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意外"的參加了一場「靈修與腦神經」的演講。

講者好像是腦神經的研究學者,頗讚的說~這內容和大學時的普通心理學也有關耶!超酷的!


之前我只知道情障的小朋友,很多是因為胎兒時期前額葉發育不完全所致,昨天之後,才知道,原來我們的大腦有分「舊腦」與「新腦」!

大腦原來像是洋蔥一樣,一層一層的生長、覆蓋。


所謂的「舊腦」是我們人體在胎兒時期就發育的腦袋,出生的那刻就已經成熟了,這塊「舊腦」是最接近腦幹的位置,主管的就是:恐懼、害怕與擔心,這也是人在演化歷史中,為維持"基本生存"所孕育而生的反應與行為。


另外一部份叫做「新腦」,主宰人的溫暖、同理與信心光明面,但這個「新腦」是比較晚期才開始發展的,一直要到青春期過後才會趨於穩定、成熟。

所以兒童期與青春期的孩子,情緒比較容易波動、出現較多的衝突、恐懼,主要導因於腦部的發展歷程,這些行為、反應都是天生自然的。


同時,還要說明兩個腦部的部位,兩個是鄰居,比鄰而居,接近腦幹的位置。

對於我們生活、生存有著強烈且根本的影響。


其一,「杏仁核」,主管憤怒、焦躁驚恐等情緒記憶與意義,能讓升物產生恐懼感與學習躲避,有「情緒中樞」與「恐懼中樞」之稱。所以當杏仁核強大運作時,人的行為就會出現"憤怒、恐懼、逃避與閃躲,甚至暴力"。

其二,「海馬迴」,主管記憶力。無論是短期記憶到長期記憶,以及其他各式各樣的記憶,都有關聯,最相關的就是敘述記憶  (declarative memory) 也就是需要用文字敘述,和時間、地點、人物相關的事實記憶,與之相對的,就是程序記憶 (procedure memory),譬如說騎腳踏車、美術創作、打球運動這種比較不是用文字來敘述的記憶。(摘自:http://mmdays.com/2008/09/07/hippocampus/)

 

 

枕頂回路─ 確認神為一存在於世間的客體

頂葉回路─ 建立兩個存在體,亦即「你」與「神」之間的關係

額葉─ 產生並整合一個人所有有關神的理念,正面的與負面的,包括自己用來評價宗教與靈性信仰的邏輯

丘腦─ 為神的概念提供情感上的意義。丘腦使人對世界產生整體感

杏仁體─ 受到過度的刺激,對於神便會產生懼怕、威嚴與懲罰等情緒性印象,並壓迫到額葉對神做邏輯思考的能力

紋狀體─ 抑制杏仁體的活動,讓人在神的面前感到安全,或對自己觀想的對象或概念感到自在

前扣帶─ 讓人感到神是慈悲的,並藉由抑制杏仁體的活動,降低因宗教而引起的焦慮、罪惡感、恐懼和憤怒

◆腦部結構圖:http://www.dls.ym.edu.tw/neuroscience/gif/lobeani.gif


國內外許多從事腦神經科學研究的團隊,就發現,當人長期處在「憤怒、消極」的狀態中,杏仁核會擴大、海馬迴會受損,進而使人產生較多對他人或對自己的暴力行為、記憶受損/退化,甚至出現精神分裂的症狀。

 

而美國哈佛大學神經學家Jill Bolte Taylor,因著哥哥是精神障礙者,所以她長年致力研究腦神經科學,然而某一年她親身經歷左腦中風,加上自己的專業,她將這樣的經驗保留下來,讓大家瞭解原來我們「左腦」、「右腦」存在不同的功能與邏輯。

她說:「大腦的結構不僅與我們的感受力有關,也關係到我們對慈悲心及深層內在平靜的培養。」

右腦所關聯的並不是理性的邏輯思考能力,而是與「當下」、「超越」或「喜樂」等感性的心靈層面相關。這與一些修行者透過靜坐或種種修行所獲得的狀態相同。


這個經驗對於後續腦部神經科學研究,提供了很大、很震撼的影響與經驗分享!

http://www.ted.com/talks/jill_bolte_taylor_s_powerful_stroke_of_insight.html

 

 

腦部是個很精緻、分工細膩的器官,也是生命的一個樞紐。


每天,我們會有千萬個腦細胞代謝(就是死亡與新生),大約每7年大腦內的細胞就會全部換新。

而每小時,我們也有數千個腦細胞/神經元發生阻塞、中斷,讓我們的腦部功能隨著年歲增長而逐漸衰敗。腦部的眾多迴路就會陸陸續續降低、喪失功能,就如同坍方的道路一般。


雖然聽起來感覺腦部會不停的衰退、失去功能(事實上也是如此…),但許多研究顯示,只要經過「穩定、平和」的方式鍛鍊/修煉,是可以刺激、活化腦部功能,甚至維持腦部的"年輕程度"。

2006年美國賓州大學的靈性與心智中心開始了一項新的研究,找來許多「記憶力缺損」的患者,進行實驗,透過靜觀修行操作檢視記憶力的轉化,瞭解靜觀修行是否能夠帶來正面效果?


其中一個受試者"賈斯",在經過八週的操練,賈斯改變了大腦平常的運作,比較專注、儆醒,比較有同理心與社群意識,比較能控制身體動作與情緒。透過前後測的電腦掃描研究顯示,賈斯所做的靜觀修行強化了一條回路,包括前額葉皮質、前扣帶、基底核與丘腦。


這一條回路若不經過激化便會因老化而衰退,主司多種活動:包括知覺、清晰的思維、現實的掌握、錯誤的檢查、同理心、慈悲心、情緒的平衡、以及憤怒與恐懼的壓抑。當此回路故障或衰退時,便會導致沮喪、焦慮、強迫性行為與人格分裂,我們若能將靜觀修行整合到日常生活中,就能夠保持這條回路的健康。


實驗中,除了上述結果,也發現持續一段時間熱切觀想特定的目標,由於大腦中負責實境製造過程的丘腦增加了活動,大腦開始關切那個理想,彷彿那真的是世上的一項使命,會讓人覺得更可實現也更真實。也就可以達到所謂的「心想事成」!


「願望」,這還只是激發大腦採取行動的第一步!!


那該如何鍛鍊呢?

學者提出8個方法,順序越前面的方法,效益越大。


第八法─ 微笑

   即使不願意,也要微笑,反覆地微笑

第七法─ 保持智能的活躍

   多動腦,盡可能多解決一些複雜的問題

第六法─ 有意識地放鬆

   進入深層的放鬆狀態,而非只是消除緊張

第五法─ 打呵欠

   打呵欠是神經科學中保守的最好的秘密

第四法─ 靜觀

   靜觀與深層禱告原本是排在第一位的

第三法─ 有氧運動

   有力的運動強化大腦各部位,運動也可看作是靜觀

第二法─ 對話

   鍛鍊語言技巧,清晰地表達,有效地溝通

第一法─ 信心

   信心就是以希望、樂觀與相信的態度面對未來


現在起,也多多活動腦袋的各個部位,不但可以減緩腦袋的受損,還可以提昇自己達到定、靜、安、自在的狀態!


祝福各位


充滿光與愛♥Love and Light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