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意俄拉科尼吉协议

1909年8月-10月,尼古拉二世先后访问英国、法国、义大利;此次访问,法国只是顺路;

他去英国特地去解释为何3月份会忤逆英国,在未得到英国认可下,先行向德国屈服,承认波黑属于奥匈;尼古拉二世向英国朋友陈情,希望能取得伦敦的同情与谅解;

10月24日,俄国外长伊兹沃尔斯基与义大利外长蒂托尼在拉科尼吉(都灵东南郊)签订《意俄拉科尼吉协议》,并由尼古拉二世与义大利国王伊曼纽尔三世当即盖印生效:

1、 俄国、义大利共同反对奥匈帝国在巴尔干之扩张;

2、 俄国支持义大利从奥斯曼帝国手中夺取利比亚;

3、 义大利支持俄国黑海舰队有权自由通行黑海海峡。

这份协议是不见天日的,意俄两国为了瞒过德奥,特地远离罗马,躲在小镇拉科尼吉;

二、韩国亡国

1910年8月22日,日本韩国总督寺内正毅大将(子爵)与韩国总理李完用签订《日韩合并条约》;

8月29日,明治天皇与韩国纯宗皇帝分别盖署国玺,韩国作为国家不再存在,韩半岛成为日本的一部分;

《日韩合并条约》生效后,日本开始允许韩国人加入日本朝鲜驻屯军;但韩籍军官只能做部队长副职;

三、第二次摩洛哥危机

1911年1月16日,英国开始建造第二批4艘超级无畏舰---乔治五世级(25830吨);每舰造价1,961,096英镑,相当于中国白银1513万两;它们于1913年8月全部完工;

进入1911年,法国在俄国欧洲部分建设的铁路、公路网已基本成型;法国陆军拥有了130万常备军;俄国也已从日俄战争的创伤中完全恢复,拥有一支140万人的常备陆军;而德国的常备陆军仅80万人,她的铁杆盟友奥匈为45万人;

(注:德军师的火炮数量是法俄师的1.5倍-2倍,轻重武器的质量、科技水准均领先于全世界;总体上,德国陆军的火力与战斗力举世无匹。)

《日俄协约》的签订,令日俄关系迅速化敌为友,俄国将它的军事力量几乎全部调离远东,并给予日本人在西伯利亚和北库页岛许多特权;

《拉科尼吉协议》的签署,则使得法俄同盟无需再考虑义大利;

1911年3月,法国准备撕毁《阿尔赫西拉斯条约》,以武力使摩洛哥王国成为法国的完全保护国;英国希望法国克制,不赞同法国采取激进举动;

1911年4月底,法军大举入侵摩洛哥,占领了首都非斯及拉巴特、梅克内斯等地;

此时威廉二世正在伦敦,他询问英国政府,法国此举是否违反《阿尔赫西拉斯条约》?英国人告知威廉二世,该条约只是走过场,又何必斤斤计较?为了欧洲和平大业,你们还是忘掉《阿尔赫西拉斯条约》吧;

波黑危机的大获全胜,并未使德国忘记阿尔赫西拉斯会议的羞辱;对于此次法国的挑衅,整个德国社会弥漫著对法宣战的呐喊;

霍尔维格政府内定:可以承认法国完全占领摩洛哥,但法国必须像对西班牙一样,划出相当面积属于德国殖民地,另外法国还必须在中非、西非、东非对德国做出补偿;

霍尔维格总理、冯·科德伦-瓦希特国务卿最大的担心:对法国动武,将很可能导致英国对德宣战;

如何令致法国做出足够的补偿,又不致引发英国干预,是霍尔维格与科德伦为之殚精竭虑的问题;

6月22日,德国政府决定派出1艘1千吨的小型炮舰黑豹号驶往摩洛哥;

德国黑豹号炮舰

7月1日,黑豹号驶抵摩洛哥大西洋沿岸港口阿加迪尔;与此同时,德政府决定再派3800吨轻型巡洋舰柏林号、1100吨炮舰希伯号去往阿加迪尔;

7月4日,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要求德国驻英大使保罗·梅特涅伯爵解释德舰去往摩洛哥港口目的何在?

7月7日,德国驻法大使威廉·冯·舍恩男爵告知法国政府,德国无意反对法国在摩洛哥之行动,但法国必须对德国做出补偿;

7月13日,日本驻英大使加藤高明与爱德华·格雷在伦敦签订《第三次英日同盟条约》;相较于1905年条约增加了两项内容:

1、 若日本与美国发生战争,英国认为不能触发自动参战条款;

2、 英国同意赋予日本100%关税自主权。

(注:第三次同盟条约有效期仍为10年。)

7月15日,德国国务卿冯·科德伦-瓦希特向法国驻德大使朱尔斯·康朋正式提交德国条件:

1、法国应同意德国在摩洛哥拥有修建铁路、采矿之特权;

2、法国应将其喀麦隆、刚果、加彭、多哥之50%殖民地,按照德国要求割让与德国。

在7月4日之后,德国一直未予英国回复;柏林、伦敦的两条外交管道,英德之间都是沉默的;

这种沉默既让英国感到被人无视,又因这种沉默而高度紧张,因为英国人不知德国人目的何在;德国公海舰队会否突袭不列颠沿岸?德国人是否有意占领阿加迪尔,在此建立一个大西洋海军基地,以钳制英国直布罗陀舰队?

英国人焦虑不安地猜测,空气令人窒息;

7月21日,在阿斯奎斯首相、格雷外相的授意下,英国财政大臣大卫·劳埃德·乔治在伦敦银行家晚餐会发表演讲:「如果维持和平的代价是:要英国放弃几世纪英勇奋斗所赢得的伟大荣誉和有利地位,要英国在她利益攸关的地方任人摆布,似乎英国在国际大家庭无足轻重;如果强加给我们的是这样的局势,那么我要明确地说,以这样的代价换来的和平,对于英国这样伟大的国家将是一种难以忍受的侮辱。」

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机中名声大噪的劳埃德·乔治

7月25日,德国驻英大使梅特涅伯爵告知爱德华·格雷:

1、德国政府将劳埃德·乔治的演讲视为战争威胁;

2、因为此次演讲,德国决心采取一切手段令法国在摩洛哥问题上屈服。

英国政府随之向海陆军及本土警察部队发出战争警报;

由于大卫·乔治此前是英国对德主和派旗帜人物,他此次发表措辞如战争宣言般的演讲,令德国政府认识到对德作战已是英国各党派之共识;

1911年8月,英国人搞到了「施利芬计划」的全部内容,立即将其转告给法国;但法国人并未调整战略,将陆军主力转向法比边境,而是准备先发制人,一举攻占阿尔萨斯,然后攻入德国境内;他们认为这样德军必然要从比利时回援本国;而英军总参谋部对于法军的以攻代守战略也颇为赞赏;但也有少数英军将领不认为法军有能力对德进行大规模反击;

9月19日,义大利决定趁各大国聚焦于摩洛哥危机之际,全面入侵利比亚;9月29日,义大利不顾德国的反对,强行对奥斯曼帝国宣战,义大利-奥斯曼战争爆发;

1911年10月,德国开始建造第三批无畏舰-4艘柯尼希级(25796吨);它们全部在一战爆发后不久完工;

德国柯尼希级无畏舰

10月24日,丘吉尔受任为内阁海军大臣;英国确定为保卫中东油田,狙击巴格达大铁路之东进,即使法俄同盟不对德宣战,英日同盟也将在必要时单独对德奥同盟宣战;英德战争已经无可避免;除非德国搁置巴格达铁路项目,并停止海军建设;

面对英国的强大威胁、法国的强硬立场(在德国看来)、意奥战争的遽然爆发,终于令德国无心继续与法国周旋;法国虽然有英国的强力支持,但也没有胆量真的去激怒德国;

11月4日,《德法摩洛哥-刚果条约》在柏林签署:

1、德国承认摩洛哥王国是法国的保护国;

2、法国同意割让刚果27.5万平方公里土地与德属喀麦隆。

这项条约被认为是德国的巨大失败,德国外交部殖民地大臣冯·林德奎斯特成为替罪羊,于签约前日离职;德国在摩洛哥、喀麦隆、加彭、多哥的利益及领土诉求无一实现;法国夺取了气候温和的摩洛哥,而德国仅取得赤道附近一些寸草不生、炎热难耐的土地;

在法国,这项条约同样被视为奇耻大辱,法国面对德国的炮舰外交,只能割让土地以息事宁人;

1912年1月13日,约瑟夫·卡约总理及其内阁在法国舆论的口诛笔伐下,宣布总辞职;

3月30日,法国与摩洛哥王国签订《非斯条约》,摩洛哥不再是主权独立国家,与阿尔及利亚、突尼西亚一样,成为法属北非的一部分;法国人慷慨地划拨4.7万平方公里给西班牙,其余40万平方公里皆被法国鲸吞。

注:图中蓝色为法国非洲殖民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