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師法味: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今日穀雨,春季最後一個節氣,厥陰風木主氣,太陽寒水客氣,繼續保持多雨天氣,大家注意防寒。


二十四節氣是理解中華文化的一把鑰匙。中國的陰陽五行八卦風水中醫術數都與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同時也是中國人處理天人關係的一個重要標誌,對傳統中國人的世界觀有著極大影響。把二十四節氣簡單的看作是勞動人民在生產生活中總結的規律,可以說丟了二十四節氣的核心內涵。


古老的科學,體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從日常勞作經驗中對節氣變化的總結,然後反作用於農耕作業中去。


百度可以告訴你的就不說了。

說說自己的想法,節氣包括節日都是為了給時間和生活包裝一種儀式感。讓你更看重你生活的每一天,它們不是簡單的一天,而是你生命中重要的一天。


二十四節氣在黃河中下游(因為家就在黃河中下游分界線上)是相當準確的。

小時候曾經連續觀察過若干年,在節氣小雪和大雪的時候總會下雪(因為小時候很喜歡雪)。

處暑的昨天真的就突然變得很涼快。甚至前些天立秋在雲南都能感覺到突然天氣變涼。

當然也有可能是倖存者誤差,因為天氣突變去看是否是節氣在這一天,並且記住了突變時的節氣。

還有很普通的一件事情讓我覺得有點驚訝,第一次和大學舍友談論節氣的時候他不知道我在說什麼,我們都是工科生,不同的是我分科在高一下學期,多學了半年的地理。

也有可能因為俺住在黃河邊,節氣的變化真的很准。

陰陽曆真的是很浪漫,如果古人在詩文中寫下了日期,在陰曆的這一天看到的月亮是同樣的陰晴圓缺。如果在詩文中寫下了節氣,那麼很大概率居住在中原大地的人們會感受到同樣的天氣。在這時候他們的感情彷彿通過周圍的環境一併傳了過來。

二十四節氣也非常的國際化,比如著名的阿道夫?希特勒就「選擇」了在夏至後的一天(1941.6.22)進行巴巴羅薩。喬瑟夫?斯大林在1941.11.7進行了紅場閱兵(11.8號就是立冬了)。真是有趣的巧合。

如果之後有幸在夏至造訪布列斯特,在冬至造訪紅場(不怕冷的話),一定會是相當愉悅的體驗。


二十四節氣是地球圍繞太陽公轉,每15度一個節氣,對應的是氣候的變化季節的交換.


易經八卦與二十四節氣

「易」有「太極」,中心立也。「太極」生「兩儀」,天地成也。「兩儀」生「四象」,春夏秋冬定也。「四象」生「八卦」,天地山澤雷風水火生也。日月運行,寒燥暑濕,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節氣循序也。

《周易·繫辭》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林陳,貴賤伴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我們中化民族的先人就根據這個太極八卦象而制定出了一年四季十二個月的二十四節與氣的氣候節令。

中華歷史八千年前的伏羲王天下之時,曾在嵩山北麓的黃河與洛水的匯流處「觀河水東流,察日月交替,思寒暑變遷,構八卦以演。」這是春秋時期孔子所著的《周易》中的記載,說明中華民族對天氣氣候節令的觀察在八千前就已經出現了。晉王嘉《拾遺記》也記載有:「伏羲為上古,觀文以天、察理於地,是以圖書著其跡,河洛表其義。」這是中國最早的符號文化,也是中華人類先祖從事生產生活活動時,依照天地自然的形態貌相仿生而作的文化萌芽,是寒冷酷暑自然變化的古老表述。正是有了這些表述,才有了後來的天干地支二十四節氣的產生和完善。

中國古代創造了用「土圭」測日影定時令的辦法,即用土堆一五尺方圓高台,台上樹一八尺標杆,根據日影的長短來測定天候時令的長短,把每年日影最短的日期定為「日短至」,也叫「短至、夏至」。把每年日影最長的日期定為「日長至」,也叫「長至冬至」。在商代時只有立春、立秋和春分、秋分四個季節,周時發展到八個節氣。分別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到了秦漢時期,二十四節氣已經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有鄧平等人制定了「太初曆」,把二十四節氣正式納入到了曆法中了,並且明確了二十四節氣在天文曆法中的時令位置。二十四節氣名稱首見於《淮南子·天文訓》《史記·太史自序》之中的「論六家要旨」也提了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氣等概念。漢武帝時,落下閎規定了無中氣之月為上月的潤月。

二十四節氣每一個節或氣分別相應於太陽在黃道上每運行十五度所達到的位置,運行360度即是一個年度周期了。根據曆法推算,年有三種:地球繞太陽一周曆三百六十五日又六小時九分九秒,這是恆星年,為太陽黃道。太陽過地球近地點一周曆三百六十五日又六小時十二分四十八秒,這叫近點年,為白道。太陽過春分點東行一周曆三百六十五日又五小時四十分四十六秒,這叫回歸年,為赤道。另外,太陽過春分點和秋分點每年還有逆差五十秒,回歸年較恆星年相差年短二十分二十三秒,這叫歲差。順便說一句,月亮繞地球一周為行天一度,三百六十五周日餘四分之一日為一歲,根據歲時差而置大月、小月和潤月,繞地球運行的周期軌道為黑道。這就是中國易學擇吉術中黑道、白道和黃道吉凶期日的來歷。

二十四節氣分別設置在一年中的十二個月,每月一節一氣,上半月為節,下半月為氣,統稱節氣。無由於歲差的關係,每三個回歸年既有一個月里沒有中,為了調整年份的逆差就在無中氣的月份設置為閏月。每月的節或氣都有三候,每五日為一候,稱上候,中候,下候。

二十四節氣的數據依照北斗星的斗柄搖晃星所指的方位計算而來,北斗星方位叫極星方位;它有七顆杓星和輔弼二星組成,位在天空太微宮的西北,統稱北斗九星。它樞機陰陽之氣,轉移天地造化,時令日月星辰,穿乎天中,歸制八方,建四方而均五氣。九星以斗杓起,一曰天樞貪狼星;二曰天旋巨門星;三曰天機祿存星;四曰天權文曲星;五曰陽衡廉貞星;六曰豆陽武曲星;七曰搖光破軍星;八曰洞明左輔星;九曰陰光右弼星。九星的應用在漢代出土的指南方向儀「司南」盤面中就已經有了配置和註記。另外在唐代的堪輿地理風水術中也有了注入十天乾和十二地支的二十四節氣九星術的應用法則了。

二十四節氣分別配置在十二個月:正月立春、雨水;二月驚蟄、春分;三月清明、穀雨;四月立夏、小滿;五月芒種、夏至;六月小暑、大暑;七月立秋、處暑;八月白露、秋分;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它分別反映了一年中氣候的變化和農時活動的規律和現象。

歌曰: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來八廿三;

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二天。

因為按公元曆法來推算二十四節氣的日期,上半年都在每月的六日和二十一日上下,下半年都在每月的八日和二十三日上下,相差不超過二天,每個節氣繞周天運行15度,一年二十四節氣運行360度而到達太陽黃經的360度、也就是0度的位置,年而復始,日以循環。

二十四氣反映了一年中時令季節氣候變化的三種現象,其中反映季節現象的是立春 、立夏、立秋、立冬的四立和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二至二分。反映時令現象的是驚蟄、清明 、小滿、芒種。反映氣候現象的是:雨水、穀雨、小暑、大暑、處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按照季節時令氣候變化的現象是:

正月為孟春,立春節在公曆的2月3日至5日,太陽到達黃經315°。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蟄蟲始振,三候魚上冰。

雨水氣在公曆的2月18日至21日,太陽到達黃經330°。一候始桃花,二候食庚鳴,三候鷹化鳩。

二月為仲春,驚蟄節3月5日至7日,太陽到達黃經345°。一候獺祭魚,二候鴻雁來,三候草木萌動。

春分氣在3月20日至21日,太陽到達黃經360°,也就是0°。一候玄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

三月為季春,清明節4月4日至6日,太陽到達黃經15°。一候蘋始生,二候鳴鳩扶其羽,三候戴勝降於桑。

穀雨氣4月19日至21日,太陽到達黃經30°。一候桐始生,二候田鼠化為,三候虹始見。

四月為孟夏,立夏節5月5日至7日,太陽到達黃經45°。一候螻蟈鳴,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

小滿氣5月20日至22日,太陽到達黃經60°。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小暑至。

五月為仲夏,芒種節6月5日至7日,太陽到達黃經75°。一候螳螂生,二候鵑始鳴,三候反舌無聲。

夏至氣6月21日至22日,太陽到達黃經90°。一候鹿角解,二候蜩始鳴,三候半夏生。

六月為季夏,小暑節7月6日至8日,太陽到達黃經105°。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辟,三候鷹乃學習。

大暑氣7月22日至24日,太陽到達黃經120°。一候腐草為蠲,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

七月為孟秋,立秋節8月7日至9日,太陽到達黃經135°。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蟬鳴。

處暑氣8月22日至24日,太陽到達黃經150°。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

八月為仲秋,白露節9月7日至9日,太陽到達黃經165°。一候鴻雁來去,二候玄鳥歸,三候群鳥養羞。

秋分氣9月22日至24日,太陽到達黃經180°。一候雷始收聲,二候蟄蟲培屍,三候水始固。

九月為季秋,寒露節10月8日至9日,太陽到達黃經195°。一候鴻雁來賓,二候雀人大水為蛤,三候菊有黃花。

霜降氣10月23日至24日,太陽到達黃經210°。一候豺乃祭獸,二候草木黃落,三候蟄蟲咸俯。

十月為孟冬,立冬節11月7日至8日,太陽到黃經225°。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如大水為唇。

小雪氣11月22日至23日,太陽到達黃經240°。一候虹藏不見,二候天氣上騰地氣下降,三候閉寒而成冬。

十一月為仲冬,大雪節12月6日至8日,太陽到達黃經255°。一候鶡旦不鳴,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生。

冬至氣12月21日至23日,太陽到達黃經270°。一候蚯蚓結,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動。

十二月為季冬,小寒節1月5日至7日,太陽到達黃經285°。一候雁北向,二候鵲始巢,三候雉始雊。

大寒氣1月20日至21日,太陽到達黃經300°。一候雞始乳,二候鷙鳥厲疾,三候水澤腹堅。

二十四節氣源於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嵩山地區登封陽城的周代「周公測影台」和「元代觀星台」是其產生、發展、完善的實物標識根據,它所測算的天文數據早在秦漢年間就已經確立和訂於曆法了,這是中國古代先人在長期的生產生活活動中逐漸積累起來的經驗和智慧的結晶,是根據《易經》陰陽五行的「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理論中萌發而來的,也是中華民族文化史中制定曆法的重要條件之一,更是中華民族對世界天文曆法研究發展應用領域裡的一個重大的貢獻,是全世界人類發展史上的一個獨一無二的創舉和發明。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