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北宋禁軍繼承自後周,歸根到底還是郭榮打造的。

其次戰鬥力確實很強,有同遼軍野戰爭勝的實力,某種程度上後勤完備組織得當的禁軍主力甚至能在正面對抗時壓制住遼軍。可以說宋遼戰爭前期,以禁軍為主力的宋軍是佔據主動的。

但是無奈蠢豬指揮、拉胯後勤加上內部人心不統一,最終賠光了禁軍。也讓宋遼戰爭的天平逐步傾斜。

高粱河之戰,宋軍在析津府(遼南京的府名,也就是昔日的幽州,今天的北京)下久攻不克,師老兵疲,被遼軍突襲內外夾攻,加上趙二拋下部隊跑路才最終崩潰。其實高粱河之戰恰恰印證了禁軍的戰鬥力,在師老兵疲的狀況下,面對遼軍突襲,還能保持陣型血戰對抗,在趙二驢車跑路之前宋軍並未真的落入下風。

岐溝關之戰,曹彬壓不住驕兵悍將,蠢豬式指揮導致全軍後勤被斷,進退維谷,某種程度上在岐溝關決戰前宋軍就已經出現了不戰自潰的狀況。實際上在岐溝關決戰時,遼軍也並沒有真的正面突破摧垮宋軍背水結成的防線(雖然確實落入下風危若累卵),恰恰是曹彬和米信帶頭渡河跑路,動搖了軍心,才導致最終全面崩盤,在潰退路上東路軍主力十餘萬幾乎損失殆盡。

君子館之戰,劉廷讓帶領的最後的禁軍主力,在天寒地凍中,被耶律休哥的遼軍主力包圍,又沒有援兵,全軍覆沒不可避免,但是也給了遼軍不小的殺傷。

總的來說禁軍戰鬥力是不錯的,只可惜一步步被送掉了…真宗以後的禁軍,就逐步淪為five點心了。


實在的講,在宋初禁軍面前,遼軍是否具備對手資格都是個疑問。

遼軍分「北府」和「南府」兩大系。其中「南府」系下有契丹七部,包括牛哄哄的南院大王統領的六院軍。

宋遼第一次大戰的石嶺關戰役,面對宋軍區區一個「雲州觀察使」郭進的幾千人,遼軍五將戰死,包括一個親王。總帥耶律沙的兒子被打死,南院樞密副耶律抹只倒是撿了一命,但秒變光桿司令。在契丹各部族坐第三把交椅的突呂不部,還有遼主「腹心」親兵的黃皮室軍,主力非滅即殘。宋太宗趁勝徵遼,宋軍一路打到幽州城郊。遼國畢竟也是賢君在世,還想跟北宋禁軍再拼一拼。

幽州城下,除了原有的南府各軍:耶律沙的南府諸部、南院大王耶律斜軫的六院軍、南京統軍使蕭討古軍之外,遼景宗又調來大批援軍:耶律撒合的乙室軍、耶律抹只的奚軍、以北府宰相蕭幹統領的北府援軍,特別是箭法超羣的北院大王耶律奚底的五院軍亦趕到城外。(五院軍、六院軍分別是大遼「北府」、「南府」兩軍系的核心)。

雙方拉開決戰架勢。

宋太宗只點了馬仁瑀、高懷德兩個老將,帶著少量禁軍當先鋒沖了一下,結果遼師南、北兩府精銳一觸即潰,「遇敵即敗」(《遼史》)、「拒之不克,軍潰」(蕭討古傳)。各部上演逃命比賽,史稱「虜空山後遁」,都不敢跟宋人禁軍真刀真槍對打,城外為之一空,遼軍丟棄的戰馬、駱駝,成羣結隊到處散步,無人照管。有位隨宋太宗同徵的太監趙守倫,看著可惜,便試著收集了一些,一下就收了5700匹遼馬。可是被丟棄的依然太多,甚至上萬的無主戰馬、駱駝自發「遷徙」,流散到宋朝境內的遂城、保州。可以想見遼軍的一敗塗地,不堪到何等地步。南府系頭號人物耶律沙還算是個責任心未泯的老臣,跑到離今天北京德勝門大約二十來裏的地方,不跑了,還想再打一打。後來找了個空子,再次出擊,剛巧碰上宋太宗的御營,二話不說再被揍趴下,總算才死了心,北上走了。還是南院大王耶律斜軫痛快,當初就從幽州城下一道煙逃到一百六十里外的得勝口。

沒跑的遼軍自然是「識實務為俊傑」,精銳的鐵林、渤海等紛紛棄械歸降;目睹宋軍兵威,相鄰的易、涿、順、薊州等地的地方官員;以及幽州郊外村落之鄉兵競相來降,民眾們歡呼雀躍,甚至自發「以牛酒迎犒王師」。遼國對幽薊的統治,正在全面崩盤。兵敗如山倒的恐慌,衝擊波震動到千里之外,引起遼東、吉林的渤海人外逃大狂潮,湧向女真、高麗,(《高麗史》「是歲,渤海人數萬來投」)。

那時候,遼朝確實被逼到南、北瓦解的絕境。遼景宗在遼史上算是中興之主,可現在他也灰心喪氣,打算放棄幽州:「議棄幽薊,以兵守松亭、虎北口而已」,誠如趙昌言所說,取幽州易如「熱鏊翻餅」絕非虛言。

只可惜高梁河迷案,神祕反轉,讓遼逃過一劫。

天水雲煙:高梁河之戰---與斧聲燭影一樣神祕的歷史之迷?

zhuanlan.zhihu.com圖標

然而緊跟著又是滿城大戰,八萬宋軍設口袋陣算計遼軍。此役遼軍參戰四大部:耶律休格的五院軍、南院大王耶律斜軫的六院軍、耶律抹只的奚軍、耶律沙的南府餘部。

結果,耶律沙再敗,南府殘餘被傷口抹鹽。南府系最後一支建制完整的六院軍,享受到團滅待遇,從此南府系完全殘破,蕭太后打壓耶律休格,就把他踢到這,可見南府多招人嫌棄。被史書包裝成與耶律休格齊名的「名將」:耶律斜軫,因賠掉六院軍,被撤掉南院大王,踢到北院當個樞密副使,一直沉寂到遼景宗去世都不再重用。

即使遼景宗為了挽回顏面,親率最後的力量前來徵宋,也不敢去關南(宋軍主力所在)找宋軍麻煩,而專挑宋軍部署薄弱的瓦橋關小打幾場,就匆匆回師。

然而,被敲了一頭包的遼人很快就鬆了一口氣。因為宋朝統治者發現,大宋禁軍是對自己更緊迫的威脅。宋太宗的覺悟已經很遲鈍了:任何中原王朝的合格君主,在經歷唐末五代的教訓之後,都不可能不收束禁軍。危險是如此可怖,以至禁軍的戰鬥力如何,成了無關緊要的問題。

宋初禁軍,不患不能戰,患在是否忠誠可靠,患在能否安分守己。五代短短五十餘年變更八姓十三君,這些君主,特別是有能力的強君,都死於禁軍的叛賣,而非死於外敵之手。這是唐代安史之亂,藩鎮造反之後,漸漸脫胎變異出來的新魔鬼:各地的親兵開始動不動殺害藩主,另行擁立。慢慢的,做了皇帝的強大藩主,他們的親兵又把風氣帶進了宮廷,演變成禁軍釀亂取賞,弒上凌君,做著換皇帝賺賞錢的生意,最終成了百年風氣。

要知道,不論中外,一旦禁軍弒上賣主成了風氣,絕非幾代人所能扭轉。強大如羅馬,死在禁軍叛亂的皇帝,不知幾倍於戰死於疆場的皇帝。

在中國更如此,甚至不怕你明君雄主當道,而且越是雄主死得越快。唐莊宗李存勖能不能打? 一代英主周世宗厲不厲害?開國皇帝宋太祖強不強?不好意思,他們都直接或間接死在底層禁軍的貪婪上。

唐末五代亂世,一方面給了中原軍隊無比的武德,一方面是對在位者空前的威脅。一代代皇帝,受禁軍擁立一朝登天子之階,卻不過是寄身於刀叢深戟之中。

經過無數前人的試錯之後,歷史到了宋太宗這裡,終於做出決定:把禁軍關進籠子裏,拔掉牙齒和爪子。在忠誠面前,戰鬥力只是次要問題。這成了魚和熊掌般的選擇,那麼多前人的教訓證明著:沒有更完美的方案。

這些前人裏,宋太祖算是最接近成功的一個。

當然,他能走得最遠,有賴於趙普。太祖是如何對禁軍「整風」的呢?以後有機會我再寫個貼子。

對苦於積弱的宋人來說,兵強馬壯的太祖時代,成了他們僅有的、值得自豪的回憶。南宋大儒呂祖謙就情懷滿滿的談到初宋之軍:

「一舉而平荊湖,再舉而平蜀漢,三舉而平劉鋹(南漢),四舉而平李煜(南唐);兵鋒所向,如雷如霆,如摧枯如破竹,無不隕滅者!」

如果我們無視禁軍那些痼疾,只看戰鬥力,則後周、宋初之禁軍,確實天下無敵。野戰尤銳,然攻城能力稍欠。

宋軍收南平和湖南,殿前司禁軍都沒動,只派了侍衛司的一小部禁軍,不過四位數的樣子,加上十個州的地方部隊。只一個月,一次硬仗,就兼取兩國。宋軍主帥慕容延釗和李繼耘,這倆人一個太祖系的人,一個太宗系,彼此勾心鬥角,卻一邊互相吵著架,一邊爭著向朝廷告對方的狀,一邊還就把事辦了。

滅西蜀,太祖出了二萬侍衛司的禁軍,一小部殿前軍,只66天,秦嶺絕地、蜀道崖阻、夔門天險,如履平地。46州府盡入版籍,降蜀師十餘萬。

南漢自號「小南強」,確實小而強,曾盡取馬楚嶺南十四州,江淮大邦南唐最精銳的「黑雲都」在南漢的太監將領手裡不堪一擊,漢唐爭郴州,南唐那邊全軍盡墨,南漢將所俘唐兵「人減一臂」方縱之而去,亦是囂張一時。

宋太祖卻只派貶謫湖湘的潘美、尹崇珂去收拾南漢,都沒派什麼禁軍,不光如此,甚至軍費都不太保障,還得潘美想辦法在湖南自籌。宋軍從廣西的賀州打起,五個月摧滅南漢十餘萬軍隊,拿下廣州,盡取嶺南六十州。

滅南唐,十國第一大國,用了一年,野戰、水戰無戰不勝,唯攻堅城喫力,這也是禁軍的老短板,但也就一年,李後主便淪為亡國之君,「最是倉皇辭廟日」。

北漢,脫胎於太原軍事集團,乃唐末五代第一強部,三入中原,獨攬五代之四朝。太原城自公元576年被北周攻破以來,在華夏大地挺立了400年,未曾被破。為了收拾北漢,宋太祖拿的是全明星陣容,親自領著殿前司、侍衛司兩大禁軍幾乎全套班底,加上他在武德司的那幫「錦衣衛」性質的特務、親兵近將,以及御馬直的保鏢們,全部帶來了,就這樣也沒啃下來。最終由老弟宋太宗出馬,憑藉大破遼軍的威勢,終於一月而下。

遼邦為了救北漢小弟著實虧大了,前邊已提到。

總之,在稍顯鋒芒後,宋軍開始被皇帝徒有忠心而無武德的親信們把持。從此走上了忠誠度一路上坡,戰鬥力一路下坡的命運。直到宋夏戰爭再起,西軍崛起為止。


歷史上的大宋軍隊給我們留下的印象是不堪一擊,被北方少數名族數次吊打,其實在大宋前期禁軍的戰鬥力是非常強的,尤其是在送宋太祖趙匡胤時期,趙匡胤本來就是軍人出生戰功顯赫,親歷戰場數載,打過不少硬仗自然手下禁軍也差不到那兒去。

  趙匡胤對禁軍是有一套自己的訓練方法的,據說平時不打仗時每次禁軍領軍餉時趙匡胤下令讓城北的士兵到城南去領軍餉,城南的士兵到城北去領軍餉,當時的開封城是比較大的士兵們扛著一百多斤的糧食,從城南走到城北也是一種軍事訓練,而且趙匡胤還會親自站在城牆上監督。士兵還裝備有重50斤的鐵甲。

  禁軍的選拔也有著一套嚴格的體系,步兵需要開1石五斗弓(宋一石為92.5宋斤,92.5宋斤,相當於今天82.5公斤左右),1石五斗弓則相當於今天要拉開122公斤的弓,還只是評選禁軍的入門條件。禁軍內部又分為上等、中等、下等三個級別的士卒。少量的戰馬配備給上等士兵,下等禁軍甚至有負責雜務的。宋禁軍內部評定,步兵開一石五斗弓,六十步射,六箭三中者為本等,沒有三中者為次等。就是說步兵挽122公斤拉力的強弓,在約100米的距離上射箭,6箭射中3箭就無須降級,射不中三箭,半年後複試,再射不中,騎兵降級為步兵,上等禁兵降級為中等,如果是最下等的禁軍則降級為廂軍,而表現優異者則可獲得提升。

  匡胤的大宋禁軍攻打當時的四川割據政權後蜀只用了66天便滅了後蜀 ,蜀地這一塊自古都是易守難攻,李白詩中寫到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尤其是川蜀地第一險關劍門關,三國時期鄧艾的十萬大軍就是被擋在劍門關寸步不能向前,只能 走陰平小路繞過劍門關,劍門關可以說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但是劍門關卻被趙匡胤的軍隊給從正面攻破了,這是歷史上唯一一次劍門關被從正面攻破,後來的蒙古鐵騎,以及近代紅軍都沒能從正面踏進劍門關,從而只能繞過劍門關從背後攻打。可以說宋太祖趙匡胤的禁軍中國歷史上最強的野戰步兵。


這個問題有歧義

第一,在宋朝軍制當中,邊軍和開封軍隊皆屬於禁軍。

第二,宋太祖早期禁軍成分更多是繼承了後周人馬,但宋太祖通過挑選地方禁軍精銳補充開封禁軍後,才能算宋太祖自己打造的禁軍。

第三,可惜的是,開封禁軍在太祖時期基本沒有表現的機會,滅南漢,後蜀,南唐,荊湖等地區,實際作戰的都是地方禁軍。開封禁軍大多時期並沒有大規模出動,但此時的開封禁軍精銳程度是肯定高於地方禁軍的,從王全斌兩個月就能平後蜀,此時的禁軍實力可見很強。

第四,宋太祖自己調教的開封禁軍,真的表現的第一次建功應該是太宗滅北漢,太宗此時是御駕親徵,開封的三衙軍隊是帶了很多的。此後的高粱河之戰同樣證明此時禁軍作戰能力之強,在數量明顯少於遼軍,並且首戰受挫皇帝偷跑的情況下,仍然能大部分撤回,沒有一潰千里,這在古代軍隊中已經是十分少有的。

想了解高粱河之戰的可以看我另外一個回答

https://www.zhihu.com/answer/1530494233


不說那麼多廢話,從下面我說的就能足夠證明禁軍有多厲害,不是蝦兵蟹將。

宋代軍隊分兩種:禁軍和廂軍。

對禁軍的挑選,身高和體重都有規定。

符合標準的就送中央當禁軍。

不合標準的,留在地方作廂軍,駐在各地方的城廂,不上陣打仗,只在地方當雜差。

看了這個標準之後你覺得這兩種軍能比麼?禁軍有多厲害不言自明。


無力對付北方西北方遊牧民族的騎兵,打防禦戰守城戰勝率很高。野戰就算了,打贏了追不上,打輸了跑不了。北宋禁軍,內戰內行,外戰外行,鎮壓國農民起義是好手,指望禁軍收復燕雲十六州不現實,更何況太宗以後的最高統治者得過且過


實力如何我不太清楚,但是禁軍從柴榮就開始打造了,太祖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主要是兵力輪換制度和將領輪換制度,解決了地方武裝實力過大尾大不掉難以制衡的問題,同時也加強了禁軍的戰鬥力,因為挑選的都是地方的精英力量。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