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意俄拉科尼吉協議

1909年8月-10月,尼古拉二世先後訪問英國、法國、義大利;此次訪問,法國只是順路;

他去英國特地去解釋為何3月份會忤逆英國,在未得到英國認可下,先行向德國屈服,承認波黑屬於奧匈;尼古拉二世向英國朋友陳情,希望能取得倫敦的同情與諒解;

10月24日,俄國外長伊茲沃爾斯基與義大利外長蒂託尼在拉科尼吉(都靈東南郊)簽訂《意俄拉科尼吉協議》,並由尼古拉二世與義大利國王伊曼紐爾三世當即蓋印生效:

1、 俄國、義大利共同反對奧匈帝國在巴爾幹之擴張;

2、 俄國支持義大利從奧斯曼帝國手中奪取利比亞;

3、 義大利支持俄國黑海艦隊有權自由通行黑海海峽。

這份協議是不見天日的,意俄兩國為了瞞過德奧,特地遠離羅馬,躲在小鎮拉科尼吉;

二、韓國亡國

1910年8月22日,日本韓國總督寺內正毅大將(子爵)與韓國總理李完用簽訂《日韓合併條約》;

8月29日,明治天皇與韓國純宗皇帝分別蓋署國璽,韓國作為國家不再存在,韓半島成為日本的一部分;

《日韓合併條約》生效後,日本開始允許韓國人加入日本朝鮮駐屯軍;但韓籍軍官只能做部隊長副職;

三、第二次摩洛哥危機

1911年1月16日,英國開始建造第二批4艘超級無畏艦---喬治五世級(25830噸);每艦造價1,961,096英鎊,相當於中國白銀1513萬兩;它們於1913年8月全部完工;

進入1911年,法國在俄國歐洲部分建設的鐵路、公路網已基本成型;法國陸軍擁有了130萬常備軍;俄國也已從日俄戰爭的創傷中完全恢復,擁有一支140萬人的常備陸軍;而德國的常備陸軍僅80萬人,她的鐵杆盟友奧匈為45萬人;

(註:德軍師的火炮數量是法俄師的1.5倍-2倍,輕重武器的質量、科技水準均領先於全世界;總體上,德國陸軍的火力與戰鬥力舉世無匹。)

《日俄協約》的簽訂,令日俄關係迅速化敵為友,俄國將它的軍事力量幾乎全部調離遠東,並給予日本人在西伯利亞和北庫頁島許多特權;

《拉科尼吉協議》的簽署,則使得法俄同盟無需再考慮義大利;

1911年3月,法國準備撕毀《阿爾赫西拉斯條約》,以武力使摩洛哥王國成為法國的完全保護國;英國希望法國剋制,不贊同法國採取激進舉動;

1911年4月底,法軍大舉入侵摩洛哥,佔領了首都非斯及拉巴特、梅克內斯等地;

此時威廉二世正在倫敦,他詢問英國政府,法國此舉是否違反《阿爾赫西拉斯條約》?英國人告知威廉二世,該條約只是走過場,又何必斤斤計較?為了歐洲和平大業,你們還是忘掉《阿爾赫西拉斯條約》吧;

波黑危機的大獲全勝,並未使德國忘記阿爾赫西拉斯會議的羞辱;對於此次法國的挑釁,整個德國社會瀰漫著對法宣戰的吶喊;

霍爾維格政府內定:可以承認法國完全佔領摩洛哥,但法國必須像對西班牙一樣,劃出相當面積屬於德國殖民地,另外法國還必須在中非、西非、東非對德國做出補償;

霍爾維格總理、馮·科德倫-瓦希特國務卿最大的擔心:對法國動武,將很可能導致英國對德宣戰;

如何令致法國做出足夠的補償,又不致引發英國幹預,是霍爾維格與科德倫為之殫精竭慮的問題;

6月22日,德國政府決定派出1艘1千噸的小型炮艦黑豹號駛往摩洛哥;

德國黑豹號炮艦

7月1日,黑豹號駛抵摩洛哥大西洋沿岸港口阿加迪爾;與此同時,德政府決定再派3800噸輕型巡洋艦柏林號、1100噸炮艦希伯號去往阿加迪爾;

7月4日,英國外交大臣愛德華·格雷要求德國駐英大使保羅·梅特涅伯爵解釋德艦去往摩洛哥港口目的何在?

7月7日,德國駐法大使威廉·馮·舍恩男爵告知法國政府,德國無意反對法國在摩洛哥之行動,但法國必須對德國做出補償;

7月13日,日本駐英大使加藤高明與愛德華·格雷在倫敦簽訂《第三次英日同盟條約》;相較於1905年條約增加了兩項內容:

1、 若日本與美國發生戰爭,英國認為不能觸發自動參戰條款;

2、 英國同意賦予日本100%關稅自主權。

(註:第三次同盟條約有效期仍為10年。)

7月15日,德國國務卿馮·科德倫-瓦希特向法國駐德大使朱爾斯·康朋正式提交德國條件:

1、法國應同意德國在摩洛哥擁有修建鐵路、採礦之特權;

2、法國應將其喀麥隆、剛果、加彭、多哥之50%殖民地,按照德國要求割讓與德國。

在7月4日之後,德國一直未予英國回復;柏林、倫敦的兩條外交管道,英德之間都是沉默的;

這種沉默既讓英國感到被人無視,又因這種沉默而高度緊張,因為英國人不知德國人目的何在;德國公海艦隊會否突襲不列顛沿岸?德國人是否有意佔領阿加迪爾,在此建立一個大西洋海軍基地,以鉗制英國直布羅陀艦隊?

英國人焦慮不安地猜測,空氣令人窒息;

7月21日,在阿斯奎斯首相、格雷外相的授意下,英國財政大臣大衛·勞埃德·喬治在倫敦銀行家晚餐會發表演講:「如果維持和平的代價是:要英國放棄幾世紀英勇奮鬥所贏得的偉大榮譽和有利地位,要英國在她利益攸關的地方任人擺布,似乎英國在國際大家庭無足輕重;如果強加給我們的是這樣的局勢,那麼我要明確地說,以這樣的代價換來的和平,對於英國這樣偉大的國家將是一種難以忍受的侮辱。」

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機中名聲大噪的勞埃德·喬治

7月25日,德國駐英大使梅特涅伯爵告知愛德華·格雷:

1、德國政府將勞埃德·喬治的演講視為戰爭威脅;

2、因為此次演講,德國決心採取一切手段令法國在摩洛哥問題上屈服。

英國政府隨之向海陸軍及本土警察部隊發出戰爭警報;

由於大衛·喬治此前是英國對德主和派旗幟人物,他此次發表措辭如戰爭宣言般的演講,令德國政府認識到對德作戰已是英國各黨派之共識;

1911年8月,英國人搞到了「施利芬計劃」的全部內容,立即將其轉告給法國;但法國人並未調整戰略,將陸軍主力轉向法比邊境,而是準備先發制人,一舉攻佔阿爾薩斯,然後攻入德國境內;他們認為這樣德軍必然要從比利時回援本國;而英軍總參謀部對於法軍的以攻代守戰略也頗為讚賞;但也有少數英軍將領不認為法軍有能力對德進行大規模反擊;

9月19日,義大利決定趁各大國聚焦於摩洛哥危機之際,全面入侵利比亞;9月29日,義大利不顧德國的反對,強行對奧斯曼帝國宣戰,義大利-奧斯曼戰爭爆發;

1911年10月,德國開始建造第三批無畏艦-4艘柯尼希級(25796噸);它們全部在一戰爆發後不久完工;

德國柯尼希級無畏艦

10月24日,丘吉爾受任為內閣海軍大臣;英國確定為保衛中東油田,狙擊巴格達大鐵路之東進,即使法俄同盟不對德宣戰,英日同盟也將在必要時單獨對德奧同盟宣戰;英德戰爭已經無可避免;除非德國擱置巴格達鐵路項目,並停止海軍建設;

面對英國的強大威脅、法國的強硬立場(在德國看來)、意奧戰爭的遽然爆發,終於令德國無心繼續與法國周旋;法國雖然有英國的強力支持,但也沒有膽量真的去激怒德國;

11月4日,《德法摩洛哥-剛果條約》在柏林簽署:

1、德國承認摩洛哥王國是法國的保護國;

2、法國同意割讓剛果27.5萬平方公里土地與德屬喀麥隆。

這項條約被認為是德國的巨大失敗,德國外交部殖民地大臣馮·林德奎斯特成為替罪羊,於簽約前日離職;德國在摩洛哥、喀麥隆、加彭、多哥的利益及領土訴求無一實現;法國奪取了氣候溫和的摩洛哥,而德國僅取得赤道附近一些寸草不生、炎熱難耐的土地;

在法國,這項條約同樣被視為奇恥大辱,法國面對德國的炮艦外交,只能割讓土地以息事寧人;

1912年1月13日,約瑟夫·卡約總理及其內閣在法國輿論的口誅筆伐下,宣佈總辭職;

3月30日,法國與摩洛哥王國簽訂《非斯條約》,摩洛哥不再是主權獨立國家,與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一樣,成為法屬北非的一部分;法國人慷慨地劃撥4.7萬平方公里給西班牙,其餘40萬平方公里皆被法國鯨吞。

註:圖中藍色為法國非洲殖民地。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