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面对「点检做」这个谶语,周世宗可谓机关算尽,把一切他认为可能的政治风险全部都排除掉了,建立了一个互相牵制、相对平衡的政治格局。

如果是天下太平时代,这个局面或可维持一段时间,但在天下尚未统一,四方多乱的时候,这个平衡局面十分脆弱。只要战事一起,这个局面注定无法长保,这与五代时期的社会风气有关。

五代时期,如果你是一名普通的禁军士兵,最快的发财致富途径是什么?

与其他时代不一样,在这个「无耻」年代,最快的途径不是上阵打仗,而是拥立一位新的皇帝。

五代时期,53年时间里先后换了14位君主,在每一次政权更迭过程当中,禁军的中下级将士都起著决定性的作用。每一次政变之后,他们都因为自己的拥立之功,获得大量的赏赐。更刺激的是,大军进城的前几天,皇帝一般都会允许士兵们大肆抢劫几天。想一想吧,以前,那些地位低下的屌丝们只能在梦中所看到的金银财宝和贵妇美女,现在都可以合法地将其据为己有。因此,在这个时代的禁军将士,都非常喜欢拥立皇帝,以获取最大的利益。比如后周太祖郭威就是这样,进开封之后,允许士兵大肆抢掠数天。

这样的一种心理基础,就像一捆捆的柴火,一点就燃。但虽有这样的基础,要想真正地造成一种变天的局面,实际上也并不是很容易。

2

通常,要想发动一次兵变,进而成功地推翻原来的统治集团,需要五个条件。

其一,要有一位威望很高的领导者,非如此不足以动员足够多的支持者。

其二,原来的权力格局被现实打破,最高权力突然出现了巨变。如原来的政治强人突然去世(如周世宗柴荣、大臣王朴在一年内都离奇去世),原来的领导人在执政过程中行为狂悖逐渐丧失了臣民的支持(如戈尔巴乔夫等),原来的领导人年龄太大,众人心中十分疑虑等。

其三,兵变必须离首都较近,一旦开始要迅速控制京城。只有这样才能控制住皇帝和大臣,迅速造成巨大的政治影响,进而控制全局。

其四,要有「内重外轻」的政治格局。这一点与上一点密切相关,如果一个国家不是「内重外轻」,即便控制了京城可能也无法最终夺取政权,反而被外地打著「勤王」旗号的政治势力所扑灭。

其五,要通过各种方式鼓动禁军将士们的「热情」。兵变毕竟是犯上作乱、大逆不道的事情,是一条不归路,士兵们要背负巨大的风险。因此必须要通过现实利益或其他方式来激发士兵们的热情,打消其兵变的良心负担,否则有可能中途失败。如前苏联叶利钦动员士兵的时候,就是通过「人人在莫斯科有一套房」来激发大家的热情的。

军心一旦动起来就很难再压制住

要想政变后夺取政权,这五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有乱兵而无大将必败;有大将但士兵造反意志不坚定很可能队伍突然一下子就散了;即便有了其他条件,但如果不能迅速控制首都,控制朝廷和文武大臣,便无法号令全国,甚至可能被对方集中全国力量镇压。

现在,五代时最为英武的领导人在39岁英年早逝了,而在他之前不久,朝廷里威望最高的大臣王朴也突然无疾而终,最高权力出现了巨变。兵变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出现了,这不能不引起许多人的「心思」。

其他的四个条件里,第三、第四个随著周世宗加强集权,增强禁军战斗力的诸多举措也已经形成,实际上只要控制了首都汴京,其他地方基本可以「传檄而定」。

至于兵变的第一个条件,「有威望的大将」此时倒是有好几个,张永德、李重进、赵匡胤、慕容延钊等人都算得上。但在赵普几年的谋划下,最有人望的无疑还是人们心目中「德才兼备、行侠仗义、为政宽仁」的青年将领赵匡胤了。而他,现在恰恰成了禁军名义上的最高统帅,虽然暂时没有统兵权,但一旦打起仗来,估计又将成为实际的统兵大帅。

至此,可以说,兵变的五个条件中已经具备了四个,就差鼓动军心这临场的「一把火」了。

前面我们说五代时期军人这种贪图拥立之功的畸形心理状态。在后周时期,虽然两代帝王都对此洞若观火,但他们在位时间都很短,还是无法扭转这种礼崩乐坏的风气。禁军的将士们很快就在心中开始产生异样的思想,所谓人「心浮动、主少国疑」是也。

3

如何激发士兵们的兵变热情呢?

在赵匡胤陈桥兵变之前,比较成功的案例是后周太祖郭威在澶渊的「黄袍加身」。

950年,郭威修改皇帝的诏书,说皇帝要自己杀死下面的一些将士,群情激奋。将士们愤怒之下推举郭威起兵,以「清君侧」的名义向京城进军。郭威还向众将士许诺攻下汴京后允许士兵们大肆抢掠数日。于是,大军士气高昂,浩浩荡荡地向汴京进发,于七里坡打败皇帝刘承祐的平叛军,刘承祐在出逃中被部下郭允明所杀。郭威军队进城后大肆劫掠,广大将士大发横财,体验了人生前所未有的高潮。

谁也没想到的是,进入汴京的郭威自己竟然没有做皇帝,他似乎真的是要「清君侧」,他让太后出面垂帘听政,然后将帝位让给了另一位刘氏子弟刘赟(yūn,当时刘赟为徐州节度使,刘赟父亲刘崇为河东节度使,此举实际上是要诓他入京,刘赟果然中计),再伪造契丹入侵的消息,率军北上,准备抵御契丹的入侵。

如果你是郭威军中的一名士兵,在发了横财一偿所愿之后,又要跟著他北上抗击契丹入侵,你会怎么想?

广大将士们的心思是一样的,越走越不对劲,越走越觉得忐忑不安,走到澶州的时候,大家都无法忍受下去了。

很明显,在过去的几天里,大家都犯了大逆不道的死罪,只要继续是姓刘的做皇帝,将来就必然会有清算自己的那么一天,所以只能铤而走险,拥立郭大帅做皇帝了,可以说郭威是想不干都不行了。众将士不由分说,将一领黄袍加在郭威身上,郭威就成了皇帝。然后,全军回师汴京,顺利夺取政权,同时除去了最大的政敌(刘赟到宋州时被囚禁,后来被杀)。

这一幕,被曾经的赵匡胤一幕幕看在眼中,记在心里。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这个过程,郭威是怎么动员起禁军中下级将士的怒火的,是怎么将他们的心理一步步控制住的?

郭威长期从军,善于安抚士卒,军中威望无与伦比,这都是他的优势,但并不是说有了这些,禁军士兵们就一定会听他的,跟著他直接反叛。他通过制造谎言欺骗众人,一时使得众人群情激愤,然后通过「清君侧」来树立自己的大义名分,再通过允许抢劫汴京三天来激励士气,等众人杀了皇帝、抢劫了京城之后,算是彻底被逼上了绝路,被绑在了郭威的战车上。

4

现在,历史又到了该重演的时候了,但这一次赵匡胤会怎么干呢?

很简单,也很周密,与10年的郭威兵变差不多。

我们简单梳理一下这个步骤:

①契丹又入侵了(契丹是万年背锅侠)。

②宰相与军权的实际掌握者韩通商议后,派赵匡胤统率大军出征,赵终于获得了梦寐以求的统兵权。

③大军行至陈桥驿,军中的观星权威苗周训散播「天意」,加上之前朝野已经被兵变的传言所笼罩,再加上现场一些人的聒噪,顿时一大群人便浩浩荡荡地走到掌书记赵普那里,说要推举点检做天子,以顺天意。

兵变策划要十分周密,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

④赵普与幕府诸人严厉斥责众将士的错误思想,让大家想都别想这种事,明天继续北上抗敌。

⑤众人迫于赵普等人的声威,退出大帐。在回去的路上,越想越不对劲,越想越觉得那里出问题了,越想越觉得事情很严重,「妈的,我竟然不知不觉中成了反贼!」

⑥众人再次进入大帐,看著赵普与诸位幕僚的眼神已经不一样了,这次没有畏惧,没有退缩,只有一种毅然、决然和隐隐的杀气。

⑦赵普只好同意(也不敢不同意)大家的「提议」,和众人一起去劝赵匡胤。

⑧赵匡胤先是酒醉避开了尴尬的局面,酒醒后也「坚决」不同意背叛大周和周世宗的信任,众人就像十年前一样不由分说,黄袍加身后三呼万岁,算是定了名分。

⑨赵匡胤拗不过,与众人约法三章(善待小皇帝,不杀大臣,不许劫掠)后同意做皇帝,同时许诺给大家赏赐。

⑩赵普迅速派人回汴京联络同党,准备接应。随后大军回击,迅速控制汴京,接受小皇帝的禅让,传檄各地,掌握了政权。

赵普等人筹划十分周密,偏偏漏掉了禅位诏书这个环节,幸亏被另一个有心者所救

整个过程,简单到了极致,周密到了极致,毫不拖泥带水,几乎完美。


.本文为《赵普:救时宰相是怎么炼成的》第8篇。

2.本文全目录为:

履霜:即将推出《赵普:救时宰相是怎么炼成的》?

zhuanlan.zhihu.com
图标

3.赵普身上可学习的地方可谓多矣,在系列文章的最后做了一门课程——《赵普工作法》,共分7小节,主要讲述杨的一些工作思维和工作方法,有兴趣者可移步一观。(千聊搜「履霜」即可,在系列课程中。)

4.迄今为止,已先后研究过多名历史人物(主要有安禄山、司马懿、张璁、杨永泰、郭嘉、杨宇霆等)的性情、思维与策略等情况,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一观:

履霜:履霜重点文章及课程集合(20181212)?

zhuanlan.zhihu.com
图标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