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心法顧名思義,是如實的觀照我們心中生起的每一個念頭、情緒。(心對境產生了念頭,念頭的延續壯大成為情緒。)比如說,我問你現在在想什麼?你觀察自己的心,可能是在念著這句話,而後視線移開,想起了剛才的事情,但是——你都能觀察到這些念頭。

念頭是一個接著一個出現的,一開始我們根本沒有辦法控制自己不去想。

但一旦當我們意識到這一點,就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你的思維念頭並不是你,包括情緒,它們只是我們的一部分。

所以觀心法的下手,首先是能夠覺知到自己的思維念頭,然後發現自己的思維念頭,並不全是自己。觀照時念頭如消失,一不覺忽然又起,後來慢慢就能做到,看著自己的念頭像看著電影里索然無味的劇情,或像看著水裡的游魚游來游去一樣,我們只是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如實觀照。

現在回想,自己當初是這麼走過來的。當我走過來以後,漸漸發現很多學佛有一定成就的人也是修這個方法走過來的。

學這個方法的人有一個特點,理性思維比較強,也喜歡自己一個人琢磨。觀心法,也有一個特點,它更傾向於掌控自己的心念與情緒,因為一下手就要求處在一個全然客觀的位置去觀照覺知自己的念頭,等於是自己看著自己在想什麼、做什麼。

因為是客觀的如實的不參與的覺照,所以能夠不被自己的念頭,情緒所動搖。隨著練習的深入會讓我們具備一種直觀事物遠離煩惱的智慧,因為能夠冷靜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也就自然能夠冷靜的觀察外界的一切。

這是觀照產生智慧的原理。

當冷靜客觀的觀照心中的念頭久了,念頭的河流忽然之間被截斷,這時候我們會進入一種一念不生的狀態——完全沒有念頭。這是觀心法的第二個階段。

我在讀大學的時候練習觀心法沒多久,有一天上課坐在電腦面前,一個念頭一個念頭的觀照著,忽然之間念頭斷掉、沒有了,那種喜悅如天青雲朗,直接把當時的我震驚了。

在這個階段,很多人會以為自己開悟了,當時我也是這麼認為的,其實不是。因為以前看過的書,或者我們心中認為悟道的境界是怎樣的,我們在這時就會造出一個境界,以為這就是開悟。往往在這裡會非常危險,因為以為自己已經得到的東西,我們便不會再去追求。因為沒有得到,卻以為自己得到了,傲慢狂慧也因此而生髮。

謙遜的心態才能讓我們在修學路上持續受益。

所以一念不生不代表悟道,它是觀心法的一個階段性的進步,在這個時候仍需保持客觀冷靜的覺照,加上對於自己是否明白的疑情在推動前行,那麼我們就有可能更進一步——頓悟本來面目。

這時我們可以去參禪了。

沒有念頭卻活著的,這個是誰呢?

當我們處在一念不生,完全沒有念頭的狀態。這個當下,前面的念頭過去了,後面的念頭沒有生起來,如今是空朗朗的純粹狀態,在這狀態下我們卻能看到、聽到,這個能看到能聽到的,不正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嗎?

至此一把擒來,就是所有修習觀心法人的最初歸宿。

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人也如是。

另外我們還需要知道,方法其實是路徑的意思。觀心法是通往悟道的一個方法,它適合某些人,但對另外一些人可能不一定適合。

通往悟道比較直接的方法,還有反聞聞自性(聽歌尋本體),參話頭等等。有興趣的朋友們都可以了解一下。

就算我們通過修學觀心法開悟見性了,也才僅僅是開始踏上了真修實證的道路。猶如剛從娘胎里出來,嬰兒生活不能自理,連說話走路都不行,但我們肯定知道,只要孩子出生了,就鐵定具備長大成人的可能。也如同我們若真正悟道了,得道解脫就像黎明前的曙光一樣,陽光必將要普照大地。

在此再談一談修行的步驟:

一,聞道,聽聞有修行,得道這個東西。有的人可能是家庭中有燒香拜佛的信仰進而接觸到佛法修行;有的人是對神奇的事物心生嚮往,了解多了對修行產生了興趣;也有的人是內心中自發的喜歡獨處,清靜修行。

無論怎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因緣。如同阿難尊者目睹過去佛陀的莊嚴身相,而心生嚮往發願修行成佛。

二,近道。通過前人的文章經典或教授,思維了解什麼是道,通過某個的法門實證到這個道。像上面講的觀心法,還有聽歌法,參禪參話頭,目的都是通過方法達成下一步目標——悟道。

在這裡,路是不一樣的,但目標是一樣的。

這個目標必然不是我們自己琢磨就能夠明白,說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或者說道也好,覺性也行,指向的必然是同一目標。

所以禪師才能知道自己的弟子明白的是不是同一個東西。

我們修學同樣如此,沒有前人的書籍和過來人的教授幾乎不可能明白,甚至連聽都難以聽聞。因為我們自己琢磨出來的,可能僅僅是自己心裡以為的,跟歷代聖賢都了悟的那個道,不一定就是同一個。

這一點上面,我之前犯了這樣的錯誤,我認識很多人也是這樣。

所以通過前人的文章經典,還有老師的言傳身教,給我們一直描述蘋果的大小,形狀,顏色,滋味。然後告訴我們路徑是怎麼走的——當我們終於見到蘋果的時候,便能一下子認出,原來這就是蘋果呀。

三,悟道。通過各種修行方法,終於見到了真正的道,也即是禪宗的明心見性。到這一步就知道了什麼是宇宙人生的本源、真相。這是很關鍵的一步。

開悟的人有幾個特點:

1,對世間的道理沒有了疑惑,如果有,那麼就是技術上面的。這是非常確定的。對於自己修行能夠解脫,也沒有任何的懷疑。原因在於,開悟是我們體悟到了宇宙人生的本源,看到了本質,自然就不會迷於幻相。

2,破除了關於我的見解,不再認為有一個確定的不變的「我」存在。因為世間一切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的,不存在一個不變的「我」。而在佛法的開悟當中,這個運動變化的我,他其實更是一個虛幻的存在,就像夢中的自己一樣。

所以關於「我」的錯誤的認知,將不再成為開悟者的障礙。

3,不再固執不合理的禁戒,而以為是最好的。因為明了戒律的含義,所以能守戒不被戒縛。

當然,還有其他更多的一些特點,比如說開悟後再看各種經典,基本上都能夠通達,少有不懂的地方。如有不懂,可能是讀書的少。

還有煩惱慢慢減少,慈悲心逐漸增加,都是一些正常的現象,就不展開講了。

四,守道,即是保任守護所悟的這個道,這顆靈覺之心。

在開悟之後的修行將變得很簡單,只是讓「這份明白」一直都在,不是說我們讓「它」在,它本來就在我們的生活裡面,在穿衣吃飯中,在舉手動足間,無時無處不在。這就是修行。

在開悟的後續修行過程中會出現一些所謂神通現象,比如知道對方的想法,能了知他人的前生來世,會經歷很多境界、很多不一樣的世界。但修行人因為明白了根本,所以不會再迷惑,看待這些現象,就像看著電影裡面鋼鐵俠大戰滅霸一樣簡單平常。再為電影悲歡的人,電影劇終也該齣戲了。

畢竟再厲害的電影角色,演員們在平常生活中也跟我們一樣要吃喝拉撒。

在這一點上我很贊同南懷瑾老先生所說的,修行人要對自己的生死有把握。

既然我們走上了修行的道路,就定要知道自己的來處和去處,如果這一點都做不到,在活著的時候不能看見、選擇自己的歸宿,那麼這樣的修行就不能算是成功的。

嘴上的功夫,敵不過生來死去。即使生死本質上是幻象。

五,得道,大休歇大解脫的賢聖境界。幻游十方世界隨緣授手,於生死間得大自在,而實能了證本無生死。

就像此時此刻,大家在看我的文章一樣,你們其實才是大千世界的造夢者。

是故佛陀說,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

皆是昨夢吶。

公眾號:世有仙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