两个老将,带著少量禁军当先锋冲了一下,结果辽师南、北两府精锐一触即溃,「遇敌即败」(《辽史》)、「拒之不克,军溃」(萧讨古传)。各部上演逃命比赛,史称「虏空山后遁」,都不敢跟宋人禁军真刀真枪对打,城外为之一空,辽军丢弃的战马、骆驼,成群结队到处散步,无人照管。有位随宋太宗同征的太监赵守伦,看著可惜,便试著收集了一些,一下就收了5700匹辽马。可是被丢弃的依然太多,甚至上万的无主战马、骆驼自发「迁徙」,流散到宋朝境内的遂城、保州。可以想见辽军的一败涂地,不堪到何等地步。南府系头号人物耶律沙还算是个责任心未泯的老臣,跑到离今天北京德胜门大约二十来里的地方,不跑了,还想再打一打。后来找了个空子,再次出击,刚巧碰上宋太宗的御营,二话不说再被揍趴下,总算才死了心,北上走了。还是南院大王耶律斜轸痛快,当初就从幽州城下一道烟逃到一百六十里外的得胜口。

没跑的辽军自然是「识实务为俊杰」,精锐的铁林、渤海等纷纷弃械归降;目睹宋军兵威,相邻的易、涿、顺、蓟州等地的地方官员;以及幽州郊外村落之乡兵竞相来降,民众们欢呼雀跃,甚至自发「以牛酒迎犒王师」。辽国对幽蓟的统治,正在全面崩盘。兵败如山倒的恐慌,冲击波震动到千里之外,引起辽东、吉林的渤海人外逃大狂潮,涌向女真、高丽,(《高丽史》「是岁,渤海人数万来投」)。

那时候,辽朝确实被逼到南、北瓦解的绝境。辽景宗在辽史上算是中兴之主,可现在他也灰心丧气,打算放弃幽州:「议弃幽蓟,以兵守松亭、虎北口而已」,诚如赵昌言所说,取幽州易如「热鏊翻饼」绝非虚言。

只可惜高梁河迷案,神秘反转,让辽逃过一劫。

天水云烟:高梁河之战---与斧声烛影一样神秘的历史之迷?

zhuanlan.zhihu.com图标

然而紧跟著又是满城大战,八万宋军设口袋阵算计辽军。此役辽军参战四大部:耶律休格的五院军、南院大王耶律斜轸的六院军、耶律抹只的奚军、耶律沙的南府余部。

结果,耶律沙再败,南府残余被伤口抹盐。南府系最后一支建制完整的六院军,享受到团灭待遇,从此南府系完全残破,萧太后打压耶律休格,就把他踢到这,可见南府多招人嫌弃。被史书包装成与耶律休格齐名的「名将」:耶律斜轸,因赔掉六院军,被撤掉南院大王,踢到北院当个枢密副使,一直沉寂到辽景宗去世都不再重用。

即使辽景宗为了挽回颜面,亲率最后的力量前来征宋,也不敢去关南(宋军主力所在)找宋军麻烦,而专挑宋军部署薄弱的瓦桥关小打几场,就匆匆回师。

然而,被敲了一头包的辽人很快就松了一口气。因为宋朝统治者发现,大宋禁军是对自己更紧迫的威胁。宋太宗的觉悟已经很迟钝了:任何中原王朝的合格君主,在经历唐末五代的教训之后,都不可能不收束禁军。危险是如此可怖,以至禁军的战斗力如何,成了无关紧要的问题。

宋初禁军,不患不能战,患在是否忠诚可靠,患在能否安分守己。五代短短五十余年变更八姓十三君,这些君主,特别是有能力的强君,都死于禁军的叛卖,而非死于外敌之手。这是唐代安史之乱,藩镇造反之后,渐渐脱胎变异出来的新魔鬼:各地的亲兵开始动不动杀害藩主,另行拥立。慢慢的,做了皇帝的强大藩主,他们的亲兵又把风气带进了宫廷,演变成禁军酿乱取赏,弑上凌君,做著换皇帝赚赏钱的生意,最终成了百年风气。

要知道,不论中外,一旦禁军弑上卖主成了风气,绝非几代人所能扭转。强大如罗马,死在禁军叛乱的皇帝,不知几倍于战死于疆场的皇帝。

在中国更如此,甚至不怕你明君雄主当道,而且越是雄主死得越快。唐庄宗李存勖能不能打? 一代英主周世宗厉不厉害?开国皇帝宋太祖强不强?不好意思,他们都直接或间接死在底层禁军的贪婪上。

唐末五代乱世,一方面给了中原军队无比的武德,一方面是对在位者空前的威胁。一代代皇帝,受禁军拥立一朝登天子之阶,却不过是寄身于刀丛深戟之中。

经过无数前人的试错之后,历史到了宋太宗这里,终于做出决定:把禁军关进笼子里,拔掉牙齿和爪子。在忠诚面前,战斗力只是次要问题。这成了鱼和熊掌般的选择,那么多前人的教训证明著:没有更完美的方案。

这些前人里,宋太祖算是最接近成功的一个。

当然,他能走得最远,有赖于赵普。太祖是如何对禁军「整风」的呢?以后有机会我再写个贴子。

对苦于积弱的宋人来说,兵强马壮的太祖时代,成了他们仅有的、值得自豪的回忆。南宋大儒吕祖谦就情怀满满的谈到初宋之军:

「一举而平荆湖,再举而平蜀汉,三举而平刘𬬮(南汉),四举而平李煜(南唐);兵锋所向,如雷如霆,如摧枯如破竹,无不陨灭者!」

如果我们无视禁军那些痼疾,只看战斗力,则后周、宋初之禁军,确实天下无敌。野战尤锐,然攻城能力稍欠。

宋军收南平和湖南,殿前司禁军都没动,只派了侍卫司的一小部禁军,不过四位数的样子,加上十个州的地方部队。只一个月,一次硬仗,就兼取两国。宋军主帅慕容延钊和李继耘,这俩人一个太祖系的人,一个太宗系,彼此勾心斗角,却一边互相吵著架,一边争著向朝廷告对方的状,一边还就把事办了。

灭西蜀,太祖出了二万侍卫司的禁军,一小部殿前军,只66天,秦岭绝地、蜀道崖阻、夔门天险,如履平地。46州府尽入版籍,降蜀师十余万。

南汉自号「小南强」,确实小而强,曾尽取马楚岭南十四州,江淮大邦南唐最精锐的「黑云都」在南汉的太监将领手里不堪一击,汉唐争郴州,南唐那边全军尽墨,南汉将所俘唐兵「人减一臂」方纵之而去,亦是嚣张一时。

宋太祖却只派贬谪湖湘的潘美、尹崇珂去收拾南汉,都没派什么禁军,不光如此,甚至军费都不太保障,还得潘美想办法在湖南自筹。宋军从广西的贺州打起,五个月摧灭南汉十余万军队,拿下广州,尽取岭南六十州。

灭南唐,十国第一大国,用了一年,野战、水战无战不胜,唯攻坚城吃力,这也是禁军的老短板,但也就一年,李后主便沦为亡国之君,「最是仓皇辞庙日」。

北汉,脱胎于太原军事集团,乃唐末五代第一强部,三入中原,独揽五代之四朝。太原城自公元576年被北周攻破以来,在华夏大地挺立了400年,未曾被破。为了收拾北汉,宋太祖拿的是全明星阵容,亲自领著殿前司、侍卫司两大禁军几乎全套班底,加上他在武德司的那帮「锦衣卫」性质的特务、亲兵近将,以及御马直的保镖们,全部带来了,就这样也没啃下来。最终由老弟宋太宗出马,凭借大破辽军的威势,终于一月而下。

辽邦为了救北汉小弟著实亏大了,前边已提到。

总之,在稍显锋芒后,宋军开始被皇帝徒有忠心而无武德的亲信们把持。从此走上了忠诚度一路上坡,战斗力一路下坡的命运。直到宋夏战争再起,西军崛起为止。


历史上的大宋军队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不堪一击,被北方少数名族数次吊打,其实在大宋前期禁军的战斗力是非常强的,尤其是在送宋太祖赵匡胤时期,赵匡胤本来就是军人出生战功显赫,亲历战场数载,打过不少硬仗自然手下禁军也差不到那儿去。

  赵匡胤对禁军是有一套自己的训练方法的,据说平时不打仗时每次禁军领军饷时赵匡胤下令让城北的士兵到城南去领军饷,城南的士兵到城北去领军饷,当时的开封城是比较大的士兵们扛著一百多斤的粮食,从城南走到城北也是一种军事训练,而且赵匡胤还会亲自站在城墙上监督。士兵还装备有重50斤的铁甲。

  禁军的选拔也有著一套严格的体系,步兵需要开1石五斗弓(宋一石为92.5宋斤,92.5宋斤,相当于今天82.5公斤左右),1石五斗弓则相当于今天要拉开122公斤的弓,还只是评选禁军的入门条件。禁军内部又分为上等、中等、下等三个级别的士卒。少量的战马配备给上等士兵,下等禁军甚至有负责杂务的。宋禁军内部评定,步兵开一石五斗弓,六十步射,六箭三中者为本等,没有三中者为次等。就是说步兵挽122公斤拉力的强弓,在约100米的距离上射箭,6箭射中3箭就无须降级,射不中三箭,半年后复试,再射不中,骑兵降级为步兵,上等禁兵降级为中等,如果是最下等的禁军则降级为厢军,而表现优异者则可获得提升。

  匡胤的大宋禁军攻打当时的四川割据政权后蜀只用了66天便灭了后蜀 ,蜀地这一块自古都是易守难攻,李白诗中写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尤其是川蜀地第一险关剑门关,三国时期邓艾的十万大军就是被挡在剑门关寸步不能向前,只能 走阴平小路绕过剑门关,剑门关可以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但是剑门关却被赵匡胤的军队给从正面攻破了,这是历史上唯一一次剑门关被从正面攻破,后来的蒙古铁骑,以及近代红军都没能从正面踏进剑门关,从而只能绕过剑门关从背后攻打。可以说宋太祖赵匡胤的禁军中国历史上最强的野战步兵。


这个问题有歧义

第一,在宋朝军制当中,边军和开封军队皆属于禁军。

第二,宋太祖早期禁军成分更多是继承了后周人马,但宋太祖通过挑选地方禁军精锐补充开封禁军后,才能算宋太祖自己打造的禁军。

第三,可惜的是,开封禁军在太祖时期基本没有表现的机会,灭南汉,后蜀,南唐,荆湖等地区,实际作战的都是地方禁军。开封禁军大多时期并没有大规模出动,但此时的开封禁军精锐程度是肯定高于地方禁军的,从王全斌两个月就能平后蜀,此时的禁军实力可见很强。

第四,宋太祖自己调教的开封禁军,真的表现的第一次建功应该是太宗灭北汉,太宗此时是御驾亲征,开封的三衙军队是带了很多的。此后的高粱河之战同样证明此时禁军作战能力之强,在数量明显少于辽军,并且首战受挫皇帝偷跑的情况下,仍然能大部分撤回,没有一溃千里,这在古代军队中已经是十分少有的。

想了解高粱河之战的可以看我另外一个回答

https://www.zhihu.com/answer/1530494233


不说那么多废话,从下面我说的就能足够证明禁军有多厉害,不是虾兵蟹将。

宋代军队分两种:禁军和厢军。

对禁军的挑选,身高和体重都有规定。

符合标准的就送中央当禁军。

不合标准的,留在地方作厢军,驻在各地方的城厢,不上阵打仗,只在地方当杂差。

看了这个标准之后你觉得这两种军能比么?禁军有多厉害不言自明。


无力对付北方西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打防御战守城战胜率很高。野战就算了,打赢了追不上,打输了跑不了。北宋禁军,内战内行,外战外行,镇压国农民起义是好手,指望禁军收复燕云十六州不现实,更何况太宗以后的最高统治者得过且过


实力如何我不太清楚,但是禁军从柴荣就开始打造了,太祖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主要是兵力轮换制度和将领轮换制度,解决了地方武装实力过大尾大不掉难以制衡的问题,同时也加强了禁军的战斗力,因为挑选的都是地方的精英力量。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