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的人首先要發願,發菩提心。這個願和菩提心對我們學佛修道會產生不可思議的力量。每個宗教都有不同的發願形式,可見發願對有宗教信仰的人,對修行人是多麼的重要!世俗上有個詞叫「立志」。要想在社會上獲得成功,創一番事業,首先要立志。

何為立志?就是為自己的前程確定方向和目標,無論遇到什麼困難和阻力,都會堅定不移地走下去。在人生的道路上,做任何事情都會遇到困難與挫折,相對而言,做好事困難會少一些,做滿足自己私慾的事,挫折會多一些。在娑婆世界裡,正的力量永遠強過邪的力量。雖然邪的力量會讓眾生迷失,但那是短暫的,正義終究會戰勝邪惡。

一個凡夫不立聖人之志,不發聖人之願,只能永遠懷著凡夫之心,行凡夫之道。相反,如果凡夫立了佛志,發了佛願,那就意味著他的本質起了變化,他的骨子裡已經改變,他的所想所說所做都不再是他本人,而是一個聖人的所想所說所做。佛教有一句話,存佛心,說佛話,做佛事,當下就是佛。

佛和魔的力量是一樣的,只是他們發的心不同,一個是利益眾生,一個是損人利己。損人利己的人終究會被社會淘汰。凈化社會、造福社會的人,終將得到芸芸眾生的愛戴。人與人,人與神,乃至人與佛,表面上是沒有區別的,區別在於內在的本質和思想境界。

佛教有這樣一句話:「自古名山僧佔盡。」山川賦予了寺觀靈性,又以寺觀為靈魂,寺觀則以山川為載體。如果名山大川沒有宗教場所,就意味著它沒有靈魂。那麼寺觀的靈魂又是誰呢?就是寺觀的住持。住持的靈魂又是什麼呢?就是他的菩提心、他的願力、他的道心。如果一個學佛的人沒有發菩提心,沒有道心,他就是一具行屍走肉,一個軀殼而已。

一個有思想,有抱負的人,他內心深處散發出的,都是正面的力量,所以他也會招感正面的力量,好的力量。如果他內在是負面的力量,陰性的力量,同樣,他也會招感負面和陰性的力量。人們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一個人是哪種類型,就會招感同一類型的人。我們佛門裡也一樣,有道心的人自然會走到一起,混飯吃的人也會走到一起。

不怕做不到,就怕不發心。一旦發了心,目標、路線明確了,就要勇往直前,永不回頭地走下去,無論十年二十年,還是三十年五十年,終究會成就。我們出家是一輩子的事,既然出家一輩子,不去努力,要幹什麼呢?有些出家人很空虛,很迷惘。為什麼?因為他無事可做,他沒有發願,沒有志向,所以沒有方向,沒有目標。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不是立一個目標就走一輩子。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我們會有不同的目標。比如三十歲時,我們可能會推翻二十歲時的目標,重新設立一個目標,這是正常的。而有一種人,他二十歲時立的志向一輩子都不改變,不動搖,只是途中所用的方式方法有所改變,最終的目標始終不變。我們學佛修道是為了了生死,成佛,這個志向一輩子都不能改變。

如果我們把一顆佛心存在心裡,把佛的行為體現在我們的行為上,我們就是真正的佛子。一個學佛的人沒有佛心,就不能稱為佛子。除非你懷有一顆佛心,有佛的行為,才是真正的佛子。大家好好思考這個道理——參!!!

內容來源:東華禪寺方丈萬行大和尚開示

萬行大和尚,一位用生命去踐行佛法、用生命去體證生命本源的智者。

15歲信佛、18歲出家、29歲證得生命本源,30歲復建東華禪寺、7年閉關、18年建寺安僧、13部著作、1萬多場開示演講、千萬言著述、18年間向社會捐款捐物數千萬元……

從童真入道、閉關證悟,到建寺安僧、講經說法,歷經三十餘年,總結出一條適合人類證悟本源的解脫之道——《東華禪》

本著普度眾生的使命,萬行大和尚將《東華禪》修行法門無私奉獻,殷切期望天下眾生通過學修《東華禪》融通人生四大關係:我與家庭的關係,我與社會的關係,我與國家的關係,我與自然的關係,從而獲得幸福圓滿的人生。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