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举国之力战争并非易事,背后很多东西拖后腿,不能占到甚么便宜。当时一百年前的连串战争历史,也告诉了他们。

淝水之战,东晋太元八年(前秦建元十九年)(公元383年),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前秦此战元气大伤,苻坚于两年后被羌族姚苌所杀,各族纷纷独立,中国北方重新陷入分裂混乱之局,先后成立了十国。那么为何东晋不趁机消灭前秦?

画作描绘淝水之战 (网上图片)

回顾淝水之战前的官渡之战以及赤壁之战,性质其实都相似。官渡之战是袁绍要灭曹操,曹操官渡之战只是击退袁绍,袁绍元气仍在,能回到根据地休养生息,卷土重来,官渡之战后曹操也没有追击袁绍,因为自己也要喘气喘几年。

至于赤壁之战同样情况,当年曹操要趁不战而得荆州之威乘胜直下江南,消灭刘备和孙权。结果,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只是保住自己,没被曹操消灭,并没有完全改变敌我实力对比情况。所以,赤壁之战结束后,刘备和孙权也只是占领一些能占领之地,并没有深入追击。

影视中的赤壁之战 (网上图片)

淝水之战与官渡及赤壁情况一样。前秦举全国之力想要一举消灭东晋,统一全国。按照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的说法,苻坚甚至连兵力配置和部署,也完全是和西晋灭东吴一样,要建立统一政权架势。淝水之战结果,只是东晋击退前秦,保住自己不被消灭,远远谈不上追击消灭前秦。

从东晋方面来说,门阀政治已经尾大难掉,皇权实际上成了门阀政治的装饰品。重要将领及权臣桓温占据了长江中游,居上游之势,对东晋中央威胁比前秦大得多。虽然淝水之战中,桓温也派了一小支军队到建康支援朝廷作战,当时当政的谢安心里最清楚,桓温实际上靠不住。

近代画家傅抱石的《东山捷报图卷》,描绘淝水之战时,谢安镇静弈棋故事 (网上图片)

苻坚摆出与西晋灭吴之战一样姿态,在长江上游和中游也驻有重兵进攻,桓温方面也非常紧张,也准备大战,并没有太多余力支援处在下游的朝廷。只是因为前秦军队不同战线之间协同有问题,所以,下游打了败仗,荆州那边还没有打起来。

所以,从东晋方面来说,这时候内部其实也是权力斗争错综复杂,各怀心思,并不是齐心协议一直对敌。与其说朝廷和桓温分别应付前秦军队是在保护朝廷,不如说是在保护自己的地盘,以免失去根据地。东晋投入淝水之战的军队总数约八万人,但其中的骨干是谢玄从北方流民中招募组建的北府兵。

从前秦方面来说,虽然已经完成了北方的统一,但内部不同族群也是明争暗斗。无论是被前秦吞并的鲜卑慕容氏,还是羌族姚苌,实际上都在等待机会摆脱前秦控制。所以,淝水之战中,前秦号称全军上百万人,实际到前线并和东晋军队作战只有十多万,也就是前秦的主体民族氐族组成的军队。

画作描绘淝水之战 (网上图片)

至于姚苌率领的十多万军队,在荆州和建康的中间地带,本作为机动部队使用,但前秦军队在下游战败,姚苌并非马上率军驰援,而是先后撤,保证自己军队安全。苻坚当然心知肚明,所以淝水之战后,苻坚并没有去兵力更强的姚苌军中,而是直接撤退。这也是在淝水之战后,前秦迅速瓦解的原因。

这时,如果东晋军队此时乘胜追击,发起北伐,结果可能完全不同,因为已经接近前线并没有投入淝水之战的前秦各部军队,应该会马上迎击晋军。这和东吴与蜀汉的夷陵之战的结果一样。吴军击败蜀军,刘备后撤白帝城后,吴军追击下并没占到甚么便宜。

前秦在淝水之战后的迅速崩溃,确实让东晋朝廷上下掀起一股议论北伐的热潮。但最终出兵北伐的并非下游的朝廷,而是上游的桓温,他更多只是为了给自己找回一些面子,是一个服从于他与东晋朝廷之间的政治斗争需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