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制服了禁军这头最具威胁性的怪兽之后,另一头怪兽,也是长久性的隐患——地方节度使也成为赵匡胤与赵普的削弱、打击目标。

节度使开始设立于唐睿宗景云年间,但是节度使真正掌握大权,形成气候,成为一种政治制度,并最终形成一种政治上的毒瘤,则是在唐玄宗执政期间,尤其是宰相李林甫执政的19年间。李林甫任用胡人为帅,纵容边疆节度使养成自己的军中独立王国,最终酿成安史之乱的大祸。

以节度使为首的地方军政利益集团一旦形成,虽然还需要中央的支持,但已经有了强烈的自我发展的动能与惯性。中央政府,面对这个威胁,虽然也有抑制和打压其势力的愿望,但是需要依仗他们的势力去平息叛乱,一时之间「按下葫芦浮起瓢」。从安史之乱到之后100多年里,中央政府与地方藩镇之间的这种格局一直持续著,谁也灭不了谁,谁都需要对方(藩镇需要中央提供合法性,中央需要藩镇出力干活),直到朱全忠这么一个趁著黄巢之乱占有十个藩镇的超级势力出现,最终灭了唐朝。

朱温的出现也不容易,是他个人才能与时势的结合

针对藩镇的祸患,当时的有识之士并不是没有看到它的害处,也想将其解决,只是有心无力罢了。唐宪宗元和年间,朝廷平息地方节度使叛乱,虽然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也是以忠于朝廷的藩镇攻击叛乱的藩镇。之后,横海军节度乌重胤上书要求削弱节度使的权力,罢免各州镇将,将地方大权交给刺史,以解决藩镇问题,并率先做了模范,在横海军试行。唐宪宗虽然下诏褒奖他的忠心勉励他执行,同时下发各地要求实行,但这只是乌重胤个人的一种高风亮节,其他地方节度使都是阳奉阴违,「先执行著看看」,等唐宪宗突然暴毙,河朔复叛,一切又都恢复了原样。

到后来,藩镇之间互相勾连,形成一种利益同盟,这种关系一时之间谁也无力独自破解。对这种畸形的关系,宋太宗赵光义曾经回忆说:「前代武臣,难为防制,苟欲移徙,必先发兵备御,然后降诏。若恩泽姑息,稍似未遍,则四方藩镇,如群犬交吠。」

对这种局面,后人简直难以想像

到五代时期,随著中央政权一次次轮替,各个政权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在加强中央集权的路上,做出了努力。这些努力主要有:

①禁军与藩镇军队互相对调,禁军进驻地方,藩镇军队屯驻外地,在某一地区形成一种犬牙交错、互不统属的状况,而同一支军队则分为多个部分分驻各地。

②节度使的互相调动。为防止这些人在一个地方长期掌握军权形成势力,各镇节度使频繁调动,长则四、五年,一般一、二年,短则数月就要对他们进行移动。

③分割藩镇的地盘,建立支郡「直属京」。昭义、护国、魏博、宣武等著名的大镇都被分割为几个小镇,有效削弱了其势力。

④在各个节度使的辖区,选择骁勇善战的兵士进入禁军。此举相当于公开告诉藩镇,你们的兵员素质已经不如中央,不要再生叛逆之心了。这个措施在周世宗时期曾经实行过,产生了非常好的效应,赵匡胤即位后重新执行,有效的打击了地方节度使的信心。

⑤拆除地方城防工事,唐庄宗同光2年曾经实行过。

⑥在地方行政方面,限制地方节度使举荐州县官的人数,对节度使主要幕僚的权力也作了限制。节度使的幕僚可谓节度使的重要助手,对幕僚进行限制,可以说有效限制了他们爪牙。

⑦征收两税,收回财权。

(以上内容来源于张其凡《赵普评传》)

到后来,虽然地方藩镇对中央的影响力已大为降低,已无力独自力抗中央,但是仍然保有很大的权力。他们在地方上作威作福,横行霸道,人们生活困苦不堪。

2

现在,碰见了赵匡胤和赵普这样的人,彻底解决藩镇问题已经被提上了日程。从此,在中国大地上肆虐了200年之久的祸害被彻底塞进了一个铁笼子里。

赵普的措施实际上也很简单: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当时的有识之士都说这是乌重胤政策的翻版,但赵普的政策更为彻底、激进。

削夺其权,主要是通过各种方法,收回节度使对地方(一个节度使通常管辖几个州十几个县)的行政权、司法权。建隆4年(963年),朝廷下诏将节度使驻扎州以外的支郡收归朝廷直属,由中央直接任命官员管理行政事务,这些人直接向皇帝奏事,不再受节度使管辖;为防止这些人专权,又设立通判一职,重要文书必须知州、通判连署,才能生效,以收互相牵制之效。司法权的改革则是废除原来节度使在各地设立的马步都虞候和判官,将死刑判决权收归中央;原来节度使委派的负责地方治安的镇将则被中央委派的县尉取代。制其钱谷,主要是通过设立转运使将各州的地方税收向中央集中。夺其精兵,则是将地方军队中的精兵全部集中到禁军之中。从此之后,地方节度使再也无法形成对中央的威胁,藩镇问题终于不再是一个问题了。

当然,这个问题的解决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推行过程中赵普也运用了各种策略、技巧。通常,他会找一个特殊的时间,一个节度使中的典型,然后委派一群中央级的高官到节度使的辖区进行重点工作,规范税收、规范刑狱、规范治安管理,等事务理顺之后,他们才重新回到中央,令节度使有苦难言。

在做些事的时候,赵匡胤、赵普始终占据著主动,也并非一味地「削夺」。宋军的军事行动颇为顺利,湖南、荆南、川蜀、南汉相继被平定,中央的威权越来越强,地方节度使越来越无法抗衡,这是双方最大的心理基础;而且,赵匡胤为人大度,颇有亲和力,在削夺节度使权利的时候,往往会在其他方面做出补偿(主要是扩大经济利益),进行各种安抚,所以众人即便权势被削,但富贵可保,所以也没那么大的怨气。

个人威望有多大,就做多大的事情,赵匡胤、赵普之所以敢这么干,很大原因是他们一直在胜利,威望持续在增长

可笑的是,赵普后来被罢相之后,赵匡胤专门为这些权势被削夺的人设宴,将过往「对不起兄弟们」的举措都推到赵普头上。这从一个侧面反映赵普在这件事中的作用。


1.本文为《赵普:救时宰相是怎么炼成的》第12篇。

2.本文全目录为:

履霜:即将推出《赵普:救时宰相是怎么炼成的》?

zhuanlan.zhihu.com
图标

3.赵普身上可学习的地方可谓多矣,在系列文章的最后做了一门课程——《赵普工作法》,共分7小节,主要讲述杨的一些工作思维和工作方法,有兴趣者可移步一观。(千聊搜「履霜」即可,在系列课程中。)

4.迄今为止,已先后研究过多名历史人物(主要有安禄山、司马懿、张璁、杨永泰、郭嘉、杨宇霆等)的性情、思维与策略等情况,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一观:

履霜:履霜重点文章及课程集合(20181212)?

zhuanlan.zhihu.com
图标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