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窗,监禁。(图/Pixabay)

▲当孩子在监狱学习悔改的过程中,最需要母亲的爱来支撑,但行刑累进处遇条例却筑起一道高墙,剥夺母亲想带领孩子一起悔改。(图/Pixabay)

今年3月中旬,我的脸书出现了一个陌生的讯息,一位女士想跟我联系,她说,因为读到一篇我在《ETtoday新闻云》写的有关监狱人权的文章,于是去书局买下我的2本著作阅读,阅毕后决定和我联络。

她在脸书上是这么叙述的:「…..,我唯一的儿子是收容人,所以我会广泛阅读有关收容人的相关文章。您的一篇文章触动了一个伤心母亲的心啊!谢谢您。我的儿子,一个案子判了18年,最近还有一个案子,昨天宣判8.5年,所以,她的日子长了。………,我要好好活著,等他回家。刑期是很久的,我还是不会放弃他。」我建议让他的孩子在狱中参加更生团契的活动,透过信仰去改变自己,母亲说,要让在监狱里的孩子成为基督徒,她自己应该先成为基督徒。于是,我为她介绍她住家附近的一个教会,那教会的传道人是更生人。

一个月后,那位母亲传了讯息给我:「从前,我每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每周四固定去会客;去的时候,心情沉重,回来的时候心情悲伤。现在,每周变成两件重要行事,就是每周四的会客和每周日的聚会。如今,会客时,去时变成希望,回来的时候心情平静。我总会告诉儿子,我所学习到的新事物,以及主会给我们的一切……。」这位母亲在8月4日受洗成为基督徒。

另一位母亲的小孩被判刑超过20年,她告诉孩子:「妈妈每天都会来看你,你在里面要加油,悔改重新做人。」我问她,刚进监狱是4级收容人,纵使是母亲,一个礼拜也只能看一次,每次15分钟,你如何天天去看小孩?她回答我:「她跟小孩有约定,每周去会客一次,其他六天,她会每天早上固定时间开车绕著监狱的外墙,让孩子知道,妈妈永远都不会放弃他。」听闻此言,我眼眶闪著泪水。

监狱中被家人放弃的收容人固然有,但有更多的收容人是母亲心中的伤痕与牵挂,痛的是,「孩子为什么会犯下大错入狱,人生从此折翼?」那道伤像是把利刃,从母亲心中最柔软的爱中刺入,再由自责中穿出,所以痛彻心肺;牵挂的是孩子在里面的生活,以及最重要的一件事—「孩子愿不愿意悔改?」因此,监狱的会客室每天都挤满了受伤又期待的母亲。

但问题来了,这些受伤的母亲为什么一个礼拜只能去看一次孩子?当孩子在监狱学习悔改的过程中,最需要母亲的爱来支撑时,行刑累进处遇条例却筑起一道高墙,硬生生地剥夺了母亲在自责中想带领孩子一起悔改的盼望。

到底当年立法时是什么样的理由,让一个甫入监、最需要家人支持的收容人,被剥夺掉社会关系中最重要的亲情联系?不只是会客,连写信也是7天才能寄一封啊!这样的作法完全无助于收容人的教化,反而让收容人失去了最能引领他悔改向上的力量。

目前法务部矫正署正在进行《监狱行刑法》的修正工作,观其草案,修正的幅度是历年来最大的,但对于收容人与家人的接见与通信,光是修正《监狱行刑法》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行刑累进处遇条例是特别法,会优先被适用。也就是说,行刑累进处遇条例也应该要做出配套的修正,如此才能改变目前收容人与家人接见及通信的现况。

过去,我就一再呼吁有关单位重视监狱教化问题,但我并不认为教化的重担应该由国家公务员独力扛下,事实上,因为人力短缺也扛不下来。非常感谢法务部政务次长陈明堂在今年7月20日的「监狱行刑法修法公听会」上指示矫正署检讨不合时宜的行刑累进处遇条例,期盼有一天,那位每天开车绕监狱的母亲,可以停车后大步走进会客室,告诉孩子:「妈妈永远都不会放弃你,因为我爱你。」

好文推荐

刘北元/在监作业月领0.3K 光折纸莲花怎么养活自己

刘北元/牢饭免钱,其他都要钱 活得像人才谈得上教化

刘北元/变调的青春进行曲 少年犯罪的预防与矫正

●刘北元,作家、更生团契志工,曾任律师。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