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辛丑年為例,比如立春之時是年分界,可立春之時時間有時候在白天,那麼這一天,到底屬於哪年?同理,用天干地支記,這一天到底屬於哪個月?同理日的劃分,時的劃分,中國曆法是如何解釋這個問題的?謝謝大家。


中國的農曆標準文件 GB/T 33661-2017 第 6.1.1 條規定:

干支紀年的循環參考時間:對應於北京時間公曆1984年2月2日0時起到1985年2月19日24時截止的農曆年為甲子年。

因為1984年2月2日是農曆正月初一日,1985年2月19日是農曆十二月三十日,所以農曆正月初一才更新年份的干支,而不是立春更新年份干支。

2021年2月11日是農曆庚子年十二月三十日,2021年2月12日是農曆辛丑年正月初一日。


立春更新年份干支,不是農曆,而是「八字」曆法,就是命理學家計算生辰八字用的那個曆法,又名「干支歷」「節氣歷」。這種曆法是完全以節氣為分界線,所以是徹底的陽曆。由於節氣是可以精確到時分秒,所以確實有可能一天分別屬於兩年,一天分別屬於兩個月。

比如2021年2月3日22時58分39秒是「立春」節氣,所以2021年2月3日22時59分38秒還是庚子年己丑月壬午日乙亥時,而下一秒鐘即2021年2月3日22時59分39秒就成了辛丑年庚寅月壬午日乙亥時。


農曆歷史古老,是一種陰陽曆,公曆是純陽曆,所以農曆比公曆複雜。

不能用公曆年的概念直接套用到農曆年上。

古代分為年和歲,他們相似但不相等。古代歲等於現代回歸年的概念。

立春節氣是劃分歲的節點,而不是劃分農曆年的節點。

農曆年是依據歲的長度,同時參考月相而產生的節點,

立春是古代歲的分界,不是年(歲和年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和月相無關。

年必須是某個月的初一,同時年的跨度要接近歲,和月相強烈有關。


中國傳統曆法年【月】日時是按天干地支記的

前提就不對。

而且正統曆法的年份界限在正月初一不在立春。

題主看這篇文章解釋就明白了。

https://mp.weixin.qq.com/s/adNayPlpu8PpLsEX1r9HVA?

mp.weixin.qq.com

有的網友提出《清實錄》中以立春為農曆年之始,比如:

中華書局影印《清實錄》之第廿九冊,仁宗睿皇帝(嘉慶)實錄之第二冊,第1130頁,嘉慶十年十二月十六日(乙未)立春,《實錄》的記載是:嘉慶十年乙丑十二月乙未……是日丙寅年立春。這個記載里哪裡說了以立春為農曆年之始?我們可以發現,這一句是標準的農曆寫法:1、雙紀年:帝號紀年(嘉慶十年)+干支紀年(乙丑年);2、月不用干支(十二月);3、日用干支(乙未日)。這一天是立春,但不是乙丑年的立春而是下一年丙寅年立春。丙寅年立春跑到乙丑年,這不是傳統曆法中一個常見現象嗎?怎麼會誤解成以立春為歲首呢?如果它以立春為一年的開始,就不應該寫「嘉慶十年乙丑」,而應該寫「嘉慶十一年丙寅」。如果以立春為歲首,就不存在羊年的立春跑到馬年的現象。只有以正朔為歲首的農曆,才存在這個現象。

以立春為年份界限的標準,主要源自命理界:

除了沈括的十二氣歷之外,在中國歷史上還實際存在著一種類似的「准曆法」,這就是由命理家(算命先生)們在編寫八字時採納的特殊曆法方案,現代有些人稱之為「干支歷」或「節氣歷」。

命理家的年柱與農曆的干支紀年不同。後者把正月初一定為一年之始,前者把立春定為一年之始。

命理家的月柱與農曆的月份也不同。命理家的月份是按照類似十二氣歷那樣的方式劃分的,即按照節氣不按朔望月來確定月干支,沒有閏月。另外一個重要的不同是,農曆每年12個月,正好跟12地支相配,因此,並無設置天乾的必要。命理家為了湊足八字,所以人為規定了月天干。由於存在閏月,農曆裡面被迫讓閏月和頭一個共享同一個干支,這樣干支紀月實際上是不連續的,沒有什麼曆法意義,因此,通常的農曆紀月時只用數字,不用干支。命理家的日柱與農曆的干支紀日是一致的,只是起算時辰不盡相同。比如,立春日不是從子正(午夜12點)起算,而是從立春那一刻起算。農曆規定一日由子正起算,而命理家往往從子初(午夜11點)起算。命理家的時柱與農曆的時辰不盡相同。一天12個時辰是人為劃分的,目的就是跟12地支相配,因此時辰也沒有設置天乾的必要。同樣為了湊足八字,命理家人為規定了時天干。

由於它強調立春要從立春那一時刻起算,就導致了同一天分屬兩個月甚至兩年的現象出現,這根本不可能是一個嚴肅的曆法要求。

爭議產生原因:

皇權政治的結束、農曆喪失官方正統地位不受法律保護、命理家(算命先生)乘機爭奪曆法正統,是根本原因。

命理家主張的所謂「干支歷」與農曆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曆法方案:所謂「干支歷」是純陽曆,農曆是陰陽合曆。皇權垮了,沒有人定「正朔」了,命理家機會也來了,應該從地下狀態走上檯面,應該獨樹一幟,公開宣揚和完善自己的基於節氣的純陽曆法。但是,新文化運動以來,破除迷信是時代主流,星相算命屬於被打擊之列,不敢過份大張其鼓,只能借著民俗學的名義,在傳統農曆的框架中為自己張目。但這樣一來,就把農曆給敗壞了。

傳統農曆的捍衛者為什麼對命理家在干支紀年問題上的攪混水無比憤慨呢?深層的原因是,皇帝年號取消之後,傳統農曆只剩「干支紀年」這一種紀年方法了。它若出現歧義,則整個農曆的紀年體系就完了。過去年號紀年與干支紀年相搭配的時代,年號紀年由皇家發布,一言九鼎,民間算命先生在干支紀年問題上做些手腳,無礙大局。誰都知道康熙五年即丙午年是從正月初一起算。但是現在皇帝年號沒有了,干支紀年成為農曆僅有的紀年方式,若是被誤解成從立春算起,那整個農曆就亂套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繼續把耶誕歷(公曆)作為國家曆法,對傳統農曆則不置可否,這是導致歲首之爭得不到權威判決的一個外部制度原因。目前網上爭論的情況大概是,曆法家堅持正月初一為歲首,民俗學家(算命先生)主張立春為歲首。


之所以能具體到秒鐘,是因為現在的數學工具和觀測手段比古代強的不止一點半點,用來算曆簡直就是大材小用,隨隨便便就給你算到秒上。

還有,立春不是年的分界。

如一些神棍玄學愛好者說的年歲之別。

崇古的話,那也應該用冬至換歲。在現代應該用春分換歲,因為現代春分才是黃經0度。都和立春也沒關係。

而如果用歲星紀年,那木星在十二星次里的逆行怎麼辦?


最後,回歸主題,如果算到秒了,而這一秒在哪一天,只要沒超過0點,那就算這天為這個節氣,古今如此。


首先解決你所謂節氣精確到秒。這種說法不確切,節氣的測定是依靠太陽與地面的角度,叫太陽高度角。在古代,是靠立桿法得到的,一年中影子最短的時刻就是夏至,最長的就是冬至,至於精確到什麼程度,要看測量方法而已,時刻是確定的。

另外,天和年的大小從來不是整數倍的關係,為了解決餘數,才設置閏年調整。所以一天被分配在兩年里並不很奇怪啊。天是循環往複的,理論上以任何一點為起始都沒什麼不同,節氣時間把一天分成兩半,最多就是每一天的起始點變化而已。

說句題外話,元旦也離冬至很近,而且因為冬至作為晝夜長短的極值,也有亞歲之稱。周易十二遁就是以冬至為代表的復卦起始。那有人覺得元旦應該改成冬至,你覺得是不是個笑話?


這是兩種紀年法

一種是干支紀年,太陽在銀河系的軌道軸

一種是陰曆紀月!月亮+太陽+地球的紀年法

一種是太陽對地球的絕對影響

一種是月球+地球+太陽的綜合影響


有答主已經說了,計算到秒這個事只是現代科技碾壓歷史經驗的一個小方面而已

現在不止24節氣能計算到秒,就是真弄個定海神針出來,它都能給你把重量計算到毫克甚至以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