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枝裕和导演的作品,心灵自然而然地会安静下来,静静地感受电影里那些温馨的画面。

例如这部《海街日记》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四姐妹的日常嬉闹、青梅煮酒,林荫小道的樱花、十四岁的单车、蓝天白云······

让人有一种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秋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的惬意悠闲之感。

只是真实的社会从来就不是天上人间。

看似这些唯美的画面下,仍然掩盖不了众生皆苦之下悲凉的底色,只是枝裕和导演的镜头向来比较克制,从不赤裸裸地主观评判对错,而是向一个旁观者一样一一呈现每一个人最真实的模样。

故事简单明了,这是一个关于亲情的主题。

先是三姐妹出场。

大姐,医院的护士,一言一行都透露著成熟稳重,像母亲一般照顾著妹妹们,但是她与已有妻子的医生关系暧昧。

二姐,银行职员,美丽自由洒脱,但是找男友的眼光不好,经常被骗钱。

三妹,体育运动店的小员工,天性纯良,小卷发,爱好美食,少年不识愁滋味,生活得最悠闲自在。

本以为三姐妹相依为命的生活,就这样简简单单地过著。

突然一天接到了父亲过世的消息,三姐妹远赴那个偏远的小山村参加葬礼。

也是这次葬礼,她们姐妹发现当初抢走父亲的那个女人早已过世,并且留下女儿浅野玲,后来父亲又娶了后妈。

这位后妈在葬礼上的表现可以看出来从未善待过浅野玲。

三姐妹参加完葬礼,准备离开之际,大姐突发奇想,邀请浅野玲来和姐妹们一起生活。

这个家庭新的成员加入,又开始了曾经姐妹间日常嬉闹的生活。

只是每个人心底还是各自有各自的忧愁偶上心头。

特别是野浅玲,刚融入新环境,内心的秘密不知道对何人诉说。

她虽然只有十四岁,却有著超乎同龄人的成熟懂事。

不用想也知道,这样的性格形成与原生家庭密不可分。

妈妈早逝,后妈对她不好,爸爸应该很无能吧,没人和她撒娇,没人宠著她,她不得不小心翼翼地活著。

尽管导演没有直接说出这几个孩子的原生家庭是什么样,但是通过第三者之口,已经无声胜有声了。

原来爸爸当初外遇另有了家庭,也就是野浅玲母女,三姐妹后来也被母亲遗弃了,从小跟著外婆长大,后来外婆出世,大姐承担起照顾妹妹们的角色。

也许是血缘的关系,大姐看到野浅玲的不幸,才想要收留她。尽管父亲当初的离开,也是因为这个妹妹的母亲。

但是那毕竟是上代人之间的矛盾,她们还是可以和解的不是吗?

了解她们背后的故事,从小生长的环境,就不难了解这四姐妹性格各异的原因了。

一般父母位置的缺席,长姐就会自动承担起家长的角色。

但以宿命论来说,这位长姐也是最像父亲的女儿。

父亲当初外遇,大姐的情感之路,却也是相当于别人的小三角色。

二女儿感情也不顺,她为什么交那么多男友都被骗,最重要的是心中没有安全感,把自我仍然寄托在男人身上,这种特质也最吸引渣男。

三女儿看似无忧无虑,其实心中对父亲角色的缺席,更是空洞无感,只能寄托于美食,没心没肺地活著。

导演并没有去批判这个家庭的父母,但是父母们的自私,给几个孩子留下很严重的后遗症,还是明显能够感受得到。

想想,一个外婆,把三个孩子拉扯大,电影是一笔带过了,但是其中的艰难,相信每个生养过孩子的父母应该深有体会吧。

想想物质的压力,精神的压力,就知道了。

从这姐妹的职业也可以看出,应该都上过学,不然一个不会是护士,一个不会是银行职员了。

由此可见,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外婆。

庆幸的是,影片的结局还算皆大欢喜。

她们各自完成了与自己内心的和解。

与有妇之夫彻底了断;

在工作中重新获得力量;

发现与爸爸有同样的钓鱼爱好,不再空洞地活著;

融入姐姐们的生活,发泄出了心底一直压抑的感觉;

最重要的是,与抛弃她们的妈妈彼此达成和解,也许她们不再习惯一起生活了,但是原谅对方,也是对生命的宽容。

如此,不是最好的结果吗?

没有谁的人生是完美的,总有各种各样的不如意降临在我们身上。

人一生,其实就是不断与过去的自己和解的过程。

谁不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谁不是从轻浮走向稳重的,谁不是从口无遮拦到说话滴说不漏的。

也许刚开始,我们会抱怨,会逃避,会愤怒,会对抗,但随著年龄不断成长,我们不断反思,不断换位思考,慢慢地放下了,慢慢地想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亲情也好,爱情也好,友情也好,所有情感也好,不是缘分的原因,就是同频的原因,再是命的原因。

强求不来,顺其自然,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人生再美,也有不如意,人生再难,也有美好在。

只要你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只要你有好的心态。

就像这四姐妹,没有父母的陪伴,依然可以感受亲情的温暖,姐妹间的相依相靠。

柴静在《看见》里说:痛苦不是财富,对痛苦的反思才是。

四姐们的痛苦我们已经了解了,可是她们没有像那些同样原生家庭不好的孩子一样,把一生都作毁了。

因为她们反思了,反思了自己痛苦的根源,去敞开心怀说出自己的伤口,彼此互相治愈。

所以,有童年阴影的人,知道是原生家庭的原因,还不够,仅仅停留在这一步,你只会把人生所有失败都推到原生家庭身上,你所有的不幸和缺点都是父母的责任,这就有问题了。

你要做的是想办法治愈自己的童年阴影,否则你的一切情绪会遗传给未来的孩子,可能又是一个悲剧的轮回。

治愈的方法,很简单。

首先如果觉得能和原生家庭达成和解就和解,万一真的有心无力,可以试下面的方法。

比如有一个真正对自己好的人,这个人可以是朋友闺蜜,或是爱人同事,你们彼此平等,没有任何歧视违和感,在爱的关系中,阴影能够得到治愈。

如果没有这样的关系,你可以培养自己的长处。这个长处可能就是你的兴趣爱好,可以给你成就感,体验喜悦的感觉。这也可以得到治愈。

很多伟人,也有一个悲惨的童年,都是靠这个方法完成自我救赎的。

比如写作画画影视导演艺术家们,都是把自己的经历代入到作品中,完成内心的发泄,发泄出来,获得成就感,阴影就好了。

如果这些方法对你都不可行,可以找心理老师,倾诉自己的前世今生,释放出来,有人回应开解,会好很多。


《海街日记》上映于2015年,是是枝裕和导演的第十三部作品。

在这部作品里是枝裕和继续将目光聚焦在家庭里短上,讲述了一个三姐妹在父亲去世后接纳同父异母的妹妹,四人共同生活的故事。

不同于其他的家庭类型影片,此部影片没有惊心动魄的戏剧冲突,有的只是一些细细琐琐的生活场景。例如,海上的烟花,穿梭在樱花里的列车,好吃的鱼苗盖饭,以及每年要做的梅子酒,这些平平淡淡的事物。而看完后给人最大的感觉是,这个世界可真是美好而温柔啊。

点此查看图片折叠原因

关于电影的主题,我想电影想要说的是,人该以怎样的姿态来度过自己的一生呢?

电影里四个姐妹性格各有特点,大姐香田幸严肃强势,二姐佳乃善良感性,三姐千佳纯真开朗,四妹小玲敏感懂事。她们性格迥异,都有自己的烦恼,但都在自己的生活里过得温柔美好。

在小玲醉酒的那场戏里,三姐妹提到,外婆生前的开头禅是,活著的东西都是很费工夫的。但在后面二宫阿姨葬礼的那场戏里,小玲又提到,父亲生前曾说过还能感受到美好的事物是幸福的。

这两场戏的呼应,我想这便是导演想要就主题给观众表达的吧,因为导演曾这样说过:「我不喜欢主人公克服弱点,守护家人并拯救世界这样的情节,更想描述没有英雄,只有平凡人生活的,有点肮脏的世界忽然变得美好的瞬间。

电影不仅是导演自我表达,其实一种更是哲学思考。

认真去过生活吧, 去努力的汲取养分,生长,开花。等到明年的夏天,梅子被做成梅子酒,你便能拥有一整年的幸福。


《海街日记》是一部摄影极美的电影。

是枝裕和的作品总是能将日式摄影发挥到唯美的极致,看起来非常舒服,镰仓的风景、美食的味觉、四季的嬗变、少女的风情,当这些元素结合在一部电影里的时候,你总会舍不得它结束。

同时影片也有著是枝裕和一贯的风格。

生活一天天过去,但生活天天都不容易,无论如何,总会有美好的事情发生,所以还是要好好过下去的,这就是是枝裕和的治愈系味道。

《海街日记》更像是是枝裕和对自己过往的一次和解,没有《如父如子》中血缘和阶级落差的话题,也没有《无人知晓》般令人唏嘘不已的孤儿悲剧。

倒是像极了后来的《比海更深》,四个少女感十足的姐妹,在大姐绫濑遥的维持下,果真是姐妹情深,彼此的感情也的的确确比海更深。

开头与结尾的两处葬礼伴随落英缤纷的季节,都有日本那种樱花般美丽却容易凋零的物哀之美。

无论是漫步镰仓的街道,还是骑著脚踏车穿越樱花大道,或是顶著倾盆大雨跑到神庙前躲雨,亦或者是面向大海春暖花开的嗟叹,都像极了一首生活小诗。

相比是枝裕和的《比海更深》,其实我更喜欢这部《海街日记》。

细碎的生活琐事经过导演的提纯,变得更加纯粹,美的不像一部电影。

少女感是对这部电影最好的概括,这世间还比少女更美好的生命吗?

难怪有人会说,娶大姐为妻,和二姐谈恋爱,把三妹当妹妹,生一个四妹这样的女儿。

也许我们爱的不是四位姑娘,而是影片所描述那种自然舒服的慢节奏生活。

活在土生土长的小镇,也许比宣泄的大都市,更接近幸福。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