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意外"的参加了一场「灵修与脑神经」的演讲。

讲者好像是脑神经的研究学者,颇赞的说~这内容和大学时的普通心理学也有关耶!超酷的!


之前我只知道情障的小朋友,很多是因为胎儿时期前额叶发育不完全所致,昨天之后,才知道,原来我们的大脑有分「旧脑」与「新脑」!

大脑原来像是洋葱一样,一层一层的生长、覆盖。


所谓的「旧脑」是我们人体在胎儿时期就发育的脑袋,出生的那刻就已经成熟了,这块「旧脑」是最接近脑干的位置,主管的就是:恐惧、害怕与担心,这也是人在演化历史中,为维持"基本生存"所孕育而生的反应与行为。


另外一部份叫做「新脑」,主宰人的温暖、同理与信心光明面,但这个「新脑」是比较晚期才开始发展的,一直要到青春期过后才会趋于稳定、成熟。

所以儿童期与青春期的孩子,情绪比较容易波动、出现较多的冲突、恐惧,主要导因于脑部的发展历程,这些行为、反应都是天生自然的。


同时,还要说明两个脑部的部位,两个是邻居,比邻而居,接近脑干的位置。

对于我们生活、生存有著强烈且根本的影响。


其一,「杏仁核」,主管愤怒、焦躁惊恐等情绪记忆与意义,能让升物产生恐惧感与学习躲避,有「情绪中枢」与「恐惧中枢」之称。所以当杏仁核强大运作时,人的行为就会出现"愤怒、恐惧、逃避与闪躲,甚至暴力"。

其二,「海马回」,主管记忆力。无论是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以及其他各式各样的记忆,都有关联,最相关的就是叙述记忆  (declarative memory) 也就是需要用文字叙述,和时间、地点、人物相关的事实记忆,与之相对的,就是程序记忆 (procedure memory),譬如说骑脚踏车、美术创作、打球运动这种比较不是用文字来叙述的记忆。(摘自:http://mmdays.com/2008/09/07/hippocampus/)

 

 

枕顶回路─ 确认神为一存在于世间的客体

顶叶回路─ 建立两个存在体,亦即「你」与「神」之间的关系

额叶─ 产生并整合一个人所有有关神的理念,正面的与负面的,包括自己用来评价宗教与灵性信仰的逻辑

丘脑─ 为神的概念提供情感上的意义。丘脑使人对世界产生整体感

杏仁体─ 受到过度的刺激,对于神便会产生惧怕、威严与惩罚等情绪性印象,并压迫到额叶对神做逻辑思考的能力

纹状体─ 抑制杏仁体的活动,让人在神的面前感到安全,或对自己观想的对象或概念感到自在

前扣带─ 让人感到神是慈悲的,并借由抑制杏仁体的活动,降低因宗教而引起的焦虑、罪恶感、恐惧和愤怒

◆脑部结构图:http://www.dls.ym.edu.tw/neuroscience/gif/lobeani.gif


国内外许多从事脑神经科学研究的团队,就发现,当人长期处在「愤怒、消极」的状态中,杏仁核会扩大、海马回会受损,进而使人产生较多对他人或对自己的暴力行为、记忆受损/退化,甚至出现精神分裂的症状。

 

而美国哈佛大学神经学家Jill Bolte Taylor,因著哥哥是精神障碍者,所以她长年致力研究脑神经科学,然而某一年她亲身经历左脑中风,加上自己的专业,她将这样的经验保留下来,让大家了解原来我们「左脑」、「右脑」存在不同的功能与逻辑。

她说:「大脑的结构不仅与我们的感受力有关,也关系到我们对慈悲心及深层内在平静的培养。」

右脑所关联的并不是理性的逻辑思考能力,而是与「当下」、「超越」或「喜乐」等感性的心灵层面相关。这与一些修行者透过静坐或种种修行所获得的状态相同。


这个经验对于后续脑部神经科学研究,提供了很大、很震撼的影响与经验分享!

http://www.ted.com/talks/jill_bolte_taylor_s_powerful_stroke_of_insight.html

 

 

脑部是个很精致、分工细腻的器官,也是生命的一个枢纽。


每天,我们会有千万个脑细胞代谢(就是死亡与新生),大约每7年大脑内的细胞就会全部换新。

而每小时,我们也有数千个脑细胞/神经元发生阻塞、中断,让我们的脑部功能随著年岁增长而逐渐衰败。脑部的众多回路就会陆陆续续降低、丧失功能,就如同坍方的道路一般。


虽然听起来感觉脑部会不停的衰退、失去功能(事实上也是如此…),但许多研究显示,只要经过「稳定、平和」的方式锻炼/修炼,是可以刺激、活化脑部功能,甚至维持脑部的"年轻程度"。

2006年美国宾州大学的灵性与心智中心开始了一项新的研究,找来许多「记忆力缺损」的患者,进行实验,透过静观修行操作检视记忆力的转化,了解静观修行是否能够带来正面效果?


其中一个受试者"贾斯",在经过八周的操练,贾斯改变了大脑平常的运作,比较专注、儆醒,比较有同理心与社群意识,比较能控制身体动作与情绪。透过前后测的电脑扫描研究显示,贾斯所做的静观修行强化了一条回路,包括前额叶皮质、前扣带、基底核与丘脑。


这一条回路若不经过激化便会因老化而衰退,主司多种活动:包括知觉、清晰的思维、现实的掌握、错误的检查、同理心、慈悲心、情绪的平衡、以及愤怒与恐惧的压抑。当此回路故障或衰退时,便会导致沮丧、焦虑、强迫性行为与人格分裂,我们若能将静观修行整合到日常生活中,就能够保持这条回路的健康。


实验中,除了上述结果,也发现持续一段时间热切观想特定的目标,由于大脑中负责实境制造过程的丘脑增加了活动,大脑开始关切那个理想,仿佛那真的是世上的一项使命,会让人觉得更可实现也更真实。也就可以达到所谓的「心想事成」!


「愿望」,这还只是激发大脑采取行动的第一步!!


那该如何锻炼呢?

学者提出8个方法,顺序越前面的方法,效益越大。


第八法─ 微笑

   即使不愿意,也要微笑,反复地微笑

第七法─ 保持智能的活跃

   多动脑,尽可能多解决一些复杂的问题

第六法─ 有意识地放松

   进入深层的放松状态,而非只是消除紧张

第五法─ 打呵欠

   打呵欠是神经科学中保守的最好的秘密

第四法─ 静观

   静观与深层祷告原本是排在第一位的

第三法─ 有氧运动

   有力的运动强化大脑各部位,运动也可看作是静观

第二法─ 对话

   锻炼语言技巧,清晰地表达,有效地沟通

第一法─ 信心

   信心就是以希望、乐观与相信的态度面对未来


现在起,也多多活动脑袋的各个部位,不但可以减缓脑袋的受损,还可以提升自己达到定、静、安、自在的状态!


祝福各位


充满光与爱♥Love and Light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