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我不是药神》近日在全国陆续上映,在获得无数好评的同时,也揭开了印度仿制药的大生意。

什么是「仿制药」?为什么印度「仿制药」做得这么牛?国产「仿制药」走到哪了?

小编将通过沃德社会气象台(wordemotion.com)网路情报实时监测与智能分析系统为您揭开关于「仿制药」的秘密!

1、仿制药是「山寨药」吗??

《我不是药神》上映以来,关于「仿制药」的相关讨论迅速上升,近七天一度达到40092条,仅微博影响覆盖人次就高达46448.71万人次

但有不少人闻之色变,认为仿制药就等于「毒胶囊」、假冒伪劣。其实不然。

仿制药是相对于原研药而言的,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

当一个公司发明一种新药(原研药)之后,可以申请专利保护。药物的专利保护期通常是20年,扣除药物研发、动物试验和临床试验的时间,该药物正式上市大规模应用的时候,专利年限通常只剩10年,这段时间里药厂可以独占该药物市场。

当药物专利到期之后,其他公司一旦得到药监局批准,就可以制造并销售此药的仿制品(仿制药)

按照法规规定,仿制药与原研药必须具有完全相同的活性成分,相同的含量、相同的药效。这意味著,仿制药是经过审批的、法律许可的,不等同于食品或家用品当中很多「低质低效」的仿制品,更不是假冒伪劣。

2、仿制药为何便宜?

专利药每个专利药现在的开发成本据统计在3.5亿美金左右,开发周期是8年-10年,上市后剩余的专利有效期是10-12年。背后还巨额的专利保护维护诉讼等费用,还有上市后的市场推广费。

仿制药就是等专利药上市,站稳脚直接抄,既不用巨额的研发,也不用大力做市场推广,而且一般都是等有便宜的原料药出来以后才开始生产上市的,所以仿制药基本上都比原研药便宜许多

3、印度「仿制药」已经做到了什么程度?

印度药业的发展水平已经超越其经济发展水平,在发展中国家中位列翘楚,而要按规模计算,印度在全球制药业是当仁不让的老大。

印度是全球主要的药物出口国家,印度的药品销往美国、英国、德国等在内的数十个国家,并且更是美国仿制药的最大进口来源国,2017年占印度总体出口的38%。

而印度药马上就会迎来新一轮井喷:2020年左右,许多专利药将陆续到期。

不少专业机构早在几年前就预测,这将会大大刺激印度仿制药的生产。届时印度仿制药预计在全球仿制药市场的份额会从目前的20%增至25%,印度制药业营业额将会从现在约258亿美元增长到500亿美元。

4、为什么印度「仿制药」做得这么牛?

印度制药业的发展是国内专利、价格管制政策与国际仿制药行业快速发展的完美契合,并且离不开印度人口经济结构的现实因素。

1. 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英语国家

印度廉价劳动力充足,较低的人力成本让印度仿制药在国际市场有较高的竞争力。其次,印度是英语国家,研发人员能够看懂英文文献,销售人员则可以顺畅地与欧美发达国家沟通。

并且,庞大的人口基数中,很容易诞生一定数量的技术人员。这样的人口结构让印度很适合发展高科技行业中下层产业链。

2. 穷人需要、政府鼓励

印度庞大的人口不但提供了药业发展需要的劳动力,还有市场。国内民众医疗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印度政府需要从政策上对仿制药提供大力支持。

推动印度仿制药发展的制度因素包括:专利制度、价格管制制度、外国投资制度。

3. 顺应国际仿制药行业发展

在2005年印度正式与国际专利制度接轨之后,印度仿制药企业通过1995至2005年十年间积累的大量欧美规范市场药政文号进行了大量仿制,并且由此进入了欧美规范市场。这期间印度制药企业的全面国际化是实现产业升级的核心。

其中,进入美国市场是印度制药公司的一大战略转型,与美国制药公司建立合作关系或者直接收购美国公司、在美国申报非专利药并建立销售网路,然后委托印度国内加工生产。

5、国产「仿制药」怎么样?

目前中国相关行业的整个产业链都处于较为低端的水平。

要做一种仿制药,除了把「正版」研究透,还要寻找合适的中间体、原料药,以及药品辅料。

以原料为例,中国大多数原料药和制剂药企都是中小企业,有些企业甚至连《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 质量标准)和环保排污的要求都达不到。企业规模上不去,获得融资能力和研发能力也上不去。

除了生产能力,仿制药的审评体系也曾经长期制约仿制药行业的发展。

但是不同观点认为国内制约仿制药发展的主要因素,并不是药品的研发、生产技术和监管的政策环境,而是药企没有动力去做高质量仿制药

6、国产药企没有动力去做高质量仿制药?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朱恒鹏认为,我们强势的公立医院更喜欢高价药。

在国内的药品市场中,公立医疗机构掌握著75%以上的药品零售,不管是对患者还是对药企,都牢牢占据垄断地位。

垄断地位就意味著垄断定价权,而我们的公立医疗机构又受到各种价格管制,所以就通过药品(耗材)的回扣和各种隐形返利(拖欠药款等)实现垄断利润,也就是所谓的「以药养医」。

在这种畸形模式的影响下,公立医院及其医生购销药品和耗材时,不仅考虑疗效,更考虑返利和回扣多少。于是,价格越高的药品和耗材返利越高,公立医院的购销量也就越大,而对低价药,公立医院始终缺少兴趣。

因此,对国内新药研发创制抑制效应最大的,而是国内医院市场这一畸形的药品购销格局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