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另外一个答案,十年前已经有设计界的一些声音提出simple is the best 已经变成simple is bored.繁复化在不少奢侈品里面已经成为风潮,最经典的就是gucci这两三年推出的繁复程度甚至不亚于dg的设计款,克里姆特风格让人心醉,这里围绕著的目的是"美"。

然而,简化繁体字的意义不是为了美,是为了容易使用。

日用商品的简化,当初也是为了工业化而已,真要大量那种九曲十八弯的雕塑装饰的镜子,有几个作坊做得了,几个人买得起?

某些坚持简单为美而否认繁复美的-------Out dated 了。

我说的字体外观繁复是和大块面对比的而不是自己旁边的小格子。

比如左边田更繁复但右边更有设计感。

不好意思正在设计桌面很乱。

用logo简化来举例子简直是偷换概念,logo是为了增加消费者脑中印象的。简化有助于更好的在脑海里留下记忆而不是单单"美观"。但如果你要说简化过更好看的logo个例来说我只能说相当杠了。

而且你那个狼队的最新的logo讲真没前几年的好看,但的确是更容易记了。这里说的是,看著好看,而不是作为logo的实际价值。

"这种说法等于否定了极简主义的价值",至简主义的简单之美和简化繁体字有一分钱关系?

--------------------

作为设计师,去掉文化对比从设计角度来侃一侃。

繁体简体处于同种字形的前提下,繁体为什么多数时间看著好看的原因是:

疏密不一样,产生画面节奏的不一样。

直接画个例子:

这是一个不规则几何图形。

然后给它加几笔。

然后我们再加几笔。

感觉是不是不太一样。线多了,块面就细了,大小不一的块面对比产生不一样的画面节奏。

再看看从热带过度到温带的植物叶子大小变化。

热带枝干直径-叶直径大概1-40

6-1左右。

30到20-1左右。

大多人会发现,热带雨林和温带的银杏树都比中间枝干比不上不下的树好看。

差值越大整体看起来越精致繁复。

随手画太烂。

拿几个名家的对比。

比如,最经典的口字,日字,田字到蒙德里安的经典风格。

日字最大块面和最小块面对比是1-1。田是4-1。蒙德里安就是(数字胡掰)10-1,20-1,30-1,48-1等等等等。

个人最喜欢的一张是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乐"

点线面构成听不到却看得见的节奏。

回到繁体简体对比部分:

华丽的华

无情的块面分割。

块面大小差距越大块面越多,看著越精致好看。

评论也有朋友补充到到对称问题,没错,东和繁体的东,华和华,重心看著就不稳了。

虽然块面比例不能决定一切,但很多农村自建房中西结合在一起看著很土的原因,也有一部分是这些不上不下的块面。

罗马柱混瓦片--------混血来啦。

所以我自己看怪物电影,怪物越大看著画面越可怕越有气势呃!

画一下大概是这样的。

A

B

好像哪个都不可怕。

聪明的你们应该会get到我的意思的。

----------

我不是灵魂画手,我是不走心虚伪画手。

来几张我正经的。


简体字混进了草书写法,草隶混合不搭。


不是全部简体字都难看,也不是全部繁体字都好看。

大部分简体字都是俗字扶正,这种比较有美感,但也有不少是临时造字或者替换得不合理,一点设计感都没有,比如汉、权、鸡的「又」在繁体字都对应不同的字:汉、权、鸡,还有「进「是前鼻音但「井「是后鼻音,同样的还有「邻「。「后「和「后」合并也是个槽点。

繁体字里也有些结构多得过分的字,还谈什么设计感,比如:郁、龟、籉、龋,还有差异太小的「书」和「画」。


这实际上是心理作用。

以前人们还会觉得西方文字更有美感,设计物件时经常要加英文呢。

现在中国发展了,强大了,于是有了文化自信,不像过去对自己民族的文化是鄙视唾骂的态度(比如说汉字是龌龊中世纪茅坑),代表传统文化(仅限中国大陆)的繁体字自然就会受到更多推崇。

至于繁体字为什么能在中国大陆代表传统文化?其实原因正是简化字运动,简化字运动客观上造成了一个效果——现代的东西都是简化字,古代的书籍、牌匾、碑刻等文物则大多都是繁体字,两者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区分。在台湾、香港,繁体字则是不能代表传统文化的,因为他们现代的东西也是繁体字。


记得上大学时候,教密码学的台湾老师曾说:「你们大陆写得简体字很像写书法啊。」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