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崙連續五次大破反法同盟,以前歷史書上有講過但不具體。拿破崙靠著一個法國同時對抗英俄等等多個國家,還能贏五次,就算拿破崙軍事才能極強,但敵人完全可以從不同方向攻擊法國,到時候多線作戰,拿破崙不也分身乏術麼?

反法同盟這些國家,每一個都與法國實力相當吧,那就是很大的差距啊。拿破崙贏了五次,感覺遠勝我國古代的秦國啊。


一反拿破崙主要是打奧地利方面,前期有莫羅、儒爾當等不少大革命時期的老將,拿破崙1796-1797在義大利主要是擊敗奧地利,算是最後的一錘定音了。

二反的時候,1799年蘇沃洛夫在瑞士作戰未能成功,俄國退出,法國的馬賽納頂住了局面,拿破崙政變之後又在馬倫哥大勝,莫羅在霍恩林登戰役取勝,奧地利退出,二反結束。

三反一開始拿破崙是想打英國的,但是俄奧聯軍開始從陸地上夾擊過來,畢竟英國不可能這麼快渡河過來打自己,拿破崙馬上選擇調轉槍頭揮師東進,當然,為了迷惑奧地利,拿破崙直到9月23日仍在聖克盧或巴黎逗留,然後突然出動,直接強行軍到了俄奧聯軍所在地,後面就是烏爾姆戰役和奧斯提利茨戰役了,普魯士因為猶豫,還沒來得及加入,聯盟就散了。

四反是三反的延申,普魯士單刷拿破崙,結果普軍耶拿會戰慘敗,奧爾施泰特戰役,達武元帥27000法軍擊潰有普魯士國王親自監軍的54000普軍,然後沙俄又趕過來打,也就是艾勞、弗裏蘭戰役,拿破崙又贏了。

五反的話,拿破崙把西班牙局面處理得還行以後,再去和奧地利單挑,埃克米爾、埃斯佩林、瓦格拉姆等就是這一時期打的,奧地利又被擊倒了。

也就是說,一反到五反,拿破崙從來沒有遇見過兩個以上的國家,一次性發起攻擊,最多也就是一打二的局面,甚至四反和五反都是先打一個再打一個,對手類似葫蘆娃救爺爺,一直到六反纔出現一打三的就局面,然後拿破崙還能堅持一年多著實不容易。

威靈頓後來說,拿破崙的1814年戰役「讓我更瞭解他那超越所有人的天才。要是他稍微再堅持一下那套方案,我認為他能保住巴黎」。


首先呢,題主——也就是某位匿名君,對「實力相當」這句話的理解很有點偏差。

僅從在當時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人口絕對數量這一項來看,法國就已經確立了對其他小規模的西歐國家的絕對優勢。普魯士、荷蘭、西班牙甚至不列顛,絕不是與法蘭西旗鼓相當的國家,法國是西歐的龐然大物。

其次呢,儘管上圖中的人口絕對數量差距已經比較明顯的展示了法國與其他小規模的西歐國家在實力上懸殊的差距,但是在涉及與中歐和東歐國家的對比時,我們需要結合國體來進行說明。

神聖羅馬帝國過於鬆散,人盡皆知,不具備視為一個整體來考量的意義。

奧地利帝國方面,由於這是一個因共同的君主結合在一起的君合國,央地關係是自下而上構建的,所以維也納的宮廷難以要求其廣袤領地內的所有地區承擔一視同仁的義務,而是隻能依據中央政府在所在地區內權威的大小選擇性的調配資源。這其中,作為核心的奧地利-波西米亞,本土勢力尚具規模的北義大利、達爾馬提亞和加利西亞,以及具備特殊地位的、有較大獨立性的匈牙利,承擔著逐級降低的義務。而哈布斯堡君主國在排除了匈牙利之後還剩1600萬人。

俄羅斯帝國雖然不缺乏人口和中央權力,但是其落後的經濟發展水平、匱乏的交通基礎設施以及低下的行政效率,使得她只能在外敵入侵或長時間準備後才能發揮軍事潛力,況且俄羅斯帝國全力介入歐洲戰爭都什麼時候了。

而法蘭西共和國以及第一帝國,既擁有著西歐的經濟發展水平,還擁有超過俄羅斯帝國的絕對人口數量,同時在革命的力量下衝破了阻礙中央政府調配資源的一切封建枷鎖,那麼在戰爭初期法蘭西的公民大軍就是不可阻擋的。

萊茵河以東的君主國們很快在戰場上體會到了這種體制優勢+體量優勢的恐怖,在耶拿戰役之後甚至易北河東的普魯士這種老古板的土地封建主國家也要學著搞自由主義改革了。

最後呢,法蘭西不是沒有盟友的:

  1. 西班牙從1796年起,就是法國的盟友,無論是在西班牙波旁時期還是在約瑟夫一世的治下。
  2. 萊茵聯邦和北義大利的小國也依附於法國。

反法同盟也絕非鐵板一塊的:

  1. 第一次反法同盟俄國未參加。
  2. 第二次第三次普魯士未參加。
  3. 第四次奧地利未參加。
  4. 第五次俄國未參加。

除了海對面討厭的盎格魯人之外,並沒有一個歐洲大國對法國保持了持久的敵意,如果不是拿破崙作死的把他的大軍葬送在了唯一有陸戰潛力殲滅法軍的俄國的話,波拿巴王朝還能延續很長的時間。個人還是很期待的,畢竟讓一個拉丁的科西嘉人來當羅馬人的王還是比較靠譜的——至少比來自瑞士的施瓦本-法蘭克貴族[1]要靠譜。

參考

  1. ^即哈布斯堡家


瀉藥。

首先,拿破崙戰爭勝利從本質上講我認為有兩點:

從戰術上講,拿破崙設計的戰術超越了當時的時代,從某種方面和百年後的閃電戰有異曲同工之妙,可以說比較開掛。再加上法國士兵反覆共和,長期經歷動蕩時代,鬥爭意識強烈,技戰術水平也高,換句話說都是練出來的,就像建國初期的我軍一樣,即使裝備不行一樣可以依靠戰場經驗和鬥爭意識擊退聯合國軍。

而且當時歐洲並不進行全面戰爭,一場戰爭的勝負往往由一次大的會戰決定,比如第二次反法同盟,由於奧地利軍隊被法國擊敗,奧地利直接退出了同盟,迫使英國也投降了。在這種有限戰爭裏,拿破崙指揮大規模戰役的神仙能力往往能對整場戰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從戰略上來講,法國與其他國家性質不一致,與一般認為的不同,由於事共和制,反而可以調動全部的國力來支持戰爭。可能法國人就好這口浪漫的東西罷。

比如在面對第一次反法同盟的時候,法國就可以進行全國徵兵,號召民族戰爭,進行軍事改革等手段來激發國土上全部的戰爭潛力。而他的主要對手們,不管是奧普還是俄羅斯都不具備號召這種戰爭的能力,因為普奧尚未形成民族國家,而沙俄更是停留在農奴制下。

因此這個戰爭變成了「法蘭西民族」對「各國皇帝/國王的支持者們」的戰爭,一面是總體戰,全面徵兵,一面卻是在大貴族,地主掣肘之下的有限徵兵,結果可見一斑。

而且反法同盟也不一定齊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俄國皇帝就因為使用俄歷而不是公曆延誤了戰機導致奧地利指揮官左等支援等不到右等支援等不到,最後只能投降。

另外法蘭西帝國也有西班牙等簇擁,雖然叛亂不斷,但還是能提供大量物資和兵員的。所以在人口和產值上雙方差距也沒有想像中那麼誇張。

總的來說拿破崙法國確實很能打,但主要是採用了先進的軍事理念和社會制度。對於當時的歐洲來說是一種降維打擊。

拿拿破崙來比秦國是不太合適的,大部分時候大國之間不會產生那麼大的政治差異,所以正常大國統一也好擴張也罷,都是要動用外交手段才比較正常,比如後來成立德國的普魯士和之前法蘭西搞得瀆聖同盟什麼的。只能說法國當時不搞外交主要是因為環境太爛,也沒出什麼外交能人,而不是所謂地對自己的軍事實力的自信。


首先我們肯定拿破崙是軍事奇才,戰爭藝術的貫徹者,以少勝多跟玩似的,就連手下的將軍也開了掛一樣(耶拿戰役)。

再看一下當時法國本身。法國在很長一段時間保持著歐陸霸主地位,其本身便名將輩出,士兵久經沙場,經驗豐富。

真正給了金手指的就是法國大革命。法國人口在歐洲本來就位居前列,當年你就是把整個分裂的德意志的人口堆起來也比不過法蘭西。大革命以後,民族主義在歐洲大地風起雲湧,法國作為革命的中心,巨大多法國公民踴躍參軍,這是它跟列國開戰的資本。這種優勢局面直到各國紛紛採取徵兵制才得以化解。

但不得不說拿破崙的外交跟屎一樣,不然也不會如此頻繁的毆打整個歐洲。


第一次反法同盟(1792-1797),參與者英國、奧地利、西班牙(掛機)、薩丁(沒卵用)、那不勒斯(沒卵用)等

其實這次主角不是拿破崙……1793年土倫戰役拿破崙第一次登臺亮相,然而第二年熱月政變之後拿破崙就因為政治立場被擼掉軍職了……他再次回歸舞臺就要到1795年底的葡月政變了。

無論是前期還是後期,拿破崙都是在南線的土倫-義大利作戰,這相對來說是一個次要戰線。南線確實戰果很大,基本上控制了北義大利。但是迫使奧地利退出戰爭的主要因素還是法軍在北線成功頂住了奧地利進攻,而且控制住了低地國家。如果沒有儒爾當在北線牽制住卡爾大公,拿破崙也很難在義大利取得戰果。

這一次反法同盟主要就是奧地利在打。西班牙掛名參戰早早跳反;英國就出了海軍,並支持法國的保王黨起義,唯一一次登陸土倫還被打跑了;義大利那幫小國兵都沒幾個……所以法國主要對手就是奧地利的哈布斯堡、以及國內的叛亂。

當法國度過革命後最初的混亂期,共和國政府更強的動員能力加上更強的作戰意願,挫敗奧地利的進攻並沒有太大的難度。即使沒有拿破崙這樣的優秀軍事指揮官,法國也一樣能贏,最多戰果小一點而已。

第二次反法同盟(1798-1801),參與者英國、奧地利、俄羅斯(跑路)、奧斯曼(沒卵用)

這次有了俄軍參戰,聯軍收回了北義大利,但是進攻法國本土和低地國家的企圖受挫。隨後英俄之間爆發矛盾導致俄國退出了反法同盟,忽略中東戰場的話,局面又變成了法國奧地利單挑。

隨後拿破崙丟下埃及軍團回國,發動霧月十八政變。奧軍再次證明自己單挑打不過法軍,南線馬倫戈大敗,北線也被莫羅逼退,不得不退出戰爭。

第三次反法同盟(1805),參與者英國、奧地利、俄羅斯、瑞典(掛機)

這次俄軍奧軍總算聯手了(牢不可破的聯盟.jpg),給了拿破崙一個充分展現軍事天賦的機會,也展示了法軍新的軍事後勤體系的威力。大軍團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裡從英吉利海峽重新部署到了萊茵河沿岸,又在兩周內完成了一記從萊茵河到多瑙河的左勾拳。

這種調動和進攻速度遠遠超出了奧地利的想像,烏爾姆的馬克軍團被迫投降。隨後法軍迅速推進到維也納,並在奧斯特里茨決定性地擊敗俄奧聯軍。

這次勝利是法軍戰略機動能力地完美展示,查理大公和約翰大公跑斷了腿也沒趕上決戰。當然軍體系和拿破崙在奧斯特里茨的戰役指揮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第四次反法同盟(1806-1807),參與者英國、普魯士(白給)、俄羅斯、瑞典(掛機)

這次反法同盟突出兩個字:白給。

之前一直在掛機的普魯士看這法國一點點控制住德意志諸國,終於坐不住了,被英國攛掇著出頭了。但是普魯士一點都沒吸取奧地利的教訓,低估了法軍的速度,沒有等到俄軍趕到就在耶拿和奧爾施塔特被拿破崙和達武分頭吊打……

隨後趕到的俄軍被迫單獨作戰,在弗裏德蘭又被吊打。沙皇想想算了,反正現在和談拿破崙還不是得拉攏俄國對抗英國,俄國又不喫虧,反手就把普魯士賣了……

第五次反法同盟(1809),參與者英國、普魯士(掛機)、奧地利、西班牙叛軍

這次拿破崙開始作死了,硬把自家大哥弄上西班牙王位導致大批法軍陷入「西班牙潰瘍」無法脫身。

奧地利看見有機會就主動進攻,結果拿破崙光速回國。雖然奧軍在阿斯伯恩-埃斯林勝了一次打破了拿破崙不可戰勝的神話,但是隨後在瓦格拉姆又輸了……

不過這次反法同盟有了很大進步,不僅勝了拿破崙一場,而且瓦格拉姆法軍以優勢兵力也只是小勝,證明瞭以奧地利為代表的歐陸各國水平在進步,逐漸追上法國了。

前五次反法「同盟」,第1、2、5次基本上是奧軍在和法軍單挑,第4次是普軍俄軍一個個上,只有第3次俄軍和奧軍實現了主力聯合會戰,但是敗了。英國只起個海上封鎖和背後牽制效果,其他的國家基本都在掛機。前五次反法同盟證明瞭法國的人力、國力、士氣足以打敗奧地利、普魯士、非主場的俄羅斯這樣的強國,單獨一個國家擔當陸軍主力的「同盟」是打不過法國的。

到了第六次、第七次反法同盟的時候,歐陸各國效仿法國進行的軍事改革開始收到成效,俄普奧又堅持聯手並盡量避免給法軍各個擊破的機會,加上大軍團在遠徵俄羅斯中遭受了極為慘重的損失,法軍就再也難以對抗反法同盟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