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称「勒热夫-瑟乔夫卡」的战役,从1942年1月到1943年3月,围绕勒热夫、瑟乔夫卡和维亚济马一线反复争夺的一系列战役,是二战时期非常有名的战役。

此战,4:1的苏德伤亡比,铸就了一个历史名词「勒热夫绞肉机」,史称苏军元帅朱可夫少有的败绩(此役时为大将军衔),但此战却成就了以打防御战出名,到处替希特勒充当救火兵的德国陆军元帅莫德尔(此役时军衔为陆军上将)。

自1942年1月,德军在莫斯科战役溃败,形成了勒热夫突出部开始,到1943年3月,苏军撤出这一突出部为止,共发生了4次主要的苏军进攻战役。

其中,在4次大规模的进攻行动间隙,苏军小规模的进攻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包括德军惨遭失败的旋风行动等。

战役结束时,苏军累计阵亡就高达62万余人,受伤人数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15万余人,可见战役规模之大,人员战损之严重,此战最终胜利者当然是德国国防军了。

勒热夫,位居苏联中南部,距离莫斯科不到200公里,德国防军第9集团军盘踞在东西宽不足100公里、南北长150公里的勒热夫突出部,似一把斜插进莫斯科防线的锋利匕首,让苏军如芒在背,必须除掉而后快。

由于第9集团军在勒热夫突出部的存在,苏军不得不在莫斯科一线保持百万大军严阵以待,因此无法增援乌克兰,有利于德军在南线的攻势。

1942年11月25日,苏联加里宁方面军第22、第41集团军已出击勒热夫突出部的西部,科涅夫的西方面军第20、第31集团军则攻击勒热夫突出部的东部。

由第6坦克军以及第2近卫骑兵军组成的第二攻击梯队向纵深挺进,试图切断莫德尔第9集团军的生命线勒热夫-维亚兹玛铁路。

紧要关头,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克卢格元帅派来的援兵到了,缓解了莫德尔兵源紧缺的困境,莫德尔可以从容指挥6个装甲师与2个摩托化师来抗击朱可夫的进攻。

但德军第9装甲师迅速封堵了突破口,并插入苏军的阵地,造成苏军一片混乱,继而直接溃退。

朱可夫不甘心失败,命令第41、第22两个集团军沿勒热夫突出部左翼击穿了贝里以南的德军前沿防线,但是德军第41摩托化步兵军果断挡住了苏军向德军防御纵深突进的去路,且还得到大德意志装甲掷弹兵师的有力增援,很快苏军所有的攻击线路都被封死了。

勒热夫突出部战役,苏军完败德军获胜,随即,被苏军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中全歼德军保罗斯元帅第6集团军的胜利所掩盖,且由于苏军在「火星行动」中累计的重大伤亡,这战也被称为「勒热夫绞肉机」。


单就这场战役而言,无疑胜利者是德军,他们成功了守住了这个突出部并重创了进攻的苏军,苏军的损失在50万人以上,德军的损失在4万人左右。但是从战略上来看苏联无疑是胜利的一方,无论是处于有意还是无意,他们确实牵制住了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和相当一部分的战略预备队,使其无力增援已经陷入绝境的南翼德军,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对于防守一方而言,这些伸出主防线以外的突出部本就是易攻难守的「软肋」,不仅增加了防线的长度,而且极易遭到两翼的合围,使防御能力大大降低。对于1942年处于战略防御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而言,最好的选择就是放弃这个突出部,拉直防线以改善防线的态势,这样德军的防线不仅更加坚固而且还可以节省出相当数量兵力用于重作战役预备队。不过希特勒不愿意这么做,在他看来德军在南翼的胜利将指日可待,介时如果苏联仍旧不投降,那么他将继续发起对莫斯科的进攻,而勒热夫突出部作为一个理想的进攻出发地必须予以坚守。希特勒的考虑不无道理,但是即便是最有利的情况下德军重启莫斯科的攻势也要到1943年,且中央集团军群的兵力本就不充裕,坚守这个对未来局势有著重要意义的突出部显然不合时宜,尤其在南翼德军的正苦于兵力的不足而陷入严重危机之际。

为了守卫勒热夫突出部,陆军总司令部和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先后将5个装甲师和1个步兵师派向了这里以加强防御,而对于南翼被包围于斯大林格勒的第6集团军却仅仅得到了2个完整的装甲师和一些步兵师,这点兵力无法救出第6集团军。也就是说对于东线德军来说,守住勒热夫突出部的代价就是牺牲了斯大林格勒的德军第6集团军,更大的说就是牺牲了德军整个1942年的进攻成果,这一代价是否过于巨大!

当然了还有的观点认为就算德军及时的放弃勒热夫突出部将节省出来的兵力派往南翼,那么当面完成进攻任务的苏军也可以迅速将兵力转移到南翼去,这样德军增加的兵力的优势还是会被苏军增加的兵力而抵消,德军还是无法挽回南翼的失败!不可否认这样的可能是存在的,但是以苏军最高统帅部的一贯的做法,如果苏军在勒热夫突出部取得胜利,那么极有可能是继续发起进攻以扩大胜利,几乎不可能会嘎然而止将大量兵力调往南翼。相反德军在缩短防线后将使中央集团军群重获自由,依靠自身节省出来的兵力基本可以顶住苏军的进攻,这样陆军总司令的装甲预备队就可以及时的派往南翼,最少不少于3个装甲师,如果一开始德军能集结5个装甲师的解围部队,那么基本可以肯定会救出第6集团军,虽然南翼德军不可避免的还是要进行全线的撤退,但是绝不会出现后来那样的崩溃局面,也不会损失掉一整个集团军。从这一点来看,勒热夫突出部战役让德军在战略上完全陷入被动,他们没能在决定性的战场上取得胜利,在南翼惨败后不久德军也主动放弃了勒热夫突出部,这更加证明德军在这里的坚守是毫无战略意义的!


德军赢了,但事实上,德军过于牵制在这里,整体上看,苏军赢了。

勒热夫战役,苏军是用一种及其丢人的方式输掉了战斗,但是呢,间接换来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全面胜利。

勒热夫战役其实是朱可夫很罕见的惨败,实际上,战斗中苏军占尽优势,结果,愣是没打下来。苏军三面合围德军,发动火星行动的同时,斯大林格勒那边苏军也开始了反攻行动。这个时候,如果放弃勒热夫,全力增援斯大林格勒,德军的战局很可能不一样。

德军有很多次机会能够从勒热夫全身而退,但这个地方可以作为进攻莫斯科的前哨,希特勒始终不肯放弃勒热夫。而斯大林格勒的德军这个时候最需要的就是支援,但是,德军绝大多数支援都跑勒热夫去了。在勒热夫,苏军用数倍的兵力惨败德军,一仗其实成就了莫德尔。

整个勒热夫战役其实打了好久,德军的重兵都被拖在了勒热夫,最需要支援的斯大林格勒没能得到支援,间接导致第六集团军覆灭。而且,这一仗,德军的很多精锐消耗在了里面,虽说苏军伤亡也是极其惨重,但是德军损失也不小,他们损失的可都是精英啊,很难得的精英。

勒热夫的战斗,德军虽说是赢的光辉夺目,但是有点得不偿失。


这个战役全称「勒热夫-瑟乔夫卡」的战役,时间从1942年1月到1943年3月,包括勒热夫、瑟乔夫卡和维亚济马一线反复争夺的一系列战役,这个战役在许多战史上相当有名,反复被提及,号称:非常有名的战役之一,有所谓勒热夫绞肉机之称。

但是这个战役存在不少问题,有点夸大其词了,许多资料都是一面之词,如果对比的话,所谓苏军投入重兵之说,不成立,苏军实际投入兵力远没有德军所认为的那么多。

从结果说,德国取得战役胜利,但是战略上输掉了。

从战役上说,德军守住了勒热夫突出,但是这是一次防御作战,没能达到成建制歼灭苏军的目标,所谓苏军累计阵亡就高达62万余人,受伤115万余人,这个说法严重夸大了,实际上,苏军在这方面上没有重兵集团。有关战史的许多内容有点吹嘘德军的意思,苏军方面的资料压根没有采用,许多计算也有问题,按编制计算苏军的兵力,而不是按苏军的实际状态来计算,压根相关资料。

对德军来说,胜利含水太大,只能说苏军撞到了德军防线上,没能实现突破,德军没能达到歼灭苏军主力的目标。

在战略上,德军输得很惨了,一是,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和相当数量的战略预备队被投入到死守突击部中,即没有能南下增援陷入绝境的南翼德军,二是,没能牵制住苏军的行动。

这样苏军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没有受到影响了。即可以让大量部队南下参加斯大林格勒战役,又把德军预备役牵制住了,从这一点来看,勒热夫突出部战役实际成了一场消耗战,对德军意义过于负面了。


仅从战役本身来看赢的是德军。勒热夫突出部战役,全称勒热夫―瑟乔夫卡战役,发生在第二次大战苏德会战,两军为了争夺勒热夫、瑟乔夫卡、维亚济马一线进行的一系列攻防战,双方反复争夺拉锯,死磕这一块突出部。

持续了一年多,苏军一共投入兵力数百万人次,伤亡接近两百万,近4:1的苏德伤亡比,见证了一场远比凡尔登索姆河绞肉机更为惨烈的战役――勒热夫绞肉机。

莫斯科战役之前,德军一直处于攻势,步步紧逼,但随著莫斯科城下战败,德军战线全线后退,勒热夫突出部就成为了中央集团军群的最前线,由于此地距离莫斯科只有150公里,对苏军而言犹如一把匕首随时会插进莫斯科的胸膛,如鲠在喉不除不快。对德军而言,此地可以作为再度进攻莫斯科的桥头堡。于是自1942年1月到1943年3月此地战火不绝,数十万人级规模就有四次,小型的战斗战役更是数不胜数,最为有名的是第三次勒热夫战役――即火星行动。

为了彻底歼灭第九集团军,攻占勒热夫地区,进而击破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从而彻底扭转苏德战略态势,苏军可谓下了血本,投入两个方面军共七个集团军,兵力达到190万,火炮两万多门,坦克3300辆,飞机超过一千架,从三个方向同时向勒热夫发起全面的向心攻势,企图一战而克。

然而朱可夫很显然低估了他的对手――防御雄狮莫德尔以及他的第九集团军。德军依靠对地形的熟悉,建立了星罗密布的据点,对苏军进行层层阻击节节抵抗,不断消耗苏军的锐气,并依靠交叉火力网对苏军士兵进行不断的射杀,与此同时,莫德尔得到了中央集团军群及时有力的支援――五个装甲师和一个摩步师。一方是锐气已失强弩之末的苏军,一边是得到大量生力军的德军第九集团军,经过20天的激战,苏军伤亡超过七十万,损失坦克1800辆,德军伤亡据说只有四万。勒热夫战役是防御雄狮莫德尔的成名战,单论此战,毫无疑问胜利者是德军

,但是勒热夫三面接敌,早晚必失,在南方集团军群急缺兵力的情况下固守此地,毫无疑问是并不明智。最终斯大林格勒城下德军战败,苏军夺取战略主动权,德军被迫撤出勒热夫。德军赢了战役,却败了战略。


单单战局而言。苏军残败。

战略上却是扭转局势的关键顺利


战术上德国赢了 战略上德国输了 如果不是勒热夫牵制了德国有限的后备军和装备 斯大林格勒就难说了 如果攻下斯大林格勒 那高加索就危险了 没有石油 那战争还怎么进行


当然是德军,莫德尔以阵亡4万击毙击伤俘虏苏军75万,朱可夫最大的惨败,德军保住了勒热夫突出部,可以说是绝地反击,当时的德军第九集团军只有25万人,朱可夫有190万人,可见莫德尔元帅有多厉害。


德军赢了战役,苏军赢了战略


历史已作出评判。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