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至少要点开以下几个科技:

1、核聚变发动机。常规的化石燃料发动机因能源密度低的原因,效率低,代价高。核裂变因受限于重元素燃料,也不能大规模使用。

如果核聚变发动机技术成熟且能大量生产,那么可以带动很多人离开,但是技术不成熟或产量有限,就只能带有一部分人了。

此外,能源问题不仅限于飞船动力,更是以后到柯伊伯带的能源。那么远的距离,太阳能的能量已经微乎其微,只能依靠核聚变提供生活生产能源,以及生态系统维护的能源,制作食物的能源。

2、可长久循环小生态系统。目前人类尚无制造可循环很久的生态系统,曾经美国做过几个生物圈I、II试验,均以失败而告终。

在1991至1993年的实验中,由于研究人员发现:生物圈2号的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大气组成比例,无法自行达到平衡;生物圈2号内的水泥建筑物影响到正常的碳循环;多数动植物无法正常生长或生殖,其灭绝的速度比预期的还要快。经广泛讨论,确认「生物圈2号」实验失败,未达到原先设计者的预定目标。

生物圈2号

这证明了在已知的科学技术条件下,人类离开了地球将难以永续生存。同时证明:地球目前仍是人类唯一能依赖与信赖的维生系统。

1996年,巴斯将生物圈2号交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管理与规划未来的走向,做为生态学、环境变迁研究及教学的基地。2011年7月,亚利桑那大学承担生物圈二号的所有权,作为进行科学研究的用途至今。

如果离开地球,一个飞船内的生态应能可循环至少几十年,而这,目前很难很难,基本很难存活。而且生态圈的研究不仅是生物圈,更是食物的来源之一。

太空城生态系统

3、无工质发动机。在太空中,工质推动需要带动很多物质作为速度提供者,这就是目前的火箭发射器,靠尾部抛出工质,带来火箭前进。不仅耗费能源(质量也需要能源提供速度),而且难以前进到更远地方,太空中,物质是稀缺资源。

工质推动需要大量质量用于提供反向动力

因此,无工质推动,或者借助太阳帆加速,不浪费物质,才是未来的方向。

瞎扯淡的无工质引擎,据说有用……

4、完整的工业体系。不仅要运人,设备和工业体系更要运。在一个无大行星的柯伊伯带,如果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维护,飞船的老化、更新将变得不可行,到时候只能越来越坏,最后完蛋。

但是,地球上的工业体系主要是适应地球表面环境的,要想改造为适应低温、低重力的柯伊伯带,还需要很大的研究和实验。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