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没有公历,他们怎么确定清明节的呢??

www.zhihu.com图标

节气因为和公历都是以日躔为基础来确定,因此节气在阳历上的位置显得固定,在阴历上的位置显得不规律。

历法只是表达,阴历、农历、阳历都可以表达节气,只是演算法依赖太阳实行度,因此常说成不是很严谨的「节气按照阳历算」

假设冬至是公历5月5日(不要在意这个假设夸张),而我这个公历5月5日所在朔望月的朔日是公历4月29日,那么我用阴历表达就是阴历十一月初六为冬至为公历5月5日。

那么清明也很简单了,公历上我们加105天,就是8月5日再加13天也就是清明一般在8月18日左右。

农历的大小月是29和30天,所以农历的冬至如果是十一月初六冬至,它加上105天,清明就可能是在阴历2月22日或者2月21日(粗略算了下,可能偏差1,2天。).

节气按照太阳行度来计算.而我公历、阴历用序数规范一月(正月)的起算点之后,节气就能在公历、阴历上表达了。由于二十四节气的周期是太阳回归年周期,阳历的周期也是如此,所以节气在阳历上显得固定


简单地回答。

农历是阴阳历,即制定历法既看太阳,又看月亮。

公历是阳历,制定历法只看太阳。

节气,包括清明节,是根据地球与太阳的相对位置决定的,这部分是农历的阳历部分,与公历相重,因此可以说清明节既是按农历算的,又是安公历算的,因为在节气制定方面,这两种历法是一致的。


三句话:

节气是阳历

目前通用的公历是阳历

农历是阴阳合历


当然是按公历算的喽。节气是太阳历啊。把一年精确24等分。在日历上给出的时间是精确到秒。


按太阳历算的


二十四节气是太阳历,我们说的农历是太阴历,测算方法不同


较早的演算法,以冬至为岁首,15天一个节气,于是第105天就是清明

现行演算法,将一回归年360°分成24份,依旧以冬至开始计算,105°处就是清明

看著差不多,但是别忘了轨道是椭圆,所以略有区别

某种程度上说,农历是保证冬至在冬月(十一月),公历是保证春分在3月21日,岁首方面,农历十冬腊正月都当过岁首。公历考虑词源感觉就是在年初加俩月,比如十月的词根是八

置闰法则上,公历的四闰百不闰四百又闰基本都知道就不多说了,农历是保证每月必有气,气是指24节气中第偶数个的,相应的奇数个叫做节。两气之间的间隔大于一个朔望月周期,导致气的日期不断向后推,当空过去某月时,其后的月改叫闰某月,如九月后就成了闰九月。

另外插一句,其实128年31闰的精确度比现行公历精确,记得有一种历法是这么做的,好像是伊朗,没查资料。


公历,也就是阳历,太阳历


按农历算,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人的智慧,指导农业种植的记录日历,


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8天。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或后10天(早清明,晚寒食)。有些地方人士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官吏回乡扫墓,时有耽误职守的事,唐玄宗颁布政令解决假期的问题。

开始规定寒食节放假四天:「(开元)二十四年(736)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唐会要》卷八十二),按大历十二年(777)诏令,唐朝衙门依例放假五天:「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到贞元六年(790),假日加到七天。

这样官员们可以从容地进行扫墓祭奠之事。由此可见,当时寒食节已经成为唐朝一个很隆重的全国性节日。唐朝王冷然的《寒食篇》中说:「秋贵重阳冬贵蜡,不如寒食在春前。」即寒食节的重要程度超过了重阳节和年终蜡祭。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