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讀誦 《心經》 吧。但要理解它的真正內涵。

以下是:

從「度一切苦厄」說起

—— 非常時期重學《心經》

護法師兄要我講《心經》,以深邃佛智為疫期眾生之倚護,自然欣然受命。唯願尚未接觸佛法的網友也能藉此靜心,了 解佛陀揭示的生命奧秘,從此告別生命中的各種憂悲苦痛,逐步走向自如與解脫。

非常時期,本次學習擬打破常規,從重點說起,然後漸次展開,全面學習。歡迎同修參與,一起修學,迴向給受苦眾生

學習次第安排如下:

一,從度一切苦厄說起

二,怎樣才能照見五蘊皆空

三,對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誤讀

四,為何「諸法空相」

五,為何空中無色......乃至無一切

六,什麼是無智亦無得

七,何為顛倒夢想,何為究竟涅磐

八,努力證真,抵達彼岸

八個專題間會穿插相關名詞解釋。歡迎討論。

一 .從「度一切苦厄」說起

《心經》起首即言,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為何照見五蘊皆空能度一切苦厄?

這得從佛揭示的生命奧秘說起。 幾乎所有的大乘真經都在揭示、闡示這個奧秘: 深藏於色身背後的真如(《四十二章經》表述為靈覺)才是真正的存有,它是不生不滅自在永在的;色身只是它的投影幻化,色身是幻相,色身所見也全是幻相;生死是假象,靈覺是不死 永在的,若沒超出幻界,它就一世世地受身輪轉,生老病死......

當修行人親證真如,瞬間獲悉色身是幻相,色身的五蘊(色受想行識)本質是空時,幻相即刻破局,幻相里的苦厄當然 也就破局了,故經雲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知道都是假的,苦厄困頓自然冰釋......

恰如《金剛經》所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真正存在的是無相、無生無滅、如如不動的靈覺,有相的都是幻相,虛妄不實。就像代碼投影出 3D 影像,影像這邊只 是投影,這邊的生生死死是假的,代碼那邊是沒有影像及其生死病痛的。親證這個,你就不怕生死病痛了,你會拋棄虛 幻去求真修真。

這也是歷代修行人都在做的事兒。

需要注意的是,身相是假有,身相背後的真如(靈覺)是真有(並非頑空見者認為的一切皆無,萬般皆空)。明白這一 點,你會越來越在總體上藐視色身的悲喜得失,生死苦痛,越來越能擺脫色身的慾望強加給你的系縛,並努力通過修真 證真而達致解脫與超越。

當然在你尚未經由修行超出幻界時,健康是修行的基礎,你將不再為生老病死焦慮痛苦,但你也會自然放鬆地為了修行 保持健康。同時,修行與健康又是互為因果的,往往越修行越健康。修行的重要一環 禪定,就能助人打通經絡祛除百 病。

打坐入靜對於強身、提高免疫力極為有效,這是西方醫學也證實了的。 而五戒十善業即善念善行對健康長壽的效果人所皆知。

二 .如何照見五蘊皆空?

照見五蘊皆空是形象表達,真正含義是證入實相,也就是通常說的證道。證道時真如現前,行者因而從幻相里大夢初醒,頓時獲悉生命真諦:色身是幻相,五蘊皆為空,色身之外另有高明——它無形無相,不生不滅,自在永在。它才是真正的存有。

那怎樣才能證入實相呢?

經雲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般若本意是智慧,在佛法里指大覺智,即照破宇宙生命實相的佛智。波羅蜜多意為 「度」, 「到彼岸」,亦即渡過生死幻 海到達真常彼岸。

行深度的 「大覺到彼岸」,指的是深入的禪定,因為佛從來講的、一再強調的都是 「不經禪定,無有智慧」, 「以戒資定, 由定發慧」。

為何這個智慧必須由定才能發出呢? 因為此智非人智,而是佛智。再高的智商再大的天才也無法依靠思維演繹思索推敲抵達,必須經由禪定發出,亦即必須「能所雙亡」,完全停止八識的執取演繹,無念無著無動無搖,才有可能在因緣成熟時(福德資糧等備齊的前提下), 「靜極生覺」,真如現前,驀然照見諸法實相,獲得此 「證真破幻」的無上智慧。

所以,這裡有兩個條件,一是直接條件,即在深度的禪定中由定發慧。二是間接條件,即福德資糧備齊。而備齊福德資糧,則需要在五戒十善業的基礎上修好六度的前四度。

佛教大家修菩薩道的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光修禪定,德行不好,肯定無法由定發慧。必須前四度也修得好,積累足夠的福德資糧,才有可能在禪定時靜極生覺,證入實相。

同樣,光是五戒十善業,福德資糧足,不修禪定,也無法證得實相。

《心經》闡述的是般若經的核心要義,只有兩百多字,不可能展開宣示如何照見五蘊皆空,但是其他如《菩薩道樹經》《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海意菩薩所問凈印法門經》等大乘經典都非常具體詳盡地講述了證道的方法與途徑。我們以上所述都是從這些經典里歸納出來的。建議有心修學的同修進一步研讀相關經典。

三.對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誤讀

經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說的是色和空沒有差異,空和色也沒有差異。為何?因為色(物質,包括眾生的身體)其實是幻 相,或者說是表現為「物質」的影像,它貌似有,其實本質是空無。就像夜裡做夢,見到某人某事某物,夢中覺得千真 萬確具體可感,醒來方知原來不過黃梁一夢,夢中的一切並沒有真正發生,真正存在。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則是說,色就是空,因為本質是空(無相);空就是色,因為在幻界,這個無相的本質又表現(幻 化投影)為色(有相的 「物質」),雖然表現為色,但本質還是空(無相)。

這四句經文常常被誤讀,請特別留意。不少人,包括一些大咖,常常望文生義解為 色是空,空也是色,空有不二,所 以一切照舊,該幹嘛還幹嘛,認假作真也就順理成章。 其實佛說的空有不二,說的是在此岸,說空說有本質都是空;在彼岸,並無空有之分別,只有如如不動、無相無別的靈 覺,或稱一真法界。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說空有不二,而非有人誤解的有是空,空也是有,所以該貪照貪,該嗔照嗔,一 切照舊。

這個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空有不二,揭示的是生命實相,即,有相的其實是假有,本質是空(無相),無相的本質(真 如,或稱靈覺)才是有相事物背後真正的存有。人們應該破幻即真,借假修真,而不應該沉迷在幻相中不能自拔,並因 而導致永無休止的輪迴,一世世地受盡生老病死的苦痛,甚至很大的概率會因無明作惡而陷入下三道的可怕境遇。 只有經由修行破幻即真,才能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亦即徹底脫離現象界(幻界),回到一真法界。 這也就是佛法常說的「解脫」二字的真正含義。

四.為何諸法空相?

經雲: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諸法空相說的是此岸有相的萬事萬物是假是空。也就是說,所有生生滅滅、此起彼伏的萬象,其實是幻相,它並沒有真 的生起和滅去,增加或減少。所有的生滅起伏只是假象,如水中月鏡中像,其本質為空。 而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說的是現象背後的本質,即投影出現象界的本源——它是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 不減的。這說的是此岸諸法背後的實質,即彼岸真如的 「性狀」。因為此岸萬象是彼岸真如或直接或間接的投影,故此 岸萬象本質與彼岸真如相同,即本質上是如如不動,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的。

這段經文容易誤讀的地方,在於世人往往不知 「不生不滅」等指的是幻相背後的本源、本質,而以現象界(幻相)的生 生滅滅起起落落來質疑、亂解,從而導致各種疑惑和誤讀。

須知: 彼岸的真如(本質)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此岸的幻相(現象)生生滅滅垢垢凈凈增增減減。雖然此岸活色聲香 死去活來起伏不定,但因它只是彼岸真如的投影幻化,故本質仍與彼岸同,仍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凈...... 這就是為何諸法空相。

以下我們引《四十二章經》來幫助理解: 「佛言:觀天地,念非常。觀世界,念非常。觀靈覺,即菩提。如是知識,得道疾矣!」

為何 「觀靈覺,即菩提」?因為彼岸真如就是靈覺(不同的譯師翻譯時用的名相不同),靈覺才是真正的存有!色身只 是它的影像而已,而且這影像還是幻相! 被箍在色身里的眾生很難用理智去推導、理解這個,須實證才能真正洞悉,真正抵達。 當然有緣佛子經由佛陀正法累世教誨、熏習,也能或深或淺程度不一地理解領受。 所以,讀經聽經(當然前提是聽到正確的導讀)以及廣行六度都是非常重要的,必須經由這些步驟累世修行,才能越來 越深入理解佛法,越來越接近生命真相,直至有一天親證實相,恍然大悟。

五. 為何空中無色,無一切......

經雲: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本經的空有兩層意思,一層是空無、無有,另一層是無相之存有。此處的空是後者,即無相之存有,也就是真如,或稱 靈覺、本覺、妙明真心、如來藏、一真法界等。

現在,我們已知現象界其實是本質的投影,現象界形形色色,此起彼伏,生生不息,但這些其實都是幻相。就本質而 言,或者說在本質那邊,即彼岸,既沒有真的色受想行識這五蘊,也沒有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既沒有色聲香味觸法這 六塵,也沒有眼界乃至意識界等十八界。亦即 沒有眾生的色身及其意識。而沒有眾生就沒有眾生的無明,沒有無明, 也就沒有無明的結束,乃至沒有(生)老(病)死,也沒有(生)老(病)死的結束等。

有人讀到這裡往往非常困惑,明明有眾生有五蘊十八界,有生老病死等等,為何說空中無色乃至無一切呢?

我們只需明白,所有的色相,即所有有相的事物,都不是真有,而是假有、是投影幻相,恰如水中月鏡中像,而真正的存有,即投影出有相事物的本源,真如,是無形無相,無生無滅,無二無別,無起無作的,它只是萬千同體,一切即一,如如不動,自在永在。

這也是《道德經》說的 「無生有」之無。換句話說,能緣生出有相事物的無,是無相,而非真的空無——敬請謹記:是 無相,而非空無!

總之,五蘊十八界、眾生及眾生的無明、色身的生老病死等都是虛幻假相,在究竟的意義上說,並不真的存在這一切。 真正存在的只是這一切背後的本源: 真如(亦稱一真法界)。此岸的一切,包括無明與生死都是幻相,或者說只是靈識 作的立體大夢,是它的一連串幻覺而已,無論它多麼活色生香,具體可感,其本質都是空,都是子虛烏有。

當然,除非曾經累世信佛,聽佛教誨,慧根深厚,或者其他宗教的修行人,如真正的道家弟子,一般人是很難信解這個 的,因為, 「只緣身在此山中」。

六.什麼是無智亦無得

經雲: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 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

這裡用苦集滅道即四聖諦指代佛法,智與得也是指修行後所獲得的智慧、成果等。

經文意為:在真正的存有 即一真法界里,既無物質、眾生(具象的)、十八界等,也無佛法和修行後的智慧和成果。 同時,眾生修行所獲得的也是本來就有的(靈覺,即佛性、真如人人本有),只是無始以來被厚厚的塵垢覆蓋住了,現 在經由修行親證後發顯出來而已,故曰無得——無須從外獲得。 須注意這說的都是證道後的光景,非未證即可無取無舍,無修無證。

此處也常常被誤讀,不少人望文生義,解成一切皆空,既無佛法,也無智無得,徹底看空不用修不用學就是覺悟。 其實經文的含義是,既使是佛法,也僅僅存在此岸。此岸需要它來破無明渡生死苦海,而一旦抵達彼岸,你就會知道, 那裡沒有、也不需要苦集滅道,不需要 、也無所謂智與得。

「無智無得」以及其他經典里 「無修無證」「無縛無解」等表述多被誤解為不用修證,徹底看空即是最高智慧(這也是少 數僧人敢破戒作惡的原因——墮頑空見)其實無縛無解 無取無舍等說的都是彼岸真如的性狀,即在本質那邊,既無色 身也無意識(只有靈覺),當然無所謂縛解,取捨,智得,但在未修出之前,我們尚在現象界,有幻身幻識,仍在縛在 系,不但需要修證,且需趁有人身精進修行,以期克證實相。 只有親證真如,洞穿實相,才是真正到達彼岸,獲悉彼岸原來無相無別 無識無智 無縛無解 也無所謂此岸彼岸,才能 真超三界不再輪迴。

若只看空,未親證,並未真解脫,仍在生死幻海中。

若墮頑空見,有意無意地謗正法亂作為,破戒作惡,傷人慧命,此生終了,將隨業力下墜,前路遙遙,難有出期......

七.什麼是顛倒夢想,什麼是究竟涅磐

經雲: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

菩薩證真破幻獲得大覺智,自然心無掛礙,無掛礙就無有恐怖,不再顛倒夢想了。

何為顛倒夢想?

世間人除了親證實相、幻相破局者(證悟的覺者),以及聽佛教誨後明白實相、知空知幻並致力於修行超出者(理悟的佛子),其餘多數都不知不信此身是幻此間是幻,都是始終認假作真顛倒夢想的。

就象大家玩的電子遊戲,遊戲里的角色根本不知自己是虛擬的、是假的,也像電影里的角色,完全不察自己只是被拍攝出來的影像而已,還以為自我以及自身的境遇千真萬確。人們既不知色身是假,色身背後的真如才是真的,也不知真如是不死永在的,生生死死只是幻相,所以非常較真非常努力地在為此身此生的名利權勢熙熙攘攘,孜孜以求,掙扎經營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方才「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是,已經晚了。

顛倒者,認假作真也。夢想者,幻中求幻也。 而一旦真如現前,幻相即刻破局,沉沉大夢驟醒,菩薩行者就抵達彼岸,究竟涅槃了。

究竟即徹底之義,涅槃在大乘佛法里是滅苦。親證實相 不再無明就沒有苦了,也就是涅槃。即使色身還在幻界的生死海中,也已滅苦。因為不會再為幻界的利害得失所奴役所逼惱了,故曰生死即涅槃。

生死即涅磐之義如上述,但卻常常被誤解為無需經由修行證真破幻,生死本身就是涅槃。所以貪嗔痴繼續合理。顛倒夢想照樣推進。

這顯然是謬誤。不可不察。

八.努力證真,抵達彼岸。

經雲: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 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兩百多字的《心經》概括了全部般若經的核心要義,般若波羅蜜多咒又提煉了《心經》的精髓。

這精髓昭示眾生到彼岸去。因為此岸是幻相,是假是空,若沉緬幻相,則永遠生生死死,空受輪迴。而彼岸無相無別,無生無滅,自在永在。證真破幻即可覺醒即達彼岸即得解脫。

如何才能達成目標呢?

本經因為闡述的是般若經的核心要義,不可能展開細說,但是其他大量的經典都詳盡地指示了修行、抵達的路徑。

可以說,幾乎所有的大乘真經,除了從各種角度、以各式譬喻揭示宇宙生命實相外,都在宣示闡明如何借假修真,成就佛道。

約略說之,即:小乘修三學(戒定慧),大乘行六度。

詳細闡述,則有三脫門,四攝法,五根五力,六波羅蜜,七覺支,八正道,九住心,菩薩十力等內容。

《菩薩道樹經》更明示了修行的五個階段:

一 發菩提心。即發心要覺悟、要從夢幻中醒來。

二 行六度。發心後廣行六事: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三 證無生法忍:常行六不計以克證無生(實證到沒有真的生也沒有真的死,生死只是幻相)。不計有身。不計有人。不計有壽。不計有形。不計無有。不計常有。

四 修六力以成佛:一身力。二口力。三意力。四神足力。五道力。六慧力。

五 成佛後住於六法。一者十力。二者四無所畏。三者十八不共法。四者大悲。五者一切無能見佛頂者。六者有三十二大人之相。

《華嚴經》則昭示了成佛路上的各個階位:

十住位、十行位、十迴向位、十地、等覺、妙覺。

尤其 「十地品」中對菩薩登地後的每一地修行都有明確詳盡的闡述,而《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海意菩薩所問 凈印法門經》等經典亦可謂修行寶典。佛子們依之精進實修,累世用功,即可步步增進,地地提升,直至最終圓滿成佛。

這裡,提請有緣同修在如法修習時特別注意幾個關鍵節點。

一是積累福德資糧,這是必備的基礎。也就是五戒十善業要修得好。不是為了得人天福報,而是只有在福德資糧備齊的前提下,禪定時才有可能靜極生覺,證入實相。

修到起心動念皆是善了,福德資糧就差不多備齊了。

二是三輪體空行六度。不應著相,也不應偏行一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每一度都應修都應行。只觀空、只調心、或只念佛、只持咒都不完整。既不符合佛說,也不容易證得。

三是應高度重視禪定。 「以戒資定,由定發慧」, 「不經禪定,無有智慧」,佛的這些教誨都是經驗之談,不應 拋諸腦後。須知只有禪定能夠在因緣成熟時 「靜極生覺」,證入實相,而且也只有長期的禪定能夠逐步轉化色身(無論 實證前還是實證後)。有條件在一定時間段里閉關修定最好,沒有的話,在六度萬行的同時,堅持每天早晚坐禪,既是 行者應有的日課,也能確保靜心強身,增長定力和智慧,且可避免老來病痛,壽盡時得以無疾而終,如願往生相應凈土。

「若人壽百歲,不見不死道,不如生一日,得見不死道」——佛法早就明確揭示了生命實相、宇宙奧秘,也完滿 鋪就了抵達彼岸、自在永在的修行之路,端看人們有無慧根福報,能否信解踐行了。

阿彌陀佛


那就看《心經》吧。照見五蘊皆空,這就是觀修,如是照見,就會讓人開悟。這是觀世音菩薩所修的般若三昧,最終達到究竟涅槃。肯定值得你一生讀誦。

但《心經》是般若法門經典,般若法門的修行還是要努力的。


最究竟之一的佛經:《圓覺經》


你就這麼短短一句,暴露出劣根人的普遍(醜陋)面目,一覽無餘!

第一。心意狹劣,一生只想修一門法。

第二。思惟奉行太難,反覆讀誦可以。

第三。目標不高,開悟就行。

第四。法不能差,必須最上乘的,最究竟的。

你比別人好的,就是沒來問我要白話文!

好吧!滿足你的意願,給你一個四句偈,內容既短,又可以反覆讀誦,還能最上乘最究竟,而且佛說了鈍根人合適。我自己也從這個四句偈上證入般若性光明海。


舍利弗言。

不可思議。如來常以如實而化眾生如是實義。多文廣義。利根眾生乃可修之。鈍根眾生難以措意。云何方便令彼鈍根得入是諦。

佛言。

令彼鈍根受持一四句偈。即入實諦。一切佛法。攝在一四偈中。

舍利弗言。

云何一四句偈。願為說之。

於是尊者。而說偈言

因緣所生義 是義滅非生

滅諸生滅義 是義生非滅

爾時大眾。聞說是偈。僉大歡喜。皆得滅生滅。生般若性空智海。


既然要說個「最」,而且還要最最最。

這本身就著在凡塵上。

正就是分別,依分別而立世界,還想依分別而得究竟?

所以,與其言最,不如自究因地。

因地不真,果招迂曲的那個因地。

不過,能擇善法欲增上,讚歎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