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中国航空产业都有一个和外国截然不同的"怪现象":和门庭若市的军机出口业务截然相反,中国的通航飞机产业颇有些"默默无闻",在海外能够稍稍打开市场的机型不过运-12和初教-6(从1962年服役至今)等寥寥数款,和海外"百花齐放"的大环境形成了极大反差。

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自然有低空未开放、经济条件未能容许通航产业发展等外部因素,但实际上长久以来中国航空产业在民用,特别是通航上的"技术缺位"才是最主要根源。

中国最急需的一种小飞机终于首飞!上一个型号已用了50多年

图为瑞安领航员飞机(上)和出口至美国的初教-6(下)。

就以长期以来中文网络世界"捧上天"的初教-6为例子,尽管其出口价低至8万美元,但欧美市场普遍都对通航飞机有较大的"驾乘需求":说白了就是要么能塞进一个四口之家,要么就得拉上野营全套装备。

因此,初教-6长期只能在飞行爱好者群体内扮演"华约阵营螺旋桨战机"的廉价角色(因其源自雅克-18教练机),难以真正登上螺旋桨通航飞机的大市场,其产量总共不过2000余架,而闻名全球的塞斯纳公司仅一款塞斯纳-172四座小飞机就坐拥高达42000架以上的庞大产量。

中国最急需的一种小飞机终于首飞!上一个型号已用了50多年

图为"红场上的塞斯纳",东德青年低空飞进莫斯科的飞机正是塞斯纳-172。

当然,通航领域的技术缺失,也给军用飞机的设计和制造带来了不少的麻烦:在十多年前中国无人机开始向美国MQ-1"捕食者"学习的当口,其配备的活塞发动机就成了一块颇为巨大的绊脚石:输出功率仅在100马力左右的"小航发"在西方世界是通航市场的"货架产品",在国内就是寻觅不得,只能寻求全新研制或从国外进口。

中国最急需的一种小飞机终于首飞!上一个型号已用了50多年

图为ROTAX-914活塞发动机,其用户遍及通航飞机和中美两国的察打一体无人机。

而在发动机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上,中国自主发展的新型通航飞机也可能随时被"卡脖子":运-12系列的最新改进型,运-12F的性能大幅提升靠的是加拿大普-惠公司的PT6A涡桨发动机,它的涡轴型号PT6C曾成功地卡住了某型武装直升机的研发进程,在中国军迷眼中应该也是老相识了;同样的,诞生在运-5这个"名门"当中的运-5BG(涡轴)轻型飞机,其发动机TPE331也来自美国霍尼埃尔。

中国最急需的一种小飞机终于首飞!上一个型号已用了50多年

图为厂房内的TA-20教练机,可见座舱下的名称标识。

此外,中国新初级教练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的"悬而未决",也和螺旋桨轻型通航飞机的技术路线"堵塞"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不过,随着引进奥地利DART-450型全碳纤机身轻型飞机技术、在国内授权生产的TA-20轻型多用途教练机成功首飞,中国轻型飞机总算可以在制造层面上追平世界先进水准:和"超级巨嘴鸟"、"德克萨斯人"等畅销多国的轻型教练/攻击机相比,TA-20在性能上也丝毫不逊色。

中国最急需的一种小飞机终于首飞!上一个型号已用了50多年

图为天骄航空+乌克兰马达西奇厂在珠海航展上的展板,红框内即为AI-450发动机。

在乌克兰马达西奇和中国天骄航空于国内设立发动机工厂之后,TA-20的发动机问题也将迎刃而解:TA-20的技术母型,即DART-450从一开始就预定安装马达西奇厂的AI-450S涡桨发动机,二者完美适配。

而更重要的是,AI-450的各项技术指标和美国通用动力(GE)的H75-100涡桨发动机高度接近,后者适配多款单发和双发通用飞机。在中国通航飞机向海外扩展市场之前,AI-450和TA-20若能大量生产,并成为"行业坚实后盾",对解决随时可能到来的"掐脖子"无疑有极大帮助,产生的拉动效应也不可忽视。(利刃/TO)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