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沒有公曆,他們怎麼確定清明節的呢??

www.zhihu.com圖標

節氣因為和公曆都是以日躔為基礎來確定,因此節氣在陽曆上的位置顯得固定,在陰曆上的位置顯得不規律。

曆法只是表達,陰曆、農曆、陽曆都可以表達節氣,只是演算法依賴太陽實行度,因此常說成不是很嚴謹的「節氣按照陽曆算」

假設冬至是公曆5月5日(不要在意這個假設誇張),而我這個公曆5月5日所在朔望月的朔日是公曆4月29日,那麼我用陰曆表達就是陰曆十一月初六為冬至為公曆5月5日。

那麼清明也很簡單了,公曆上我們加105天,就是8月5日再加13天也就是清明一般在8月18日左右。

農曆的大小月是29和30天,所以農曆的冬至如果是十一月初六冬至,它加上105天,清明就可能是在陰曆2月22日或者2月21日(粗略算了下,可能偏差1,2天。).

節氣按照太陽行度來計算.而我公曆、陰曆用序數規範一月(正月)的起算點之後,節氣就能在公曆、陰曆上表達了。由於二十四節氣的周期是太陽回歸年周期,陽曆的周期也是如此,所以節氣在陽曆上顯得固定


簡單地回答。

農曆是陰陽曆,即制定曆法既看太陽,又看月亮。

公曆是陽曆,制定曆法只看太陽。

節氣,包括清明節,是根據地球與太陽的相對位置決定的,這部分是農曆的陽曆部分,與公曆相重,因此可以說清明節既是按農曆算的,又是安公曆算的,因為在節氣制定方面,這兩種曆法是一致的。


三句話:

節氣是陽曆

目前通用的公曆是陽曆

農曆是陰陽合曆


當然是按公曆算的嘍。節氣是太陽曆啊。把一年精確24等分。在日曆上給出的時間是精確到秒。


按太陽曆算的


二十四節氣是太陽曆,我們說的農曆是太陰曆,測算方法不同


較早的演算法,以冬至為歲首,15天一個節氣,於是第105天就是清明

現行演算法,將一回歸年360°分成24份,依舊以冬至開始計算,105°處就是清明

看著差不多,但是別忘了軌道是橢圓,所以略有區別

某種程度上說,農曆是保證冬至在冬月(十一月),公曆是保證春分在3月21日,歲首方面,農曆十冬臘正月都當過歲首。公曆考慮詞源感覺就是在年初加倆月,比如十月的詞根是八

置閏法則上,公曆的四閏百不閏四百又閏基本都知道就不多說了,農曆是保證每月必有氣,氣是指24節氣中第偶數個的,相應的奇數個叫做節。兩氣之間的間隔大於一個朔望月周期,導致氣的日期不斷向後推,當空過去某月時,其後的月改叫閏某月,如九月後就成了閏九月。

另外插一句,其實128年31閏的精確度比現行公曆精確,記得有一種曆法是這麼做的,好像是伊朗,沒查資料。


公曆,也就是陽曆,太陽曆


按農曆算,二十四節氣是古代人的智慧,指導農業種植的記錄日曆,


清明節是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108天。掃墓活動通常是在清明節的前10天或後10天(早清明,晚寒食)。有些地方人士的掃墓活動長達一個月。官吏回鄉掃墓,時有耽誤職守的事,唐玄宗頒布政令解決假期的問題。

開始規定寒食節放假四天:「(開元)二十四年(736)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為假。』」(《唐會要》卷八十二),按大曆十二年(777)詔令,唐朝衙門依例放假五天:「自今以後,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到貞元六年(790),假日加到七天。

這樣官員們可以從容地進行掃墓祭奠之事。由此可見,當時寒食節已經成為唐朝一個很隆重的全國性節日。唐朝王冷然的《寒食篇》中說:「秋貴重陽冬貴蠟,不如寒食在春前。」即寒食節的重要程度超過了重陽節和年終蜡祭。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