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波旬魔王就在我们的心里。所有的一切,都是我们真心的随缘显现,波旬魔王也是如此,佛在我们的心中,波旬魔王也在我们的心中。当我们贪嗔痴三毒出现的时候,能够觉察到它的出现,并转变,就可以战胜它。

打个比方,你在家做家务,又是擦桌子,或者洗碗,或者拖地。而你看到你的孩子却是在玩手机,看电视。所以你要求他去倒垃圾,他拒绝了你。这个时候你很可能很生气:我辛辛苦苦做了这么多,叫你去倒个垃圾都不愿意去?气死我了。

这个时候,你的嗔烦恼出现了,也就是波旬魔王出来活动了。如果你能够觉察到这个,就战胜了一半,你可以这个觉察:我让孩子去倒垃圾,他不去,我为什么要生气呢?我这个生气的想法是怎么产生的呢?

如果觉察到这里,你就战胜了波旬魔王了。

如果你对于觉察还不是很清楚,请继续看下文:世尊说世间、出世间

一位优婆夷走进祇树林,来到佛陀的面前,顶礼后问到:「世尊,我常听您说世间、出世间,但未真正明了其义,请世尊为我说。」

佛陀平静安详地看著她,问到:「你最近有什么苦恼吗?」优婆夷想了想答到:「有的,世尊。」佛陀问到:「是什么事情让你苦恼呢?」她又答到:「我的小孩不听我的话。」「嗯,你是觉得我的小孩应该听我的话吗?」世尊问到。她回答说:「是的,世尊。」

世尊继续问到:「当你相信我的小孩应该听我的话,而他实际不听时,发生了什么?你的生活怎样?」

她回答说:「当我相信小孩应该听我的话,而他实际不听时,我气极了,我指责他,我说教他,我冷淡他,有时一连几天故意不答理他。我还有很多别的制裁他的方式。有时我后悔我不该生小孩,甚至不该结婚。当我十分生小孩的气时,我常常想到出家,归于山林,寂静清修……」

当她说起这些,你能感觉到她内心的冰冷、漠然、忧郁,像无人的冬天;接著你又感到她内心的暴烈、烦躁、不安,像暴风雨中的海浪拍击海岸。她说:「有时气到极点,我很想暴力,虽然多数没有真实发生,但都百分之百地在我心中演义或发生了。当我因他生起气来,即使他是我的小孩,我对他也和对待我的敌人没两样。我能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发紧,胸闷,不舒服。这样的时刻,我很不愿意听到其他人讲话,我不耐烦,容易惹急,我很不喜欢这个时候的我……」

她说了很久,世尊平静耐心地听她说完。然后,世尊说到:「嗯,这就是世间。」

世尊接著又问:「没有我的小孩应该听我的这个念头,或即使这个念头出现,你没把它当回事,没对它起反应,你会怎样?你有什么感觉?」

她想了想说:「没有那个念头,我立刻感觉轻松了不少,再也不必像拉一头犟牛,既费力还生气,我不必再控制他。没有我的小孩应该听我的这个念头,我可以像一位牧羊人跟著一只可爱的小羊走在山冈,羊儿吃它自己的草,我则欣赏美丽的山坡还有我的羊,那感觉很好。或,即使那个念头出现,我没有跟著卷进去,我保持著一个清晰的观察者的心态,我能感觉到那个念头很可爱、很逗——『我的小孩应该听我的』?……这是真的吗?这是哪个星球上的道理呀……呵呵。」她一边描述著没有那个念头或不相信那个念头时的状态,一边自己笑了起来。

她双目轻垂,像是进入了很深的清净状态,缓缓地说到:「没有那个念头或不相信那个念头,注视著我的小孩,我感到内心充满祥和,我被这份宁静与温暖深深打动,感到一股内在生起的绵绵之爱温柔地滋润、滋养著我。我安静地站在家里的地板上,桌与椅寂静地待在那儿,茶杯等待我端起,果盘里的水果鲜艳美丽,窗户、窗帘、墙壁上的画,外面的树、大地、阳光……噢,一切万物都在为我的幸福服务。」当她讲到这里,你能感知到她内在的轻松、恬静,一位端庄优美的优婆夷,出现在佛陀的面前。

佛陀听完她不相信那个念头时当下的现量体会,微笑著对她说:「优婆夷,这就是出世间。」

优婆夷听佛陀这样说,既惊讶又兴奋。没想到世尊对她开示的世间出世间的道理,是那样地简单朴实又贴近生活。她深深领悟、受益了。

世尊看出她的欢喜,随后又说:「优婆夷,所谓世间就是因果,相信你的念头是因,所产生的情绪与反应是果,身心烦恼即是世间。优婆夷,不相信你的念头就是出世间,不被自己的念头所编织故事套住,你即是出世间的人。」

「嗯,世尊,我懂了。故事就是世间,活在故事之外就是出世间。」这位美丽的优婆夷闻佛所说,欢喜而去。

微风穿过祇树林,树叶发出哗啦啦的响声,好像欢送她似的。多么好的世尊,多么美的优婆夷,多么生动的一次法的洗礼。


下面,是个体波旬魔王的真实存在地方。

波旬居于他化自在天,《佛祖统纪》二曰:『诸经云:魔波旬在六欲顶,别有宫殿。今因果经乃为自在天王,如此则当第六天。如是魔臣。共思惟已。势力劣弱。本念破坏。失大威德。飞升虚空。于须臾顷。还至他化自在天宫魔波旬所到已。——《正法念处经》[4]

于他化自在天.梵加夷天中间。有魔天宫。纵广六千由旬。宫墙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重。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长阿含经》[5]

「有六魔钩。云何为六?眼味著色,是则魔钩;耳味著声,是则魔钩;鼻味著香,是则魔钩;舌味著味,是则魔钩;身味著触,是则魔钩;意味著法,是则魔钩。若沙门、婆罗门眼味著色者,当知是沙门、婆罗门魔钩钩其咽,于魔不得自在。」

佛陀的比喻十分形象,魔罗的魔爪握住六条锁链随时潜伏在我们的六根门头,伺机勒住我们的喉咙。只要你对六尘产生一点贪爱,你的脖子上就会挂上一条铁链。

如何摆脱魔爪,获得自在,下面有段佛与魔罗的对话,或许是最好的答案。

一天,魔波旬打扮成一个蓬头垢面的放牛人,寻找走失的牛来到世尊前问:「瞿昙!见我牛不?」

世尊作是念: 此是恶魔,欲来乱我。即告魔言:「恶魔!何处有牛?何用牛为?」

魔作是念:沙门瞿昙知我是魔。而白佛言:「瞿昙!眼触入处,是我所乘;耳、鼻、舌、身、意触入处,是

我所乘。」

复问:「瞿昙!欲何所之?」

佛告恶魔: 「汝有眼触入处,耳、鼻、舌、身、意触入处;若彼无眼触入处,无耳、鼻、舌、身、意

入处,汝所不到,我往到彼。」

尔时,天魔波旬即说偈言:

若常有我者,彼悉是我所;一切悉属我,瞿昙何所之?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若言有我者,彼说我则非;是故知波旬,即自堕负处。

魔复说偈言:

若说言知道,安隐向涅槃;汝自独游往,何烦教他为?

世尊复说偈答言:

若有离魔者,问度彼岸道,为彼平等说,真实永无余;时习不放逸,永离魔自在。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