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在笔记中记载了一个宋太祖买熏笼的故事,读起来颇为有趣:

太祖皇帝尝令后院造一薰笼,数日不至。帝责怒,左右对以事下尚书省,尚书省下本部,本部下本寺,本寺下本局,复奏,又得旨,依方下制造,乃进御。以经历诸处故也。帝怒,问宰相赵普曰:我在民间时,用数十钱可买一薰笼。今为天子,乃数日不得,何也?

普曰:此是自来条贯,不为陛下设,乃为陛下子孙设。使后代子孙若非理制造奢侈之物,破坏钱物,以经诸处行遣,须有台觐理会。此条贯深意也。

太祖大喜曰:此条贯极妙。

这个故事,乍一看非常简单,赵匡胤作为一个皇帝,想要办一件小事——公款买一件街面上常见的东西,但却遭遇了制度性的困境。一件普通之极的事务,层层审批,层层都有横向的权力制约,以至于办事效率极其低下。

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在赵普的一整套制度规范之下,整个大宋王朝各级官吏的权力甚至连皇帝的权力都受到了制约。按制度管人,按流程做事,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经与官僚体制相结合,迅速变得极其顽固、强大,连皇帝个人意志在其面前也要无奈低头。

面对如此一种效率低下的局面,赵匡胤极其恼怒——其实,只要是正常人,都会极其恼怒的。但是赵普的一番话,却马上使赵匡胤转怒为喜。

赵普说:这不是为陛下所设的,而是为陛下的子孙所设的。

换句话说,这个格局主要就是为了制约各级官吏的权力,使其无法威胁皇帝(尤其是后世和平年代威望不足的皇帝)的地位和权势;同时也为了制约了后世皇帝的权力,以防止其不受制约、为所欲为,一味放荡奢侈、祸害天下。

平心而论,这个格局或许真有这样的一种作用,但随之而来的副作用,却也是不容忽视的。而且,这个副作用如此之强大,以至于在开国君主在位的时候就已经达到了几乎无法忍受的地步了。想想吧,皇帝亲口吩咐的一件小小的买蒸笼的事儿,办事人员竟然推三阻四、一再延误,有关部门和相关工作人员并不是不想办,而是面对繁杂的制度、流程有心而无力。

这件小事实际上并不孤立,而是大宋王朝这台新的政权机器的一个缩影。

这一台政权机器,在「相维相制、不相信人性」的前提之下,每一个施政的关键权力所在都有人牵制,都有人防备,虽然最终确实达到了它的效果,但是却严重降低了效率,而且随之衍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表现在明面上,就是后世的冗官、冗兵、冗费的三冗问题。

以赵匡胤、赵普之睿智,不可能看不到这一点,但他们依然选择了这样一种矫枉过正的做法,可见五代时期的各种乱象在其心中的阴影面积之大,这也是现代人所无法理解的。


1.本文为《赵普:救时宰相是怎么炼成的》第13篇。

2.本文全目录为:

履霜:即将推出《赵普:救时宰相是怎么炼成的》?

zhuanlan.zhihu.com
图标

3.赵普身上可学习的地方可谓多矣,在系列文章的最后做了一门课程——《赵普工作法》,共分7小节,主要讲述杨的一些工作思维和工作方法,有兴趣者可移步一观。(千聊搜「履霜」即可,在系列课程中。)

4.迄今为止,已先后研究过多名历史人物(主要有安禄山、司马懿、张璁、杨永泰、郭嘉、杨宇霆等)的性情、思维与策略等情况,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一观:

履霜:履霜重点文章及课程集合(20181212)?

zhuanlan.zhihu.com图标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