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有助抗倭,后来却一度与倭寇无别......

明朝中期以后,内有起义叛乱,外有倭寇袭边。明朝面对倭寇来势汹汹,在戚家军登场前,靠正规的卫所军完全不堪一击。所以朝廷只好病急乱投医,徵调全国有战斗力的地方武装至前线。于是,偏处一隅的土司兵,由贫瘠岭南山区奔赴江浙。三教九流的客兵中,以广西的「狼兵」人数最众,名头最大。

《抗倭图卷》中的明代军队 (网上图片)

「狼兵」有多强悍,当时的军事家郑若曾于《筹海图编·附录客兵》载:「广西狼兵于今海内尤悍……东兰、那地、丹州之狼兵,能以少击众,十出而九胜。」后世也有有不少人看古籍叙述,将他们的战斗力誉为「天下第一」。事实上,这批「狼虎之师」有些地方被神化了,但为明朝军队有所贡献实不为过。

单从名字上看,「狼兵」似乎看有「虎狼之兵」之意,但据了解,「狼兵」一字为「俍兵」。「俍」者,土官也,「俍兵」为土官统治下的兵丁。故明朝的「狼兵」即指广西壮族地区的土司兵。

《抗倭图卷》中的明代军队 (网上图片)

广西壮族兵,被形容为中国历代战斗力最强地方军队之一。壮族作为为古代百越的分支。早在秦代,大将屠睢率50万大军南征百越时遭越人袭击,「伏尸流血数十万」。西汉大尉田蚡也曾说:「越人相攻击,固其常。」 到了明朝,由于当时卫所军队糜烂,朝廷一度将希望寄托在各地的客兵身上。

嘉靖年间,天下最有战斗力的部队都涌到江浙抗倭,包括「京营神枪手」、「保定箭手」以及「广西狼兵」等等。徵调广西狼兵,是当时抗倭总督张经的主意,他曾总督两广军务,深知土兵骁勇善战,因而力主远调狼兵御倭。

明代仇英《抗寇图卷》明军抵抗倭寇 (网上图片)

选中的狼兵,是名气最大的田州岑氏兵。田州是今天广西右江地区的田阳县,岑氏的始祖则是北宋名将狄青的部将,几百年来一直世袭守卫本土。张经徵调时,田州土司首领岑猛已死,其妾瓦氏夫人主持大局,欣然接受朝廷徵调。

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瓦氏亲率两个年幼的曾孙岑大寿和岑大禄,以及狼兵共6872人一同誓师出征。由于瓦氏狼兵阵法千锤百炼,军纪也相对残酷,他们「其兵可死而不可败」,相当强悍。东南官兵知狼兵增援,兵威大振。

瓦氏兵也一心希望速战以求立功,以稳重见称的张经却认为狼兵「勇进而易溃」,不能托大,要等其仔地方土兵到来合力夹攻才是万全之策。不久,狼兵和倭寇正式交战,但几次规模不大的相接,狼兵却损兵折将。据《吴淞甲乙倭变志》记载,第一次,狼兵出哨探敌,落入倭寇埋伏,狼兵头目钟富、黄维等十四人战死,损兵大半。次日瓦氏夫人的侄子岑匡,自持勇力独自出哨,贼兵掩至,人马俱毙。此后,倭寇三千余人来袭,游击白泫率狼兵迎战,狼兵死伤甚多,全军大溃......

《抗倭图卷》中的倭寇 (网上图片)

广西狼兵要到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5年)才扬眉吐气,当时,四千倭寇突犯嘉兴,张经分遣参将卢镗率部分狼兵和保靖兵驰援嘉兴,倭寇大溃,斩首一千九百八十余级,史称「王江泾大捷」。此后,狼兵又在陆泾坝战役中,斩获倭首三百余级,烧毁海盗船只三十余艘。事后,瓦氏夫人得到朝廷赏赐,被诏封「二品夫人」。 

《抗倭图卷》中倭寇洗村 (网上图片)

这支狼虎之师虽说成为明朝兵源,但对较富裕江浙地区的百姓来说则嗤之以鼻。虽然,由瓦氏夫人率领的狼兵,早期的确「颇有纪律,秋毫无犯」,但当抗倭总督张经,因派系斗争被朝廷冤斩后,客兵就成为脱缰野马,加之统领瓦氏因病离开前线,狼兵失去头目约束,完全成为扰民之师,大肆劫掠民间,与倭寇无异。万历期间的严从简于《殊域周咨录》简述道:「经去后,又随阃帅往来年余,竟无成功而还。于是所至骚扰,鸡犬不宁。闻瓦氏兵至,皆闭门逃出,殆与倭寇之过无异焉。」

《抗倭图卷》中倭寇抢掠 (网上图片)

再者,民族和生活习惯的迥异,也使狼兵和当地百姓的误解、对立越来越严重,比如狼兵皆以白巾扎头,是岭南人的习俗,当地人就反感:天天像死人戴孝。再如狼兵「日需蛇犬为食」,江浙人不理解,骂他们是「狼人」。

不过即使如此,明一代,狼兵作为一种独立的军事组织,屡屡被当做「救火员」。而他们的军费及军需开支,远远比起汉兵低(他们穷年在外征伐,士兵一天只有一分二厘银子。这也可能是他们需要掳掠之由)。狠兵除了被朝廷用于抗击外寇。到了崇祯年间,大名鼎鼎的「宁远守卫战」中,袁崇焕的守城卫戍部队中就有五千广西狼兵。

抗倭图卷中的明军出击抵抗 (网上图片)

到了清代,土司兵被徵调的几率大幅减少,加上清政府大刀阔斧的「改土归流」,「狼兵」慢慢失去了存在的土壤,但广西壮族的勇武之风仍存:民国时期,军阀白崇禧和李宗仁也是靠壮族人;抗战时期初,广西还不是抗日前线,已有不少广西人参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